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从“国之重器”到“商业蓝海” 我国载人深潜器行业市场机遇逐渐显露

前言:

深海是国家综合实力与未来产业竞争的战略要地。而作为认知、掌控和开发深海的“国之重器”,载人深潜器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当前,在顶层设计的政策强力推动下,我国载人深潜器产业正迎来历史性拐点。

与此同时,我国载人深潜器市场的发展逻辑正从单一的“国家主导”向多元的“商业萌芽”深刻演进。一方面,稳定且高要求的国家需求持续牵引技术向更深、更智能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在深海旅游、海洋油气运维、海底工程建设等民用领域,商业应用的价值正逐步显现,其潜力巨大。

1、国家重视深海科技,“深海科技”明确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载人深潜器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海洋历来是引领和推动高新技术聚集发展的重要领域,深海更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和制高点,深海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表现。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海洋,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我国应“提高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随后,围绕发展深海科技、海洋经济等提出相关要求和制定了相关文件,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明确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标志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从“工程实施”向“全链条科技驱动”的历史性跨越。而载人深潜器是认知深海、掌控深海、开发深海的“国之重器”,是实现这一战略的核心装备。

2020-2025年我国中央海洋政策

时间

部门/政策文件/会议

表述

2020.10.2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25.3.14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2025.7.1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并且,2018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支持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根据区位优势不同,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分别设立在市一级和相关园区,各示范区有特定任务,侧重点和落脚点有所不同。

201811月我国十四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地点

任务侧重

山东威海

发展远洋渔业和海洋牧场,传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以及与海洋医药、生物制品业融合集聚发展模式创新。

山东日照

发展国际物流与航运服务,开展海洋生态文明示范。

江苏连云港

创新国际海陆物流一体化模式,实施蓝色海湾整治。

江苏盐城

探索滨海湿地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生态修复。

浙江宁波

提升海洋科技研发水平,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浙江温州

探索民营经济参与海洋经济路径,推动开放合作。

福建福州

推动海洋新兴产业链延伸,创新生态保护模式。

福建厦门

提升海洋产业配套能力,优化海洋环境治理

广东深圳

聚焦海洋科技与产业创新,打造开放型海洋经济

广西北海

深化国际海洋合作,发展特色海洋产业

天津临港

推进海洋装备制造和港口经济融合发展

上海崇明

探索生态优先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

广东湛江

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海南陵水

推动海洋旅游与热带特色农业协同发展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同时,我国沿海及内陆多个省市纷纷出台支持政策,部署相关产业集群,标志着中国对深海的探索与开发从过往零散的科研项目,正式步入体系化、战略化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主要省市关于深海政策文件

时间

省市

文件

表述

2024.08

海南

《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

探索开发深海资源:开展深海生物深海矿物等资源探测与勘查;培育发展深层海水利用产业,谋划开展深海矿物勘探开发及环境影响评价;支持三亚建设深海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推进深蓝海洋深层水综合体—海洋高新产业基地项目建设

2024.11

《海南省海洋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2024-2030)

围绕“物联海洋、孪生海洋、智能海洋,、深海智造”四步走战略目标,构建海洋基础设施和海洋网络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完善海洋资源数据体系,提升数据治理、智能计算、场景构建、协同共享能力,大幅提高海洋资源管理和海洋空间治理信息化水平和效能。

2024.12

山东

《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

深海开发:突破多金属结核、富钴铁锰结壳、多金属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深海稀土、深水深层油气等高效率高精度勘探技术;研发重载作业级深潜器与穿梭/着陆器关键技术、大水深智能勘探机器人、高性能绿色集矿机、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监测、深海新型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装备,推动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5.05

广东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

鼓励涉海企业在深远海渔业工程装备、海洋油气探采装备、海洋新能源装备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支持发展深潜器、无人船艇、水下机器人等新型海洋装备。

2025.06

上海

《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

聚焦海洋主导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未来产业三大核心领域,明确各领域发展方向

2025.04

《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2025-2035)

