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碳酸二甲酯产能快速扩张 价格整体呈现低位震荡态势

目前,我国碳酸二甲酯下游消费以电解液溶剂和聚碳酸酯为主,2023年两者合计占比超过80%。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以及聚碳酸酯产能产量上升,我国碳酸二甲酯产能快速扩张,2019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9.72%。同时其产量也在不断上升,2019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8.51%。

不过,受碳酸二甲酯产能扩张过快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2023年我国碳酸二甲酯行业内卷加剧,价格整体呈现震荡走跌运行态势。进入2024年,我国碳酸二甲酯行业继续“内卷”,价格呈现低位震荡态势,利润空间也进一步被压缩,市场年均利润达到历史新低......

1.碳酸二甲酯概述及产业链图解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碳酸二甲酯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羰基、甲基和甲氧基等官能团,具有多种反应性能,且在生产中具有使用安全、方便、污染少、容易运输等优点。从产业链看,我国碳酸二甲酯上游主要包括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甲醇及合成气等原材料;中游为碳酸二甲酯生产与供应,目前我国主流的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主要有PO酯交换法、EO酯交换法及甲醇氧化羰基化法等;下游为应用领域,其可以用于生产电解液溶剂、聚碳酸酯、显影液、涂料、胶粘剂等产品,应用终端涉及新能源汽车、储能、电子电器、建筑、包装等行业。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碳酸二甲酯下游消费以电解液溶剂和聚碳酸酯为主

目前,我国碳酸二甲酯下游消费以电解液溶剂和聚碳酸酯为主,2023年两者合计占比超过80%。其中,电解液溶剂为我国碳酸二甲酯下游第一大消费领域,占比达到47.9%;其次为聚碳酸酯,占比约为36.5%。

目前,我国碳酸二甲酯下游消费以电解液溶剂和聚碳酸酯为主,2023年两者合计占比超过80%。其中,电解液溶剂为我国碳酸二甲酯下游第一大消费领域,占比达到47.9%;其次为聚碳酸酯,占比约为36.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下游市场驱动下,我国碳酸二甲酯产能、产量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碳酸二甲酯产能快速扩张,由2019年的65.6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25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9.72%。据悉,我国碳酸二甲酯生产企业之所以积极扩能,主要受到下游电解液和聚碳酸酯市场需求增长驱动。

近年来,我国碳酸二甲酯产能快速扩张,由2019年的65.6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25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9.72%。据悉,我国碳酸二甲酯生产企业之所以积极扩能,主要受到下游电解液和聚碳酸酯市场需求增长驱动。

数据来源:生意社、观研天下整理

一方面,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我国锂离子电解液出货量不断攀升,带动电解液溶剂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也进而带动了碳酸二甲酯市场需求的上升。数据显示,我国锂离子电解液出货量由2018年的15.2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113.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9.58%。

一方面,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我国锂离子电解液出货量不断攀升,带动电解液溶剂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也进而带动了碳酸二甲酯市场需求的上升。数据显示,我国锂离子电解液出货量由2018年的15.2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113.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9.58%。

数据来源:EVTank、观研天下整理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聚碳酸酯行业进入产能扩张期,产能由2018年的120.5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34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63%。同时,伴随着聚碳酸酯产能扩张,其产量也在不断增长,由2018年的74.5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21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50%。据悉,一吨聚碳酸酯大约需要消耗0.37吨碳酸二甲酯,随着聚碳酸酯产能产量不断上升,对碳酸二甲酯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聚碳酸酯行业进入产能扩张期,产能由2018年的120.5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348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63%。同时,伴随着聚碳酸酯产能扩张,其产量也在不断增长,由2018年的74.5万吨上升至2023年的21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50%。据悉,一吨聚碳酸酯大约需要消耗0.37吨碳酸二甲酯,随着聚碳酸酯产能产量不断上升,对碳酸二甲酯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产量来看,随着电解液溶剂、聚碳酸酯等下游需求增长和新增产能释放,我国碳酸二甲酯产量也在不断上升,由2019年的45.1增长至2023年的123万吨,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8.51%。

从产量来看,随着电解液溶剂、聚碳酸酯等下游需求增长和新增产能释放,我国碳酸二甲酯产量也在不断上升,由2019年的45.1增长至2023年的123万吨,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8.51%。

