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风电叶片行业分析:轻量化趋势下碳纤维材料优势明显 市场增长空间显著

前言:叶片作为风机核心零部件,约占风电总成本的24%,而原材料费用占叶片成本75%。具体从材料成本来看,风电叶片上游原材料中增强材料成本约占原材料的21%,基体树脂、夹芯材料成本分别占原材料的33%、25%。近年来,大型化、轻量化趋势促进风电叶片升级,碳纤维增强材料优势明显。伴随着风电装机容量持续上升,推动风电叶片市场规模不断扩容。

1、风机核心零部件,叶片约占风电总成本的24%

叶片作为风机核心零部件,约占风电总成本的24%,而原材料费用占叶片成本75%。具体从材料成本来看,风电叶片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基体树脂、增强材料、夹芯材料、结构胶等,其中增强材料成本约占原材料的21%,以玻璃纤维和碳纤维为主,当前叶片外壳常采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叶尖、叶片主梁则采用强度更高的碳纤维;基体树脂、夹芯材料成本分别占原材料的33%、25%。

叶片作为风机核心零部件,约占风电总成本的24%,而原材料费用占叶片成本75%。具体从材料成本来看,风电叶片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基体树脂、增强材料、夹芯材料、结构胶等,其中增强材料成本约占原材料的21%,以玻璃纤维和碳纤维为主,当前叶片外壳常采用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叶尖、叶片主梁则采用强度更高的碳纤维;基体树脂、夹芯材料成本分别占原材料的33%、2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增强材料嵌入热固性树脂基体中形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基体材料提供韧性与耐久度,增强纤维材料则主要提供结构足够的刚度与强度。夹芯材料(简称芯材)是叶片的关键增强材料,通常应用在叶片的蒙皮与腹板上,作为夹层结构提升结构刚度,防止局部失稳、提高整个叶片的抗载能力。

2、大型化、轻量化趋势促进风电叶片升级,碳纤维增强材料优势明显

而近几年,我国风电叶片风轮直径不断升级。2023年2月,三一重能下线其8.5-11MW陆上风电平台,风轮直径达230m,直接将陆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拉至11MW,并且首次采用双箱变上置技术;2023年10月,明阳智能自主研制的MySE11-233陆上风电机组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下线,该风轮直径达到233m,是当时全球已下线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最大的陆上风电机组。不止于此,2023年,我国实现10MW以上单机容量陆上风电机组下线的整机商还有远景能源、中船海装、运达股份等。

2022-2023年我国下线的陆上风电机型

下线时间

整机商

单机容量/MW

风轮直径/m

技术路线

2023

明阳智能

11

233

双馈

运达股份

10

220-250

双馈

明阳智能

10

233

双馈

中船海装

10

220-230

双馈

远景能源

10

220

双馈

运达股份

9.1

215

双馈

运达股份

8.X

200

双馈

三一重能

8.5-11

230

双馈

明阳智能

8.5

216

双馈

三一重能

8

204

双馈

中船海装

7.X

202

双馈

金风科技

6.X

204

中速永磁(半直驱、混合)

2022

三一重能

7.X

210

双馈

哈电风能

7.X

187

低速永磁(直驱)

明阳智能

7.15

216

双馈

中船海装

6.X

193

双馈

中船海装

6.X

185

双馈

远景能源

6.7

192

双馈

中车株洲所

6.25

185

双馈

运达股份

6.25

190

双馈

东方风电

5.5

183

双馈

金风科技

5

191

中速永磁(半直驱、混合)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风电叶片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4-2031年)》显示,随着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提升,风电叶片长度、重量随之增加,长叶片对材料的强度和刚度要求更加苛刻,当前所采用的高模量玻璃纤维性能已接近上限,无法满足叶片大型化、轻量化要求,碳纤维复合材料则迎来发展机遇。

与玻璃纤维相比,碳纤维具有更低的密度(低30%左右)、更高的强度(0°拉伸强度可提高35%)、更高的模量(是玻璃纤维的2.5-3倍)、更优异的抗疲劳性能、耐高温、抗腐蚀、膨胀系数小等优势,在沙戈荒以及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能够延长叶片的使用寿命。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应用碳纤维主梁设计的叶片一般比全玻璃纤维叶片减重20%-30%,虽然碳纤维叶片成本上升,但其带来的传动链上相关部件及塔筒的优化减重,使风电机组的整体成本降低10%以上。由此可见,碳纤维增强材料优势明显,并且或将成为风电叶片材料未来发展主流。