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部分重点海域、岸段和海岛的实时业务化海洋观测系统,海洋观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30年,深化各部门、各行业海洋观测设施共建、数据信息共享,加快建设覆盖本市海域、岸段和海岛的海洋观测站点,海洋观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匹配本市海洋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海洋观测网,“陆海空天”海洋立体观测网格局基本形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海洋立体智能感知体系,从“陆海空天”四个维度对海洋全方位实时观测。

2024.12

浙江

《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

持续攻关海洋精准感知等前沿技术,加大高端智能海工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加强海洋新材料产业化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海洋新能源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提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

2025.05

《浙江省海洋产业科技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重点聚焦海洋产业当前和未来发展所需,支持海洋产业领域关键技术、设备装备研发攻关,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先支持产学研联动、具有较好孵化转化、产业化应用前景的科技项目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我国载人深潜器市场将由“国家主导”发展到“商业萌芽”

当前,我国载人深潜器市场发展逐渐由“国家主导”向“商业萌芽”拓展。具体如下所示:

第一,国家需求市场是当前最成熟与稳定的主力市场。载人深潜器需求主要源于政府及国家级机构,构成了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客户包括科技部、中科院等用于深海科考;中国大洋协会用于战略资源勘探;军方用于特种作业与装备试验;以及国家文物局用于水下考古等。这一市场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对技术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追求远高于价格敏感度;需求受国家长期规划与资金支持,因而非常稳定;并且持续引领着深潜技术向更深、更智能、功能更全面的方向演进。

2011-2017年我国海底监测探测进展

时间

事件

2011

“海洋环境监测”被列入上海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投资4000万元的“东海海底观测网”项目启动,并在舟山群岛中选择适合海缆登陆的岛屿。

中国自主研制的海底观测网组网核心部件顺利完成在美国蒙特利湾海底布放工作,正式与美国观测网网络并网运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的“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预计用时8年,政府投入1.5亿元人民币。

2012

中科院声学所南海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布设位置为海南陵水附近海域,该系统主要用于对南海海底的监控和探测,以及水中目标的监视。2012年,科技部依托陵水基地建设我国首个“南海海底观测网试验系统”。

2013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海底观测示范系统由南海海洋所牵头,联合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研究所共同完成建立,布设地址为海南三亚海域,这是我国海底观测网络建设的一次先导性实验。

2014

国家海洋局印发《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海洋综合观测网络,初步形成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能力。

2017

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海底长期观测平台、被列入卫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的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即将完成立项,参与单位包括同济大学、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等。

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海底科学观测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第二,商业应用市场作为新兴与潜在市场,正伴随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开始萌芽,展现出巨大潜力。载人深潜器客户与应用场景更为多元化:海洋油气与矿产公司需要其进行管道巡检、设施维护与资源勘探。尽管目前该领域主要由无人潜水器主导,但载人深潜器在复杂决策与应急处理上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巨大的潜在市场。同时,深海旅游则瞄准高端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深海观光体验,虽然现阶段在国内尚属空白,但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提升,对独特体验的追求预示着其将成为未来增长点。当前,我国已经研制并应用了4500m级“深海勇士”号、7000m“蛟龙”号、万米级“奋斗者”号等3型典型载人潜水器。

“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

<strong>“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strong>

资料来源:中国船舶股份公众号

此外,在海底工程建设与维护(如光缆、未来数据中心)、以及为生物医药公司采集珍稀深海生物样本等领域,都存在着明确的市场需求。

第三,与上述直接应用市场相辅相成的是技术衍生与产业链市场。载人深潜器这一“国之重器”的研发,强力带动了相关核心部件与系统技术的突破。其耐压壳体材料技术可应用于航空航天;推进器与动力系统的创新可转化用于水下机器人及无人机;先进的通信导航技术与精密作业工具,也能外溢至水下物联网、渔业及国防等诸多领域。这一市场技术门槛高、附加值大,相关技术一旦突破,不仅能实现关键领域的进口替代,更具备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

3、民用载人深潜器未来的市场机遇正在逐步显现

那么民营企业是否能入局载人深潜器市场?答案是:民用载人深潜器未来的市场机遇正在逐步显现。具体来看:

