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电子水泵凭借能耗低、寿命长等优势,成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主流选择,2024年其车用销量超2700万只。同时,受益于技术进步与液冷兴起,其应用正向储能、数据中心等领域延伸,这些新场景进一步打开电子水泵行业增长空间。目前行业集中度较高,未来或将呈“头部集中、优势强化”格局。
1.电子水泵优势显著
电子水泵是一种电力驱动的液体传输装置。相较于传统机械水泵,它通过精确控制冷却液流动提升温度管理效率,具备能耗更低、寿命更长、输出更精准、散热更均匀、暖机速度更快等优势;同时,其技术壁垒更高,对应的单价也相对更高。
电子水泵与机械水泵对比
| 项目 | 电子水泵 | 机械水泵 |
| 驱动方式 | 电机(直流无刷为主) | 发动机 |
| 结构复杂性 | 复杂。集成电机、控制器等,零件更多 | 相对简单 |
| 控制精度 | 高。可按系统需求实时、精确调节冷却液流量 | 低。冷却能力与发动机实际需求常不匹配 |
| 单价 | 约200-300元 | 约100-150元 |
| 优势 | 体积小、精度高、能耗低、噪音低、可靠性高、液流率低、使用寿命长、冷却控制效果好;节能减耗、高效环保:采用电动水泵冷却系统的发动机,在整个工作转速范围内,冷却液流量能下降40%。在相同的配置和冷却要求下,电动直流无刷水泵的能量消耗仅为机械水泵的16% | 结构简单、排量大、价格便宜 |
| 劣势 | 需要电机与开发可靠的电机控制器,成本较高 | 与发动机转速成正比,受限于发动机工况影响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电子水泵成新能源汽车主流选择,需求强劲
电子水泵凭借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精度高、能耗低、可靠性高的特点,已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主流选择。其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热管理系统的循环冷却,因需精准控制三电系统温度,采用水冷的新能源汽车普遍配备2-5个电子水泵。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产量和销量快速攀升,为电子水泵行业注入强劲动力。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100万辆,分别达1124.3万辆、1122.8万辆,同比增长35.2%、34.9%。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用电子水泵销量快速攀升。2024 年销量突破2700万只,同比增长23.8%;2025年1-3月销量达676万只,同比增幅进一步扩大至43.8%,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数据来源:产业在线、观研天下整理
3.液冷驱动需求,电子水泵应用领域向储能、数据中心延伸,进一步打开行业增长空间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电子水泵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除了新能源汽车,部分中高端燃油车型也采用电子水泵优化冷却系统;随着制造成本下降与传统汽车热管理要求提高,电子水泵未来有望替代传统燃油车的机械水泵。同时,受益于技术进步与液冷兴起,其应用正向储能、数据中心等领域延伸,这些新场景进一步打开电子水泵行业增长空间。
在储能领域,政策支持推动我国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火热。截至2024年底,累计投运电化学储能电站1473座,总装机规模62.13GW/141.37GWh;当年新增515座,多为百兆瓦级大型电站,总装机规模37.13GW/90.51GWh,同比增长超100%。电站数量与装机规模扩大带动热管理需求激增,而电子水泵可应用于储能液冷系统,成为满足温控需求的重要设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在数据中心领域,AI 演进拉动智能算力需求,直接推动数据中心建设。截至2024年底,我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900万标准机架(是2020年的2.5倍以上),2025年6月底进一步升至1085万标准机架。数据中心稳定运行离不开高效散热,当前核心部件发热量大幅攀升,传统风冷已难以满足散热需求,液冷技术逐渐成为主流方案,而电子水泵作为液冷系统的关键组件,其在数据中心场景的应用规模正随液冷渗透率提升持续扩大。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4.电子水泵行业集中度较高,未来或将呈现“头部集中、优势强化”的格局
目前国内电子水泵市场参与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罗伯特·博世、皮尔博格、大陆、伟巴斯特等外资与合资企业;另一类是威晟科技、浙江三花、弗迪动力、飞龙股份、德尔股份、江苏雷利等本土企业。随着技术积累与规模化能力的提升,本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增强。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乘用车用电子水泵这一细分市场中,本土厂商表现尤为突出。2024年,前四大供应商均为国内企业,分别为威晟科技、浙江三花、弗迪动力和飞龙股份,合计市场份额超过60%。从整体市场格局来看,行业集中度较高,前十大品牌共占据87.2%的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J)
未来国内电子水泵行业或将呈现“头部集中、优势强化”的格局。头部企业一方面将依托其在技术、规模与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在汽车领域的基本盘;另一方面,也将积极把握储能、数据中心等新兴场景中液冷需求的爆发机遇,加速跨领域布局。通过拓展应用场景、整合供应链资源,头部企业有望构建起更显著的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拉开与中小厂商的差距,强化其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