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中国伴随诊断行业增速将快于全球 PCR和基因测序为主流技术 市场朝规范化发展

前言

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肿瘤发病率持续攀升,药企和科研院所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新靶点、新药物、新疗法,且药物靶标和新药研发一一对应的关系越来越精准,直接带动伴随诊断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基于国内肿瘤发病人数、创新药物研发进展和诊断渗透率,我国伴随诊断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增长速度将快于全球。目前伴随诊断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是PCR和基因测序,随着免疫治疗药物如PD-1、ADC等的兴起,免疫组化(IHC)的技术开始受到重视。在我国,伴随诊断试剂则仍在按照体外诊断试剂进行注册管理,未来随着国内政策进入调整期,伴随诊断行业将朝规范化发展。

、伴随诊断行业增长前景广阔,中国增长速度快于全球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伴随诊断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4-2031年)》显示,伴随诊断(companion diagnostic,CD)是一种体外诊断技术,能够提供有关患者针对特定治疗药物的治疗反应的信息,有助于确定能够从某一治疗产品中获益的患者群体,从而改善治疗预后并降低保健开支。此外,伴随诊断还有助于确定最有可能针对治疗药物产生响应的患者群体。

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肿瘤发病率持续攀升,药企和科研院所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新靶点、新药物、新疗法,且药物靶标和新药研发一一对应的关系越来越精准,直接带动伴随诊断需求的快速增长。根据数据,2022年全球新发癌症1996万例,2022年全球癌症死亡974万。2024年全球伴随诊断市场规模约为75亿美元,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达12.6%。

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肿瘤发病率持续攀升,药企和科研院所投入大量资源开发新靶点、新药物、新疗法,且药物靶标和新药研发一一对应的关系越来越精准,直接带动伴随诊断需求的快速增长。根据数据,2022年全球新发癌症1996万例,2022年全球癌症死亡974万。2024年全球伴随诊断市场规模约为75亿美元,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达12.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基于国内肿瘤发病人数、创新药物研发进展和诊断渗透率,我国伴随诊断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总数为482万,其中男253万例、女229万例;癌症死亡病例总数为257万例,其中男163万例、女94万例。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肺癌,2022年新发病例106万,随后依次为结直肠癌(51.7万)、甲状腺癌(46.6万)、肝癌(36.8万)、胃癌(35.9万)和女性乳腺癌(35.7万),此6类癌症占我国新发癌症病例的60%以上。

基于国内肿瘤发病人数、创新药物研发进展和诊断渗透率,我国伴随诊断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总数为482万,其中男253万例、女229万例;癌症死亡病例总数为257万例,其中男163万例、女94万例。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肺癌,2022年新发病例106万,随后依次为结直肠癌(51.7万)、甲状腺癌(46.6万)、肝癌(36.8万)、胃癌(35.9万)和女性乳腺癌(35.7万),此6类癌症占我国新发癌症病例的60%以上。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017-2023年我国伴随诊断市场规模由45亿元增长至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1%。预计2024-2029年我国伴随诊断市场规模由102亿元增长至2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增长速度快于全球。

2017-2023年我国伴随诊断市场规模由45亿元增长至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1%。预计2024-2029年我国伴随诊断市场规模由102亿元增长至20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增长速度快于全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PCR和基因测序为伴随诊断主流技术,免疫组化(IHC)愈发受到重视

目前伴随诊断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是PCR和基因测序。实时荧光PCR具有高自动化、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可检测已知突变,而NGS检测通量大,且可获得样本所有的突变信息,但操作较复杂、数据分析难度大且成本较高。随着免疫治疗药物如PD-1、ADC等的兴起,免疫组化(IHC)的技术开始受到重视。

近年来,以PD-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已成为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通过PD-L1免疫组化(IHC)伴随诊断检测PD-L1蛋白表达水平成为评估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获益的重要手段。

