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煤矿是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性是煤矿生产的核心痛点。煤矿对生产无人化、少人化存在着强烈的诉求。自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以来,煤矿智能化相关政策频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行业深度融合。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加速进行,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201个、掘进工作面2269个。2023年智能化煤矿数量已达758处,产能已达27.7亿吨。从智能化煤矿数量、产能和投资三个维度来看,我国煤矿智能化改造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在国家政策和煤矿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煤矿智能化高质量转型发展成必然选择,市场发展空间仍然广阔。当前煤矿智能化建设处于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的鸿沟区,预计2-3 年时间将完成鸿沟跨越,进入更宽范围的煤矿智能化建设。在此背景下,龙软科技、梅安森、工大高科、北路智控等具备技术优势的优质企业有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促使市场集中度提升。
一、煤矿是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其智能化诉求强烈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煤矿智能化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4-2031年)》显示,煤矿智能化是指将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现代技术与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煤矿开拓、采掘、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
煤矿是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性是煤矿生产的核心痛点。我国煤矿数量众多,地质赋存和开采技术条件各异,生产工艺条件复杂,灾害类型多,事故危害大,安全管理难度大,事故隐患具有特殊性,因而对生产无人化、少人化存在着更为强烈的诉求。根据数据,2022年我国煤矿数量达4400处,煤矿事故数量为168起,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为245人。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政策驱动下煤矿智能化取得阶段性成果,2023年智能化煤矿数量超750处
自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以来,煤矿智能化相关政策频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行业深度融合。其中《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对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总体设计、建设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予以明确;《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带动煤炭安全高效生产;推动煤矿构建覆盖业务全生命周期的“预警、监测、响应”动态防御体系。
我国煤矿智能化行业相关政策
时间 | 政策/会议 | 发布部门 | 主要内容 |
2020年2月 | 《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 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 | 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构建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化系统,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 |
2021年6月 | 《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 | 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 对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总体设计、建设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予以明确。 |
2023年3月 | 《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 国家能源局 | 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带动煤炭安全高效生产;推动煤矿构建覆盖业务全生命周期的“预警、监测、响应”动态防御体系。 |
2023年4月 | 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推进会 | 国家能源局 | 强调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是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
