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镁行业分析:产能格局较为分散 汽车轻量化趋势打开需求市场空间

一、镁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镁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镁是一种银白色的轻质碱土金属,化学性质活泼,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热消散性,镁元素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相较于铝、钢等材料具有诸多优势。镁合金是以镁为基础加入其他元素组成的合金,是目前全球最轻质的商用金属工程材料,相对于其他常用的传统材料,镁合金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弹性模量低,散热好、抗冲击力和抗蠕变性强等特点,可吸收更多的振动冲击,比强度明显高于铝合金和钢,比刚度与铝合金和钢相当,远远高于工程塑料。

镁合金材料与其他材料的参数对比

材料名

密度

熔点(°C

导热率(W/mmK

抗拉强度(MPa

屈服强度

MPa

比强度(σ/ρ)

弹性模量(GPa

镁合金

AZ91D

1.81

598

54

250

160

138

45

AM60B

1.8

615

61

240

130

133

45

铝合金

A380

2.7

595

100

315

160

116

71

钢铁

碳素钢

7.86

1520

42

517

400

80

200

塑料

ABS

1.03

*

0.9

96

*

93

*

PC

1.23

*

*

118

*

95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镁矿行业供给市场分析

1、中国是全球原镁第一大供应国

我国是全球原镁第一大供应国。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数据,2022年,我国原镁产量约89.36万吨,约占全球的90%。分区域来看,我国镁供给集中于陕西和山西,两省产量占到全国原镁产量的84%。

我国是全球原镁第一大供应国。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数据,2022年,我国原镁产量约89.36万吨,约占全球的90%。分区域来看,我国镁供给集中于陕西和山西,两省产量占到全国原镁产量的84%。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我国原镁企业产能较为分散

在生产企业方面,2021年我国原镁产能为137.61万吨,CR10为31.03%,产能超过3万吨的企业仅7家,占全国产能比重为27.25%,其中宝武镁业原镁产能10万吨,占比7.27%,排名全国第一。

在生产企业方面,2021年我国原镁产能为137.61万吨,CR10为31.03%,产能超过3万吨的企业仅7家,占全国产能比重为27.25%,其中宝武镁业原镁产能10万吨,占比7.27%,排名全国第一。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镁矿行业需求市场分析

1、镁合金是原镁行业最具增长潜力领域,而汽车产业是未来主要增长点

受益于汽车轻量化趋势,汽车用镁需求有望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原镁行业主要应用于镁合金深、铝合金、海绵钛等领域,其中镁合金深加工产品需求占比达35.6%,是原镁消费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其次是铝合金添加剂,市场占比32.4%。而在镁合金领域,约有70%应用于汽车制造,20%应用于3C产品,其中汽车领域是原镁及镁合金未来主要增长点。

受益于汽车轻量化趋势,汽车用镁需求有望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原镁行业主要应用于镁合金深、铝合金、海绵钛等领域,其中镁合金深加工产品需求占比达35.6%,是原镁消费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其次是铝合金添加剂,市场占比32.4%。而在镁合金领域,约有70%应用于汽车制造,20%应用于3C产品,其中汽车领域是原镁及镁合金未来主要增长点。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汽车轻量化趋势下,汽车用镁需求有望快速增长,打开镁行业市场空间

我国是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其中交通领域碳排放约占碳排放总量的10%,而机动车中的汽车是废气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目前,交通领域实现碳减排的主要途径是发展新能源车和降低燃油车重量。

降低燃油车重量则是指汽车轻量化。汽车轻量化是指在满足汽车使用要求、安全性和成本控制的条件下,应用轻量化技术与材料等实现的产品减重,汽车质量越轻,行驶同等里程燃油或者电力消耗越少,排放更少,续航更长,同时有助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尤其是新能源车质量占据整车整备质量的20%-30%左右,减重需求则更为迫切。

而镁合金是现阶段效果最好的汽车轻量化材料,其金属密度为1.74g/cm2,比铅降低35%。同时,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轻量化技术发展路线图,要求2025年、2030年单车用镁量分别达到25kg、45kg,较当前5kg左右的平均水平有很大增长空间,仪表盘支架、中控支架等各类支架产品是未来主要增量。汽车用镁需求有望快速增长,有望打开镁行业市场空间。