临床上使用的不同诊断方式对比

类别 技术 可检测类型 优势 劣势
PCR 荧光PCR 点突变、插入、缺失等 自动化、特异性、灵敏度均高 无法绝对定量
数字PCR 绝对定量、灵敏度高 成本高、通量有限、操作繁琐
IHC IHC 蛋白/多肽 经济、快速、临床检测标准化 指标单一、不能空间定位
mIHC 原位展示、定量、指标多元 半定量、结果之间互相影响
FISH 传统FISH 基因扩增、缺失、重排 特异性好、原位检测 操作难、耗时长、需要经验
快速FISH 耗时短、特异性高、灵敏度高、自动化 不能检测基因点突变
NGS - 多类型 检测通量大 操作复杂、分析难度高、成本高、耗时久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海外市场看,截至2021年2月,美国FDA共批准针对46种药物的44款伴随诊断试剂上市,其中,PCR产品最多(14个),其次是F/CISH产品(11个),IHC产品9个,NGS产品7个,一代测序产品1个,其他产品2个。获批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抗肿瘤药物领域,特别是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其中获批伴随药物种类最多的癌种是非小细胞肺癌。

从海外市场看,截至2021年2月,美国FDA共批准针对46种药物的44款伴随诊断试剂上市,其中,PCR产品最多(14个),其次是F/CISH产品(11个),IHC产品9个,NGS产品7个,一代测序产品1个,其他产品2个。获批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抗肿瘤药物领域,特别是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等,其中获批伴随药物种类最多的癌种是非小细胞肺癌。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从国内市场看,截至2021年6月,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肿瘤相关伴随诊断试剂共16个。其中,使用NGS方法的有9个,PCR方法有2个,IHC方法有4个,FISH方法有1个。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伴随诊断试剂最多,其他肿瘤治疗领域涉及尿路上皮癌、结直肠癌、上皮性卵巢癌。7个产品通过创新医疗器械通道审批,2个产品为优先审评审批。以上获批的伴随诊断试剂中,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主要集中在EGFR基因19号外显子缺失、L858R点突变、T790M点突变,以及ALK基因融合、ROS1基因融合等,伴随药物主要集中在盐酸埃克替尼、甲磺酸奥希替尼、吉非替尼、克唑替尼等。尿路上皮癌治疗领域的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为PDL1,伴随药物为替雷利珠单抗。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为KRAS基因野生型,伴随药物为西妥昔单抗。上皮性卵巢癌治疗领域获批的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为BRCA1基因及BRCA2基因胚系突变,伴随药物为奥拉帕利。

从国内市场看,截至2021年6月,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肿瘤相关伴随诊断试剂共16个。其中,使用NGS方法的有9个,PCR方法有2个,IHC方法有4个,FISH方法有1个。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伴随诊断试剂最多,其他肿瘤治疗领域涉及尿路上皮癌、结直肠癌、上皮性卵巢癌。7个产品通过创新医疗器械通道审批,2个产品为优先审评审批。以上获批的伴随诊断试剂中,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主要集中在EGFR基因19号外显子缺失、L858R点突变、T790M点突变,以及ALK基因融合、ROS1基因融合等,伴随药物主要集中在盐酸埃克替尼、甲磺酸奥希替尼、吉非替尼、克唑替尼等。尿路上皮癌治疗领域的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为PDL1,伴随药物为替雷利珠单抗。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为KRAS基因野生型,伴随药物为西妥昔单抗。上皮性卵巢癌治疗领域获批的伴随诊断生物标志物为BRCA1基因及BRCA2基因胚系突变,伴随药物为奥拉帕利。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随着国内政策进入调整期,伴随诊断行业规范化发展

美国是第一个提出伴随诊断试剂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监管政 策的国家。在美国,伴随诊断必须严格按照伴随诊断的合规指南执行,补充诊断则按照 510k 法 规执行,两者均是患者在进行治疗前的检测,为治疗提供患者的疾病情况与身体条件的 信息。但是,使用性质有一定差异,伴随诊断为必须进行的检测,以决定是否适合使用 特定的药物,而补充诊断为可选择进行的检测,为治疗方案提供信息和依据,但与用药 无关。此外,在审批上,伴随诊断试剂和补充诊断试剂也有一定差别。FDA 定义有明确指 导临床用药预期用途的二代测序产品属于Ⅲ类产品,即为伴随诊断产品,需经过 PMA 途径上市。对于与指导用药不相关,检测结果用于临床用药、治疗参考的检测产品,即 补充诊断产品,其属于Ⅱ类产品,经 510( k)或 Denovo 途径注册上市。

