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双氟磺酰亚胺锂行业发展现状: 均价持续下跌 企业加速产能布局

与六氟磷酸锂相比,双氟磺酰亚胺锂在导电率、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低温性能、循环寿命等方面性能更优,更契合高性能、宽温度和高安全的锂离子电池发展方向。因此,其也被认为是六氟磷酸锂的良好替代品,有望成为下一代电解液主流锂盐,应用前景广阔。不过,由于双氟磺酰亚胺锂合成工艺复杂、技术不成熟、生产成本高,现阶段主要作为电解液中的添加剂与六氟磷酸锂配比使用,因此其在总体锂盐中添加比例不超过10%,整体生产规模也还比较小。但在下游需求推动下,2023年其产能和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89%和138.71%。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产能增加,我国双氟磺酰亚胺锂生产成本逐渐降低,价格也持续回落。目前,我国双氟磺酰亚胺锂企业加速产能布局,在建、拟建产能超过20万吨。如若顺利投产,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双氟磺酰亚胺锂行业产能将不断提升。

1.双氟磺酰亚胺锂性能更优,应用前景广阔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双氟磺酰亚胺锂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是一种新型锂盐,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抗水解性、热稳定性和导电性,既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的添加剂使用,也可以单独作为电解质使用。目前六氟磷酸锂已成为我国锂离子电池使用的最主要电解质锂盐,但其存在化学性质不稳定、低温环境下效率受限等问题,逐渐无法跟上锂电池发展需求。与六氟磷酸锂相比,双氟磺酰亚胺锂具有高导电率、高化学稳定性、高热稳定性、低温性能好、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可显著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倍率性以及安全性,更契合高性能、宽温度和高安全的锂离子电池发展方向。因此,其也被认为是六氟磷酸锂的良好替代品,有望成为下一代电解液主流锂盐,应用前景广阔。

双氟磺酰亚胺锂与六氟磷酸锂性能对比情况

对比项目 双氟磺酰亚胺锂 六氟磷酸锂
分解温度 >200℃ >80℃
氧化电压 ≤4.5V >5V
水解性 耐水解,无 HF 产生 易水解,产生 HF
电导率 略低
化学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热稳定性
低温性能
循环寿命 一般
耐高温性能
气胀 抑制电池气胀 会发生气胀
合成工艺 复杂 简单
成本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双氟磺酰亚胺锂整体生产规模较小,均价持续下跌

由于双氟磺酰亚胺锂合成工艺复杂、技术不成熟、生产成本高,现阶段主要作为电解液中的添加剂与六氟磷酸锂配比使用,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因此其在总体锂盐中添加比例不超过10%,整体生产规模也还比较小。不过,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我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不断上升,2023年达到113.8万吨,同比增长27.72%。这为双氟磺酰亚胺锂行业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促使其产能和出货量不断增长,2023年分别达到4.82万吨和1.4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3.89%和138.71%,其产能仅有六氟磷酸锂产能(2023年约为33.9万吨)的14%左右。

由于双氟磺酰亚胺锂合成工艺复杂、技术不成熟、生产成本高,现阶段主要作为电解液中的添加剂与六氟磷酸锂配比使用,尚未得到大规模应用,因此其在总体锂盐中添加比例不超过10%,整体生产规模也还比较小。不过,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我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不断上升,2023年达到113.8万吨,同比增长27.72%。这为双氟磺酰亚胺锂行业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促使其产能和出货量不断增长,2023年分别达到4.82万吨和1.4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3.89%和138.71%,其产能仅有六氟磷酸锂产能(2023年约为33.9万吨)的14%左右。

数据来源:EVTank、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EVTank、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EVTank及其他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能增加,我国双氟磺酰亚胺锂生产成本逐渐降低,价格也持续回落。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双氟磺酰亚胺锂均价持续下跌,由2018年的52万元/吨下降至2023的21万元/吨左右,为双氟磺酰亚胺锂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有力条件。未来,随着双氟磺酰亚胺锂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熟、生产成本降低以及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对锂离子电池性能要求不断提高,预计其应用规模将逐渐扩大。根据预测,到2030年,其出货量有望达到37.5万吨,2023-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8.69%。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能增加,我国双氟磺酰亚胺锂生产成本逐渐降低,价格也持续回落。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双氟磺酰亚胺锂均价持续下跌,由2018年的52万元/吨下降至2023的21万元/吨左右,为双氟磺酰亚胺锂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有力条件。未来,随着双氟磺酰亚胺锂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熟、生产成本降低以及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对锂离子电池性能要求不断提高,预计其应用规模将逐渐扩大。根据预测,到2030年,其出货量有望达到37.5万吨,2023-203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8.69%。

