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全球工控自动化行业现状分析:中国市场有望不断渗透 国产增长潜力大

前言:全球工控自动化起步于20 世纪 40年代,随着计算机、通讯、微电子、电力电子、新材料等技术不断更新,工控自动化技术得到升级,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2年全球工控自动化市场规模达2308亿美元,其中北美、欧洲、亚太地区占比90%左右。我国工控自动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随着2000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出口大幅增长,应制造业各个领域的需求,工业自动化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工控自动化行业发展与创新,在此背景下,我国工控自动化有望进一步渗透。预计2026年我国工控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超3700亿元。工控自动化行业存在技术和资金壁垒,西门子、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凭借技术和规模优势主导全球工控自动化整体和高端市场。中国企业凭借高性价比等优势,正逐步缩小与国外品牌的差距,具备增长潜力。

全球工控自动化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北美、欧洲、亚太地区领先发展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工控自动化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工控自动化又称工业控制自动化,是指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在机械工业制造环节中,实现自动加工和连续生产,提高机械生产效率和质量,释放生产力的作业手段。全球工控自动化起步于20 世纪 40年代,工控自动化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应运而生,该阶段应用的机器人不需具备较强的灵活性,仅需完成重复装卸等简单工作。随着计算机、通讯、微电子、电力电子、新材料等技术不断更新,工控自动化技术得到升级,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全球工控自动化发展历程

时间 发展阶段 发展情况
20 世纪 40-60 年代 起步阶段 1952 年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在美国诞生,工业自动化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应运而生。该阶段应用的机器人不需具备较强的灵活性,仅需完成重复装卸等简单工作,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20 世纪 60-70 年代 初级发展阶段 在单机自动化的基础上,各种组合机床、组合生产线相继出现,同时软件数控系统出现并应用于机床等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软件开始应用于工程的设计和制造。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快速发展阶段 为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工业自动化向集成化、网络化、柔性化方向发展,其中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柔性制造系统(FMS)为该阶段的主要应用成果。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数据,2015-2022年全球工控自动化市场规模由1830亿美元左右增长至230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4%。

根据数据,2015-2022年全球工控自动化市场规模由1830亿美元左右增长至230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4%。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从地区发展情况看,北美、欧洲、亚太地区工控自动化领先发展,2022年总占比约为90%。

从地区发展情况看,北美、欧洲、亚太地区工控自动化领先发展,2022年总占比约为9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多项政策陆续出台,中国工控自动化有望进一步渗透

我国工控自动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工业自动化技术,工控自动化发展迅速,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尤其在我国 2000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随着出口的大幅增长,应制造业各个领域的需求,工业自动化技术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为突出重围并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工控自动化行业发展与创新,在此背景下,我国工控自动化有望进一步渗透。

我国工控自动化行业相关政策

时间 政策 发布部门 主要内容
2022年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实施方案》 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 遴选一批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以揭榜挂帅方式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树立一批各行业、各领域的排头兵,推进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2021年 《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财政部、工信部 加大创新投入,加快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进工业“四基”领域或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和“锻长板”;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支撑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并通过工业设计促进提品质和创品牌。
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国务院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中,重点研制分散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数据采集和视频监控系统等工业控制装备:
2021年 《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科技部等 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大力推动自主可控工业软件推广应用,提高企业软件化水平。依托优质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协同创新加大基础零部件、基础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高端仪器设备、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装备攻关和示范应用。
2021年 《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 》 工信部、国家标准委 到2023年,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持续完善。“5G+工业互联网”、信息模型、工业大数据、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标准40 项以上,面向汽车、电子信息、钢铁、轻工(家电)、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标准25 项以上。到2025年,制定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产品、管理及应用等标准10项以上,建成统一、融合、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形成标准广泛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2021年 《电机能效提升计划(2021-2023年)》 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加大高效节能电机应用力度。针对使用变速箱、耦合器的传动系统,鼓励采用低速直驱和高速直驱式永磁电机。大力发展永磁外转子电动滚筒、一体式螺杆压缩机等电动机与负载设备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和产品
2020年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共中央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
2019年 《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19)》 工信部 在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技术中推荐国产高性能氐压变频技术,采用实时多任务控制技术、整流器技术、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技术等实现高效稳定,适用于冶金、船舶、港机等行业的低压高端变频调速领域。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22年我国工控自动化市场规模达2909亿元,其中OEM占比50.35%,项目型工控自动化占比49.65%;预计2026年我国工控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超3700亿元,2022-2026年年复合增长率达6.3%。

2022年我国工控自动化市场规模达2909亿元,其中OEM占比50.35%,项目型工控自动化占比49.65%;预计2026年我国工控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超3700亿元,2022-2026年年复合增长率达6.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跨国公司主导工控自动化市场,中国企业发展潜力大

工控自动化行业存在技术和资金壁垒,西门子(Siemens)、通用电气(GE)、罗克韦尔(Rockwell)、霍尼韦尔(Honeywell)、西屋电气(WestingHouse)、瑞士 ABB、施耐德(Schneider)、欧姆龙(Omron)等欧美系和日系跨国公司技术能力较强、规模较大,是全球工控自动化整体和高端市场的主导者。

