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智慧停车行业:“停车难”日益明显 政策利好下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一、行业相关定义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智慧停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2023-2030年)》显示,智慧停车是指将无线通信技术、移动终端技术、GPS定位技术、GIS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城市停车位的采集、管理、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实现停车位资源的实时更新、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一体化,实现停车位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停车场利润的最大化和车主停车服务的最优化。

二、行业市场发展情况

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是造成城市车位紧张的主要原因,“停车难、难停车”成为车主出行时无法回避的痛点。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截至 2022 年末,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4.17 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 3.19 亿辆。全国 84 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39 个城市超过200 万辆,21 个城市超过 300 万辆,其中,北京、成都、重庆、上海超过 500 万辆,苏州、郑州、西安、武汉 4 个城市超过 400 万辆。2022 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 3,478万辆,与 2021 年同期相比减少 196 万辆,下降 5.33%,与 2020 年同期相比增加 150万辆,增长 4.50%。

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是造成城市车位紧张的主要原因,“停车难、难停车”成为车主出行时无法回避的痛点。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截至 2022 年末,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4.17 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 3.19 亿辆。全国 84 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39 个城市超过200 万辆,21 个城市超过 300 万辆,其中,北京、成都、重庆、上海超过 500 万辆,苏州、郑州、西安、武汉 4 个城市超过 400 万辆。2022 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 3,478万辆,与 2021 年同期相比减少 196 万辆,下降 5.33%,与 2020 年同期相比增加 150万辆,增长 4.50%。

数据来源: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观研天下整理

国内停车设施建设速度远滞后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停车位供给缺位巨大。根据相关数据,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停车位比例应以 1:1.3 左右为适宜。虽然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发展,但是国内停车设施建设速度远滞后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停车位供给缺口巨大。2021年我国停车位需求满足比例还只有32.19%。

国内停车设施建设速度远滞后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停车位供给缺位巨大。根据相关数据,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停车位比例应以 1:1.3 左右为适宜。虽然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发展,但是国内停车设施建设速度远滞后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停车位供给缺口巨大。2021年我国停车位需求满足比例还只有32.19%。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综上可见,国内停车设施建设速度远滞后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停车位供给缺位巨大。而因为停车资源紧张,停车场时租价格将持续上涨,停车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另外除缺口巨大之外,当前传统停车行业的管理模式也较为落后,存在诸多痛点,例如传统停车场管理存在专业化低和小散乱的问题。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停车难题,近年来我国政府持续出台相关政策,为智慧停车行业发展提供有利政策土壤。例如2021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强调停车资源和停车信息共享,并将进一步推动市场化全国停车信息平台的建设。2021 年12 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进一步提出稳妥发展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等出行服务,鼓励自动驾驶在港口、物流园区等限定区域测试应用,推动发展智能公交、智慧停车、智慧安检等。

据了解《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强调提升装备技术水平:即支持停车装备制造企业强化自主创新,加强机械式停车装备等研发,打造自主品牌。鼓励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系统在停车设施应用。统筹推进路内停车和停车设施收费电子化建设,并按一定比例配建新能源小汽车、公交车等充电设施。不仅如此,《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要求推广智能化停车服务:即加快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开发移动终端智能化停车服务应用,实现信息查询、车位预约、电子支付等服务功能集成,推动停车资源共享和供需快速匹配。鼓励停车服务企业依托信用信息提供收费优惠、车位预约、通行后付费等便利服务。

《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为智慧停车细分行业发展注入强心针,利于行业长期发展。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一方面是老旧城区的“停车难”,一方面是新建的社区停车位规划不足,可能导致“停车难”日益明显。《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意见》的出台有望逐步缓解国内长期的停车压力。

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下,随着智慧硬件与软件系统逐步被客户所认知,停车场在新建或改造时采用无人值守系统、一体化集成系统以及云计算处理系统等需求持续上升。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智慧停车场系统及设备需求量约10.6万套,随着各省市主要停车场持续渗透,截止2022年我国智慧停车场系统及设备需求量达25.4万套,较2021年增长约0.5万套。