数据来源:石大胜华、观研天下整理

3.多家企业布局天赐材料生产规模领先

在广阔前景吸引下,天赐材料、多氟多、永太科技、时代思康、康鹏科技、如鲲新材等企业纷纷布局双氟磺酰亚胺锂赛道。其中,天赐材料为国内生产双氟磺酰亚胺锂的领先企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其产能占比达到54.56%,比第二名的时代思康(约为20.75%)高出33.82%。从出货量来看,2023年天赐材料的双氟磺酰亚胺锂出货量超过0.7万吨,占比超过45%,国内排名第一。

在广阔前景吸引下,天赐材料、多氟多、永太科技、时代思康、康鹏科技、如鲲新材等企业纷纷布局双氟磺酰亚胺锂赛道。其中,天赐材料为国内生产双氟磺酰亚胺锂的领先企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其产能占比达到54.56%,比第二名的时代思康(约为20.75%)高出33.82%。从出货量来看,2023年天赐材料的双氟磺酰亚胺锂出货量超过0.7万吨,占比超过45%,国内排名第一。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企业加速产能布局,双氟磺酰亚胺锂行业产能将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双氟磺酰亚胺锂企业加速产能布局,在建、拟建产能超过25万吨。其中,永太科技、多氟多、天赐材料等企业均规划了上万吨级的产能。如若顺利投产,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双氟磺酰亚胺锂行业产能将不断提升。同时,随着后续新增产能加速释放,双氟磺酰亚胺锂价格有望进一步回落,行业格局也或将重塑。

截至2025115日我国部分双氟磺酰亚胺锂企业扩能情况

企业简称

项目名称

新增产能(万吨)

进度

永太科技

年产134000吨液态锂盐产业化项目

6.7

2024年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工作,试生产方案已经专家评审通过,进入试生产阶段。

多氟多

年产4万吨双氟磺酰亚胺锂项目

4

预计2025年底建成。

湿法磷酸配套无水氟化氢(一期)项目

1

2024年下半年已开工

天赐材料

年产40000吨双氟磺酰亚胺锂改扩建项目

2

20241219日,其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

年产24.3万吨锂电及含氟新材料项目

2

202312月南通市行政审批局审批通过该项目。

年产9.5万吨锂电基础材料及10万吨二氯丙醇项目

3

20239月九江市生态环境局审批通过该项目。

科莱博

高性能精细氟化工及新材料项目

1

202411月,包头市生态环境局审批通过该项目。

福邦新材料

年产4000吨双氟磺酰亚胺锂改扩建项目

0.28

202410月,衡阳市生态环境局审批通过该项目。

华神科技

山东凌凯一期双氟锂盐项目

0.1

20249月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盛美锂电

年产3000吨双氟磺酰亚胺锂项目

0.3

一期500吨项目已经进行试生产阶段,建设及生产正在积极推进中。

巨化新材料

甘肃巨化高性能硅氟新材料产业一体化项目

1

20241月正式开工。

祥云股份

中化学新祥云新材料产业园项目

1

建设中,一期项目装置预计明年5月份达产达标。

福氢氢能新材料

湖南福氢含氟新材料项目

1

20242月已开工。

卓邦新能源

年产2万吨双氟磺酰亚胺锂项目

0.5(一期新增产能)

20249月拟先进行一期项目建设,放弃二期、三期项目建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SIS(安全仪表系统)行业:市场潜力十足 中控技术市占率实现三连冠