数据来源:生意社等、观研天下整理

4.碳酸二甲酯价格低位震荡,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受碳酸二甲酯产能扩张过快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2023年我国碳酸二甲酯行业“内卷”加剧,价格整体呈现震荡走跌运行态势。据生意社商品行情分析系统显示,2023年我国碳酸二甲酯市场价格从年初的4666元/吨一路震荡下行至年末低点4083元/吨;2023年碳酸二甲酯市场全年跌幅12.5%,年内最大振幅20.71%。而在2021年10月其价格曾一度攀升到13500元/吨。进入2024年,我国碳酸二甲酯行业继续“内卷”,价格呈现低位震荡态势。据纵横新能源数据,2024年上半年其现货价格围绕3700-3850元/吨区间波动,处近五年偏低水平,均价同比去年下降14.77%。

此外,由于碳酸二甲酯价格低位震荡,其利润空间也进一步被压缩,2024年我国碳酸二甲酯市场年均利润达到历史新低。据隆众资讯数据,2021年我国PO酯交换法碳酸二甲酯年均利润约为6738元/吨,2024年跌幅达103%;EO酯交换法年均利润约为3879元/吨,2024年跌幅达104%;甲醇氧化羰基化法年均利润约为3815元/吨,2024年跌幅达100%。(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氯碱工业的“调节阀” 我国二氯丙烷行业需求稳中有进 精细化与绿色化成趋势

氯碱工业的“调节阀” 我国二氯丙烷行业需求稳中有进 精细化与绿色化成趋势

二氯丙烷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其命运与上游的氯碱工业深度“捆绑”。它的市场供应与价格,并非仅由自身需求决定,更关键地是扮演着消化副产氯气、平衡氯碱装置的“调节阀”角色,这使得其成本与盈利性极为脆弱。尽管下游在农药、溶剂等领域的刚性需求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基本盘,但行业正面临环保政策收紧与替代品竞争的双重挤压。展望未来

2025年11月27日
“工业牙齿”的新征程 我国丙烯酸异辛酯行业产能集中度高 下游需求持续放量

“工业牙齿”的新征程 我国丙烯酸异辛酯行业产能集中度高 下游需求持续放量

丙烯酸异辛酯作为合成胶粘剂与涂料的关键原料,其产业链与宏观经济紧密联动。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国,行业呈现出产能集中、供需重塑的鲜明特征:上游原料与油价挂钩,成本波动显著;中游由少数具备一体化产业链的龙头主导,产能持续向华东等产业集群地集中;下游需求则从传统的包装、建筑,正快速向新能源锂电池封装、电子半导体等战略新兴

2025年11月26日
我国丁辛醇行业:产能跃升与进口替代加速 福建中景石化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生产商

我国丁辛醇行业:产能跃升与进口替代加速 福建中景石化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生产商

丁辛醇是一种丁醇和辛醇合成的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能与水及多种化合物形成共沸物,均有中等毒性的性质。近年来,在国内经济稳步增长、下游行业需求提振带动辛醇产业高景气运行,以及我国丁辛醇市场长期存在高进口依存度的双重驱动下,国内丁辛醇产能进入持续扩张周期。目前,我国已确立全球丁辛醇生产大国地位。

2025年11月26日
我国SIS(安全仪表系统)行业:市场潜力十足 中控技术市占率实现三连冠

我国SIS(安全仪表系统)行业:市场潜力十足 中控技术市占率实现三连冠

SIS作为工业生产安全运行的核心装备,已广泛应用于化工、石化、电力、油气等多个行业。2020-2023年国内SIS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63%。SIS市场竞争格局已由本土企业主导,龙头中控技术表现突出,2024年以31.2%的市占率实现国内市场“三连冠”。展望未来,在安全生产政策强制要求、现有工厂技术升

2025年11月25日
多家企业积极布局产能 我国光稳定剂行业正向绿色高效转型

多家企业积极布局产能 我国光稳定剂行业正向绿色高效转型

近年来,国内环保政策持续收紧、“双碳”目标深入推进,叠加塑料、橡胶等下游行业对材料耐候性、安全性的要求同步提升,我国光稳定剂行业不断向高效、绿色等方向转型。

2025年11月25日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我国绿氢行业进入提速关键阶段 区域化布局与产业链协同并进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我国绿氢行业进入提速关键阶段 区域化布局与产业链协同并进

近十年来全球绿氢产业快速发展,迎来投资热潮。2023、2024年全球对绿氢的投资分别增长了约33%和25%,预计这一增长趋势将在未来几年持续。2024年全球氢能新增产能 315 万吨,其中绿氢新增 7 万吨,同比增长约 42%。

2025年11月2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