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下,随着智慧硬件与软件系统逐步被客户所认知,停车场在新建或改造时采用无人值守系统、一体化集成系统以及云计算处理系统等需求持续上升。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智慧停车场系统及设备需求量约10.6万套,随着各省市主要停车场持续渗透,截止2022年我国智慧停车场系统及设备需求量达25.4万套,较2021年增长约0.5万套。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智慧停车场系统及设备需求量不断提升,对应我国智慧停车行业整体市场规模也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达154亿元,同比增长22.2%。预计2022年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随着智慧停车场系统及设备需求量不断提升,对应我国智慧停车行业整体市场规模也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达154亿元,同比增长22.2%。预计2022年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预计随着停车智能化管理技术不断发展,停车场管理将向更开放、更灵活的方向发展,这将进一步促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更加高效便捷,解决停车难困境。因此,伴随着汽车保有量增长,国内每年新增停车泊位需求同样呈现上升趋势,未来,国内智慧停车系统产业发展空间巨大。(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从“工具”到“情感基础设施”:AI情感陪伴的技术红利与隐私困局的双重博弈

从“工具”到“情感基础设施”:AI情感陪伴的技术红利与隐私困局的双重博弈

当下,在AI技术迭代与人口结构变革的双重浪潮下,情感陪伴的边界正被重新定义。当独居老人对着智能音箱诉说孤独,当职场青年在深夜向AI倾诉压力,当儿童与虚拟伙伴分享成长烦恼——“人类专属”的情感陪伴,正悄然走向“人机共生”的新阶段。在这场变革中,AI情感陪伴行业逐渐兴起,正以惊人速度崛起,成为科技与人文交汇的焦点。

2025年10月30日
我国ERP软件行业需求强劲 中小型企业成新引擎 数智化、定制化大势所趋

我国ERP软件行业需求强劲 中小型企业成新引擎 数智化、定制化大势所趋

随着中国制造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持续扩张,企业对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日益重视,ERP软件市场需求强劲,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2016-2024年我国ERP软件需求量从49.77万套增长至127.68万套,预计2025年我国ERP软件需求量将增长至139.48万套,同比增长9.2%。

2025年10月28日
“工业之眼”迎风而起 多维驱动我国计量检测专业技术服务行业需求释放

“工业之眼”迎风而起 多维驱动我国计量检测专业技术服务行业需求释放

计量检测技术服务作为“国家的质量基础设施”与“工业的眼睛”,是保障国民经济各行业质量、安全与创新的核心技术支撑。当前,在产业升级、法规趋严与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该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25年10月25日
量子技术正成全球科技竞争新焦点 量子计算硬件行业迎风而起 多技术路线并行

量子技术正成全球科技竞争新焦点 量子计算硬件行业迎风而起 多技术路线并行

随着量子科技被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提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全球科技竞争已进入“量子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量子计算硬件产业在强烈的国家意志与政策资金支持下快速崛起。行业呈现出“国家队”、科技巨头与初创企业同台竞技的活跃生态,并在超导、光量子、离子阱三大技术路径上并行发展,正以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参与全球前沿科技竞逐。

2025年10月15日
量子精密测量行业正向高价值领域渗透 量子重力测量具备增长潜力 国产突围加速

量子精密测量行业正向高价值领域渗透 量子重力测量具备增长潜力 国产突围加速

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目前已在能源探测、脑成像等多个关键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随着技术成熟度的提升,量子精密测量将加速渗透至国防安全、精准医疗、航空航天等高价值领域。预计到2035年,全球量子精密测量产业规模有望达到 44.97 亿美元,其中下游应用规模或将达到 17.99 亿美元。

2025年10月10日
下游市场需求释放及产能格局重塑 中国化合物半导体芯片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下游市场需求释放及产能格局重塑 中国化合物半导体芯片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半导体按照历史进程可分为以硅基为代表的第一代半导体,以砷化镓、磷化铟等化合物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导体,和以碳化硅、氮化镓等化合物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与第一代半导体由单一元素组成不同,第二代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由两种或以上元素组成,统称为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性能决定应用场景,化合物半导体广泛适用于高电压、高功率、高频率等领域。

2025年10月0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