在我国,伴随诊断试剂则仍在按照体外诊断试剂进行注册管理,应符合 2014 年 7 月发布 的《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要求。

根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中第三章和第十七条以及《6840 体外诊断试剂 分类目录(2013 版)》中的有关规定,肿瘤相关体外诊断试剂按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管 理,其它部分伴随诊断试剂类产品可归属第二类体外诊断试剂。

伴随诊断试剂类产品的临床试验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要 求。此外,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技术支撑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于 2016 年新成立了体外诊断试剂检定所,显示了我国监管部门对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加 强监管的态度和决心。未来随着国内政策进入调整期,伴随诊断行业将朝规范化发展。

国内伴随诊断政策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相关政策
调整期 2022年 《与抗肿瘤药物同步研发的原研伴随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注册审查指导原则》正式稿
2021年 《与抗肿瘤药物同步研发的原研伴随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2020年 《基于同类治疗药品的肿瘤伴随诊断试剂说明书更新与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已上市抗肿瘤药物的伴随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起步期 2019年 《肿瘤相关突变基因检测试剂(高通量测序法)性能评价通用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
2018年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基因检测试剂(PCR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2017年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扩增检测试剂盒(荧光原位杂交法)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动脉
2014年 《肿瘤个体化治疗相关基因突变检测试剂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人工耳蜗行业分析:潜在市场空间大 集采有望推动市场规模扩容

我国人工耳蜗行业分析:潜在市场空间大 集采有望推动市场规模扩容

2024年12月25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的通知》。此次集采人工耳蜗最高有效申报价较集采前降幅显著,预计将较大程度提高人工耳蜗类产品可及性,有望推动市场规模扩容。

2025年01月24日
宠物老龄化带来新机遇 我国宠物保健品行业需求释放 企业纷纷入局细分领域

宠物老龄化带来新机遇 我国宠物保健品行业需求释放 企业纷纷入局细分领域

宠物老龄化逐渐来袭,消化系统疾病、代谢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进入高发阶段,为宠物保健品行业带来新的潜力市场,国产企业或拥有与跨国企业直接竞争的舞台。

2025年01月22日
我国运动医学行业分析:需求基数上升叠加政策支持 驱动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我国运动医学行业分析:需求基数上升叠加政策支持 驱动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同时,我国运动医学行业市场规模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23年约为60.9亿元,其中植入物达41.6亿元、有源设备及耗材达15.6亿元、无源手术工具为3.7亿元。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到2035年要实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5%以上。

2025年01月15日
我国精准PCI行业现状分析:需求基数或持续增加 市场规模较快速度增长

我国精准PCI行业现状分析:需求基数或持续增加 市场规模较快速度增长

当前,精准PCI为PCI治疗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FFR以及IVUS及OCT,其中IVUS技术优势明显。而随着冠脉治疗产品如支架和球囊等逐步被纳入集中带量采购,PCI治疗成本降低、技术的提升,我国精准PCI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30年将达到94.2亿元。

2025年01月10日
我国带状疱疹疫苗行业:批签发次数爆发式增长但接种率较低 市场增长空间广阔

我国带状疱疹疫苗行业:批签发次数爆发式增长但接种率较低 市场增长空间广阔

近年来,我国带状疱疹疫苗批签发次数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达到76批次,相较2023年同比增长94.87%。不过,由于人们对带状疱疹疫苗认知不足,以及其价格较高且需要全自费,因此我国带状疱疹疫苗接种率还比较低,目前仍不足1%。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接种意识提高和疫苗获批数量增多,我国带状疱疹疫苗市场规模有望

2025年01月10日
我国ECMO行业发展现状:应用需求增长 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

我国ECMO行业发展现状:应用需求增长 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

伴随国产ECMO实现从0到3的突破,我国ECMO国产化率迎来较大提升。根据第三方招投标软件乙方宝数据显示,2023年汉诺医疗、赛腾医疗等国内ECMO企业已占据接近30%的市场份额。比地招标网统计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ECMO中标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30%。其中汉诺排名第二,赛腾位列第三,分别达到26.4

2025年01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