而镁合金是现阶段效果最好的汽车轻量化材料,其金属密度为1.74g/cm2,比铅降低35%。同时,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轻量化技术发展路线图,要求2025年、2030年单车用镁量分别达到25kg、45kg,较当前5kg左右的平均水平有很大增长空间,仪表盘支架、中控支架等各类支架产品是未来主要增量。汽车用镁需求有望快速增长,有望打开镁行业市场空间。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中国轻量化技术发展路线图规划(部分)

项目

2020

2025

2030

车辆整备质量

2015年减重10%

2015年减重20%

2015年减重35%

铝合金

单车用铝量达到190kg

单车用铝量超过250kg

单车用铝量超过350kg

镁合金

单车用镁量达到15kg

单车使用镁合金25kg

单车使用镁合金45kg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7%以上

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15%以上

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40%以上

乘用车新车整体油耗

降至5L/100km

降至4L/100km

降至3.2L/100km

镁合金整车占比

1.2%

2%

4%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再生有色金属:破局资源环境困局 政策与协同驱动下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分析

再生有色金属:破局资源环境困局 政策与协同驱动下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分析

得益于政策利好以及市场需求,我国再生有色金属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量规模持续扩张。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从1450万吨增至1915万吨,年均增速达7.2%。其中到2024年,再生稀土、锂、铟产量分别占全球市场 90%、75%和70%以上,钨、锡、锗再生产量也超全球总产量一半,且从废旧汽车、

2025年11月13日
政策促高端转型 中国锡行业迎再生革命与机遇 新兴势力以差异化优势崛起

政策促高端转型 中国锡行业迎再生革命与机遇 新兴势力以差异化优势崛起

全球锡资源分布集中,我国储量及产量均居首位。从储量看,2024年全球锡矿储量约420吨左右,其中中国储量100万吨,占比达23.3%;缅甸储量70万吨,占比16.3%;澳大利亚储量62万吨,占比14.4%,三个国家合计占据全球54%的锡储量。

2025年11月12日
产品结构重塑:建筑铝型材承压 工业铝型材崛起主导我国铝型材市场

产品结构重塑:建筑铝型材承压 工业铝型材崛起主导我国铝型材市场

按应用领域划分,铝型材主要分为建筑铝型材与工业铝型材两类。受房地产低迷拖累,建筑铝型材需求疲软、产量下滑;而受益于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及光伏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工业铝型材产量实现快速增长。同时,工业铝型材产量在铝型材市场中的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成功超越建筑铝型材,成为市场第一大品种。当前,行业呈现“高产出、低集中度

2025年11月12日
从“资源依赖”到“产业链竞合” 全球铝土矿行业产能集中 市场价格或将下行

从“资源依赖”到“产业链竞合” 全球铝土矿行业产能集中 市场价格或将下行

作为铝产业链的源头,铝土矿的供需状况直接决定了氧化铝与原铝的成本与供应安全,是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基石。当前,全球铝土矿市场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一方面,资源分布与产出高度集中,几内亚凭借其资源禀赋稳居全球供应核心,其政策动向对市场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尽管从数据上看,全球铝土矿增量足以覆盖需求,但结构性矛盾(如矿石品类与

2025年11月08日
我国金属注射成形(MIM)行业分析:产业链结构清晰 市场有望形成百亿赛道

我国金属注射成形(MIM)行业分析:产业链结构清晰 市场有望形成百亿赛道

金属注射成形(MIM)作为一种集成了塑料注射成型灵活性与粉末冶金高性能的“近净成形”工艺,正凭借其在大批量、复杂小型金属零件制造中的显著优势,迅速成长为高端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

2025年11月07日
我国有色金属检验检测行业呈现“小、散、弱”特征 政策将促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国有色金属检验检测行业呈现“小、散、弱”特征 政策将促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制造业、建筑业、航空航天业等对有色金属及制品的需求增加,直接带动了原材料检测、成分分析等检测服务需求。以采矿、冶金检验检测营业收入为例;2016-2020年我国采矿、冶金检验检测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30%,到2021年,其营业收入首次出现下滑,市场规模约为31.48亿元;2022年则开始回升,市场规模约为3

2025年11月0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