3、风电装机规模持续上升,风电叶片市场规模增长空间显著

从市场规模来看,近年来,随着风电装机规模持续上升,我国风电叶片市场规模增长空间显著。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1-6月,我国风电行业新增装机容量为1410万千瓦,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6671万千瓦,同比增长19.9%。2023年我国风电叶片市场规模约为442亿元,较上年增长19.14%,预计到2025年我国风电叶片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62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采煤机行业:采煤机械化率提升拉动需求 智能化、绿色化、多功能化是发展趋势

我国采煤机行业:采煤机械化率提升拉动需求 智能化、绿色化、多功能化是发展趋势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其产量近年呈现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原煤产量约为475896.2万吨,同比增长1.3%。2025年上半年,我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24亿吨,同比增长5.4%,保持增长态势。而在此背景下,也给我国采煤机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2025年08月23日
养老供需矛盾加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我国护理机器人行业规模将达百亿级

养老供需矛盾加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我国护理机器人行业规模将达百亿级

护理机器人是专为老年人、残障人士或需长期护理者设计的服务型机器人。国内持续加深的老龄化和负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导致养老护理供给不平衡。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达3.1亿人,占比达22%。2024年国内出生率为6.77‰,死亡率为7.76‰。同时,国内养老护理从业人员数量较少,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或

2025年08月18日
全球实验室自动化行业:中国快速成长 多领域融合成关注热点 相关企业持续受益

全球实验室自动化行业:中国快速成长 多领域融合成关注热点 相关企业持续受益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高效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全球实验室自动化行业快速发展。2024年全球实验室自动化市场规模达98.39亿美元,同比增长 7.59%。预计2029 年全球实验室自动化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38.55 亿美元, 2024-2029年CAGR为 7.09%。

2025年08月12日
我国全封活塞压缩机产量全球占比提升 行业加速向高效节能方向转型

我国全封活塞压缩机产量全球占比提升 行业加速向高效节能方向转型

我国凭借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规模化生产优势及持续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巩固了全球全封活塞压缩机生产第一大国地位。2024年,我国全封活塞压缩机产量达2.95亿台,同比增长14.34%,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时,其产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提升至87.02%,较2023年提高2.15个百分点。

2025年08月11日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行业:国产化有望加速 上游“最强大脑”自主可控需求迫切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行业:国产化有望加速 上游“最强大脑”自主可控需求迫切

五轴数控机床为当前工业母机领域较高技术水平。机床被誉为“工业母机”,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石,直接关联着制造业的竞争力及国家工业实力。当前伴随着制造业的持续转型与升级,市场对高精度的机床需求日益增长,此外复杂化及定制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一变化也将加速机床的更新换代进程。而五轴联动技术代表着当前机床技术的巅峰,是处理复杂曲面加工

2025年08月07日
我国协作机器人行业:国产厂商市占率已超九成 产业链正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我国协作机器人行业:国产厂商市占率已超九成 产业链正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协作机器人是机器人领域的新兴细分赛道。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渐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企业对自动化生产设备的需求日益旺盛,协作机器人作为一种灵活、安全、易用的自动化设备,受到了众多企业的青睐。例如在3C电子行业,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快、生产工艺复杂,企业需要能够快速适应生产线变化的自动化设备,协作机器人正好满足了这一需

2025年08月06日
我国生活用纸智能设备行业分析:更新换代需求明显 下游市场增长空间大

我国生活用纸智能设备行业分析:更新换代需求明显 下游市场增长空间大

当前,由于价值高昂(欧克科技5.6M幅宽全自动抽纸折叠机价格为2300万元),有70%的中小厂商仍以较落后的半自动化设备为主,较少使用智能设备,且生产线较老旧。随着我国劳动力减少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为国内生活用纸设备行业发展趋势。同时,智能设备更加高速、高效、绿色化,在国家产业政策节能、降耗、减少污染

2025年08月05日
我国水下机器人产业化提速 海洋油气开发带来需求增量 市场格局仍较分散

我国水下机器人产业化提速 海洋油气开发带来需求增量 市场格局仍较分散

自1953年美国研制出首艘无人有缆遥控潜水器以来,各国均开始积极研制水下机器人。相比之下,我国水下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末,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技术进步,我国在此期间引进技术并开展自主研发。21世纪以来,在政策支持下,我国水下机器人取得显著突破,成功研制出“蛟龙”号、“潜龙”系列等先进设备

2025年08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