2024年4月 | 《关于深入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 促进矿山安全发展的指导意见》 | 国家矿山安监局等七部门 | 到2026年,全国煤矿智能化产能占比不低于60%,智能化工作面数量占比不低于30%,智能化工作面常态化运行率不低于80%,煤矿、非煤矿山危险繁重岗位作业智能装备或机器人替代率分别不低于30%、20%。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加速进行,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政策导向、技术现状和建设实际,可将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分为 5 个阶段,当前已走完了萌芽破土、培育试点两个阶段,正处在示范建设期,并向全面建设迈进。根据数据,2015年全国煤矿仅有3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已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201个、掘进工作面2269个。2013年我国智能化煤矿建设数量仅为1处,智能化煤矿产能为0.06亿吨,2016年以来我国智能化煤矿建设按下“加速键”,至2023年智能化煤矿数量已达758处,产能已达27.7亿吨。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当前煤矿智能化渗透率仍然较低,高质量转型趋势下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从智能化煤矿数量、产能和投资三个维度来看,2023年我国煤矿智能化渗透率为 17.63%(基于数量指标)、58.81%(基于产能指标)、4.74%(基于投资指标)。综合来看,我国煤矿智能化改造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在国家政策和煤矿需求的共同推动下,煤矿智能化高质量转型发展成必然选择,市场发展空间仍然广阔。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四、煤矿智能化将进入更宽范围,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有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煤矿智能化建设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当前煤矿智能化建设处于早期市场和主流市场之间的鸿沟区,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早期市场饱和、缺少 100%解决问题能力、智能化技术支撑范围不全、关键技术未全面完成颠覆迭代等。未来随着转变智能化建设理念、打造推出可靠智能化整体产品、加快攻克煤矿智能化技术难题、构建和完善标准体系等多项措施的深入推进,预计2-3 年时间将完成鸿沟跨越,进入更宽范围的煤矿智能化建设。在此背景下,龙软科技、梅安森、工大高科、北路智控等具备技术优势的优质企业有望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促使市场集中度提升。
我国煤矿智能化行业代表企业
企业名称 | 简介 |
龙软科技 | 龙软科技是国内智慧矿山工业软件的领军企业,能够为煤矿提供多种综合信息化解 决方案。公司以自研 LongRuanGIS 平台为基础,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 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煤炭工业的安全生产、智能开采提供工业应用软件及全业务 流程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产品在煤矿示范项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公司深耕煤矿智能化相关软件,截 至 2022 年,客户遍及中国煤炭企业 50 强中的 40 余家,已有 1800 余对矿井采用龙 软科技的软件系统;在首批 71 对示范矿中,公司管控平台已在 40 余对矿井得到成 功应用,智能地质保障系统上线 20 余对示范矿;智能洗选系统继上线以来已参与陕 西、内蒙 5 座洗煤厂的智能化建设,并完成了其中的 4 项,技术能力和实施效果得 到行业验证。 |
北路智控 | 北路智控聚焦智能矿山相关信息系统,针对煤矿生产中安全监测、生产管理等环节, 自主开发相应软件,集成具备感知、传输、交换、控制等功能的相关硬件设备,进 而满足煤矿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需求。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了包含智能矿山通信、 监控、集控及装备配套四大类系统的较完善产品,能够提供从子系统应用到平台的 智能化矿山产品和智能化矿山整体解决方案。智能矿山通信系统:公司建立了一体化的煤矿井下融合通信平台,能够实现煤 矿井上、井下语音通信、视频通话、信息传输、应急广播、调度指挥等功能;智能矿山监控系统:包括人员定位、煤矿安全监控、全矿井图像监控、智能辅 助运输监控以及矿用打钻管理系统,能够对井下的人员、车辆、环境参数等特 性进行监测和预警,保障井下作业的安全;智能矿山集控系统:包括矿用煤流智能集控系统、矿用排水智能集控系统、智 能矿山管控平台、风机智能集控系统,分别能够实现对皮带传输、矿井水泵、 通风机等设备的集中控制;智能矿山装备配套:包括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的智能化配套装备,能够实 现各类工作面的视频监控、音视频通讯、人员定位、煤流控制、参数采集等功 能。 |
云鼎科技 | 云鼎科技聚焦工业互联网,为矿山、化工、新能源等行业数字化提供集系统研发、 设计、实施、运营、维护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云鼎科技已形成工业互联网平 台、智慧矿山、智慧洗选、智慧电力新能源和 ERP 实施及运维服务五大业务主线。公司智慧矿山业务产品线齐全,包括智能软件、智能物联、智 能定位产品三大类,其中软件部分包含综合信息管控平台、GIS 协同设计平台、 设备管理系统、地址保障系统、职工健康大数据管理平台等系统,能够实现矿 山定位、通信、监控、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全流程的智能数字化运营。智慧洗选业务包括选煤厂自动化业务、选煤厂智能化解决方案业务和选煤厂 智能化配套设备。 |
梅安森 | 梅安森基于物联网技术,提供“物联网+安全与应急、矿山、城市管理、环保”整体 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公司产品涵盖物联网技术开发与应用,满足矿山、城市管理、 环保各领域的相关应用场景。矿山业务涵盖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地质保障、智能主煤流运输、智能辅助运 输、智能通风、智能供电与给排水、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智能洗选、智慧园区 以及经营管理等全链条的智能化矿山建设产品体系;其中,公司智能安全监控 系统包含煤矿安全监控、井下人员定位、瓦斯监控、火灾风险预警、设备故障 诊断、煤矿图像监控及广播等系统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