我国SIS(安全仪表系统)行业:市场潜力十足 中控技术市占率实现三连冠

SIS作为工业生产安全运行的核心装备,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石化、电力、油气等多个行业。2020-2023年国内SIS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63%。SIS市场竞争格局已由本土企业主导,龙头中控技术表现突出,2024年以31.2%的市占率实现国内市场“三连冠”。展望未来,在安全生产政策强制要求、现有工厂技术升

2025年11月25日
多家企业积极布局产能 我国光稳定剂行业正向绿色高效转型

多家企业积极布局产能 我国光稳定剂行业正向绿色高效转型

近年来,国内环保政策持续收紧、“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叠加塑料、橡胶等下游行业对材料耐候性、安全性的要求同步提升,我国光稳定剂行业不断向高效、绿色等方向转型。

2025年11月25日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我国绿氢行业进入提速关键阶段 区域化布局与产业链协同并进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我国绿氢行业进入提速关键阶段 区域化布局与产业链协同并进

近十年来全球绿氢产业快速发展,迎来投资热潮。2023、2024年全球对绿氢的投资分别增长了约33%和25%,预计这一增长趋势将在未来几年持续。2024年全球氢能新增产能 315 万吨,其中绿氢新增 7 万吨,同比增长约 42%。

2025年11月25日
我国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国产、外资产能结构性分化 出口“量额双增”

我国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国产、外资产能结构性分化 出口“量额双增”

润滑油添加剂是润滑油核心组成部分,受益于润滑油消费支撑与性能、环保升级需求,行业持续发展。行业已形成丰富多元的产品体系,分散剂等三类单剂构成消费主力。当前,国产和外资润滑油添加剂产能存在结构性差异:国内产能主要集中于单剂产品,而外资在华产能则更多布局于复合剂领域。尽管润滑油添加剂出口呈现“量额齐升”且已实现净出口,但因

2025年11月24日
马太效应加剧 我国DCS行业集中度提升 中控技术十四连冠稳坐头把交椅

马太效应加剧 我国DCS行业集中度提升 中控技术十四连冠稳坐头把交椅

DCS下游多点开花,已覆盖化工、电力、石化、市政及公共设施、造纸、冶金、建材等多个行业。2024年其市场规模微降但细分领域分化,其中电力、市政及公共设施领域逆势增长。尽管行业经历短期波动,但在政策、需求与技术三重驱动下,其长期发展潜力依然显著。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马太效应持续显现,DCS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CR3从202

2025年11月24日
我国润滑油行业:消费分化、出口繁荣 新国标驱动集中度提升

我国润滑油行业:消费分化、出口繁荣 新国标驱动集中度提升

我国润滑油行业已构建完整产业链,市场呈现消费分化特征:2024年行业消费小幅下滑,工业用润滑油逆势增长,交通用需求则有所收缩。近年来,随着国内技术持续进步、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行业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净进口量与贸易逆差额均呈收窄态势,出口端更实现“量额齐升”。2025年发布的汽油机油、柴油机油两项强制性新国标,将于20

2025年11月21日
我国甲酸产能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出口市场显著回暖 价格走出先抑后扬态势

我国甲酸产能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出口市场显著回暖 价格走出先抑后扬态势

前言: 甲酸作为应用广泛的有机化工原料,我国已稳居全球最大生产国地位,2024年产能占全球超五成,并呈现鲁西化工主导的寡头格局。行业已实现自给自足,出口成为重要发展支撑。2025年1-10月出口显著回暖、均价降幅收窄。价格走势呈现先抑后扬,2024年受供需与成本影响震荡下行,2025年因供应偏紧与出口回暖实现波动上涨

2025年11月21日
我国MDI行业已形成完整高效产业链 万华化学主导市场 产品价格短期或将阶段性上涨

我国MDI行业已形成完整高效产业链 万华化学主导市场 产品价格短期或将阶段性上涨

我国MDI行业已形成完整高效产业链,近年来其产能不断扩张,全球占比也随之提升。目前,我国MDI市场呈现万华化学主导的寡头垄断格局,2024年其产能占比超过70%。2025 年11-12月,多套核心装置集中检修叠加下游需求支撑,市场或将迎来短期价格上涨。此外,我国已稳居MDI净出口国地位,长期保持贸易顺差态势。不过,20

2025年11月2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