工控自动化行业存在技术和资金壁垒,西门子(Siemens)、通用电气(GE)、罗克韦尔(Rockwell)、霍尼韦尔(Honeywell)、西屋电气(WestingHouse)、瑞士 ABB、施耐德(Schneider)、欧姆龙(Omron)等欧美系和日系跨国公司技术能力较强、规模较大,是全球工控自动化整体和高端市场的主导者。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中国企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较大。在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市场,本土企业凭借较高的性价比、灵活的业务模式以及良好的服务能力,进行国产替代的比例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中低端市场本土品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在高端市场,由于国内相关研究滞后,主要厂商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但随着近年技术水平的不断积累,国内领先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厂商正逐步缩小与国外品牌的技术差距,具备增长潜力。

中国工控自动化行业代表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名称 简介
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国电南自前身为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始建于1940年。新中国成立后,公司在电力自动化领域相继研究生产出中国第一代、第二代静态继电保护产品,创造过多项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电力自动化产业的摇篮和孵化器,“国电南自”已经成为享誉全国并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著名品牌。作为中国华电集团科工产业的主力军。国电南自前身为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总厂,始建于1940年。新中国成立后,公
上海威尔泰工业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依靠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威尔泰已逐渐发展成为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商和工业自动化仪表生产供应商。公司拥有一支30多人的技术研发队伍,具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之间的紧密合作,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和再创新,使企业始终保持着与世界先进技术同步。
南京科远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科远股份专注于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围绕过程自动化、装备自动化、工业信息化、传感技术和测控装置四大产业领域,形成了以NT6000分散控制系统(DCS)、SyncBase实时数据库、SY系列智能一体化电动执行机构、SyncDrive伺服系统为主的一批核心产品,提出了诸多优秀行业解夬方案,获得了市场的普遍认可和一致好评,在国内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产品有: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和装置,包括DCS分散控制系统、粮情测控系统、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液化石油气加气站设备和系统,汽车尾气排放监控系统,公路交通称重管理系统等;有门类齐全的现场仪表,如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称重、转速、分析等传感器、变送器以及气动和电动执行机构、调节阀等,共20个大类,150多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谐波减速器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发展势头将保持强劲 国产替代正进行

我国谐波减速器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发展势头将保持强劲 国产替代正进行

从竞争来看,哈默纳科(日本)、新宝(日本)等国外企业入局时间早,凭借着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应用及开发经验,长期在我国谐波减速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相关政策推动、国内企业在研发和生产方面不断投入,以及国产谐波减速器产品性能提升,我国谐波减速器国产替代进程不断推进。

2025年01月17日
我国风电减速器行业市场规模恢复增长态势 集中度高且呈“两超多强”格局

我国风电减速器行业市场规模恢复增长态势 集中度高且呈“两超多强”格局

但进入2023年以来,受场需求恢复增加、政策支持,市场规模恢复增长。目前受下游风电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影响,我国风电减速器行业亦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2020年行业CR4达到90%以上,市场呈现“两超多强”格局,其中以重齿公司及南高齿占比较大。

2025年01月15日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加速 产销量及国产化率增长 本土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加速 产销量及国产化率增长 本土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安装量占全球的51%。近年来我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高价值专利成果持续有效输出,支撑了我国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生产能力持续提高,使得国产化率大大提升;但我国高价值专利产业转化能力偏低,企业全球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2025年01月15日
我国风力发电齿轮箱行业分析:下游需求上升 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40亿美元

我国风力发电齿轮箱行业分析:下游需求上升 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40亿美元

风电齿轮箱主要功能是将风轮在风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动力传递给发电机并匹配发电机需要的转速。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减少碳排放背景下,全球风电行业总体快速发展,2023年风电新增装机量116.6GW,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TW,风力发电齿轮箱市场规模大约为56.8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88.26亿美元。

2025年01月14日
我国物流无人机行业需求释放 政策推动渗透率提升 支线运输及快递企业争相布局

我国物流无人机行业需求释放 政策推动渗透率提升 支线运输及快递企业争相布局

从细分市场看,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支线无人机运输需求逐渐旺盛,天域航通、山河华宇、郎星、白鲸航线等相关公司布局进展随之加快;随着快递行业竞争加剧,顺丰、京东等头部玩家开始由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与产业化延伸,无人机快递布局正不断推进。

2025年01月14日
三大因素推动我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 市场规模增速高于全球

三大因素推动我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 市场规模增速高于全球

服务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中的重要分支,在人口老龄化、政策、技术等因素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不断扩容,2019-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2.41%。同时,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始终始终高于全球水平。从产量来看,2022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下降29.91%;但自2023年起其产量不断回升,且增速逐渐

2025年01月13日
我国计量校准行业应用广、需求潜力大 市场不断放量下机构数量与营收持续增长

我国计量校准行业应用广、需求潜力大 市场不断放量下机构数量与营收持续增长

当前,我国计量校准行业市场容量正在逐步释放,相关机构数量与营收持续增长。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16-2023年我国计量校准机构数量从607家增长到791家,复合增长率为3.9%;计量校准机构的营收总额从56.68亿元增长到123.95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1.8%。

2025年01月13日
我国油气弹簧行业应用向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拓展 产品仍集中于低端领域

我国油气弹簧行业应用向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拓展 产品仍集中于低端领域

随着油气悬架产品应用拓展至乘用车领域,油气弹簧行业将迎来新增长点。国内量产油气弹簧的企业较少,主要企业包括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湖北优软、中航气弹簧、重庆铁马等。由于技术不成熟,我国油气弹簧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存在差距,以低端产品为主,中高端产品占比较小。

2025年01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