首先,深海旅游与体验(消费级市场)。随着人们消费能力提升和高端体验式旅游的扩张,深海旅游与体验从“极限探险”向“高端观光”过渡。具体而言,它又可细分为两类模式:一是高端及奢华深海旅游,目标客户为超高净值人群、探险家等,其商业模式包括提供定价可达数百万级别的万米深渊终极体验、探索奇特生态系统的中深度观光、以及满足历史好奇心的沉船考古;二是大众化深海体验,面向更广阔的中产及家庭游客,主要在旅游胜地进行浅海观光,或作为水下酒店的接驳与体验工具。驱动这一市场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于消费升级对个性化体验的追求、深海影像在社交媒体上的强大吸引力,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潜在成本下降。

另一方面,深海作业与服务(工业级市场),其核心优势在于载人深潜器在复杂环境下具备无人平台难以比拟的现场判断与灵活处置能力。这一市场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在海洋油气与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可用于水下设施的精细巡检、维护和辅助安装;在海底工程建设与运维中,是未来跨洋光缆、海底观测网和数据中心等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关键装备;在专业服务与公共事业层面,则能高效服务于失事目标的搜索救援、为水下考古提供沉浸式平台,并助力生物医药公司勘探珍稀基因资源。全球深海资源开发和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为载人深潜器在此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持续且庞大的市场需求。

由此可见,我国载人深潜器行业未来市场发展前景广阔。(WYD)

0930 定制海报(邮箱右下)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饲料机械行业短期承压 区域集聚效应愈发凸显

我国饲料机械行业短期承压 区域集聚效应愈发凸显

自2023年以来,我国饲料机械产品产值与营业收入持续下滑,2024年同比下降9.49%和10.53%,虽仍处下行区间,但增速较2023年有所放缓。值得关注的是,行业区域集聚特征愈发凸显:自2022年开始,江苏省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其饲料机械产值与营收的全国占比持续上升,2024 年已分别升至91.39%和 91.82%

2025年11月05日
三驾马车并驱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增长新潜能被激发 市场迎来新增长周期

三驾马车并驱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增长新潜能被激发 市场迎来新增长周期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消费市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典型的周期波动中不断进化。当前,在“双碳”目标与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引下,行业正经历着由国内投资驱动向“政策、技术、出口”三轮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与巨大的升级潜力。

2025年11月03日
全球泳池机器人行业分析:百亿美元赛道迎智能化浪潮 无缆化或将引领未来

全球泳池机器人行业分析:百亿美元赛道迎智能化浪潮 无缆化或将引领未来

近年来,全球泳池机器人市场渗透率受多重驱动力而快速上升。尤其是,北美与欧洲作为全球私家泳池存量最大的地区,其设备更新需求构成了行业稳定的基本盘,越来越多消费者倾向于以智能、高效的新型机器人替代老旧的手动设备或初代产品。与此同时,伴随“懒人经济”与消费升级趋势的全球化渗透,尤其是新兴市场中产阶级的壮大,人们为提升生活品质

2025年11月03日
我国平面磨床国产化程度高与高端缺口并存 出口“量额齐升”

我国平面磨床国产化程度高与高端缺口并存 出口“量额齐升”

平面磨床作为磨床市场第二大品类,2025年一季度市场份额约15%,其发展深度受益于汽车、光伏、模具等多领域下游需求的协同拉动。行业整体国产化程度较高,头部国产企业占据主导,但高端供给仍需进口。不过贸易格局正持续优化,2025年1-9月逆差额大幅收窄,出口端更实现“量额齐升”。在技术持续进步与市场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行

2025年11月03日
新能源浪潮下我国汽车冲压模具行业迎发展新机遇 本土企业破局高端市场在望

新能源浪潮下我国汽车冲压模具行业迎发展新机遇 本土企业破局高端市场在望

汽车冲压模具,作为连接汽车“设计”与“实物”最关键的桥梁,其开发周期约占整车开发的三分之二,是决定汽车更新换代速度的核心制约因素。一款普通轿车需上千套冲压模具,其复杂性决定了它在汽车工业中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

2025年10月28日
开启终极能源之门 全球托卡马克行业商业化进程加速 中国超亿招标市场开启

开启终极能源之门 全球托卡马克行业商业化进程加速 中国超亿招标市场开启

托卡马克,作为占据全球核聚变装置47% 份额的绝对主流技术,正从实验室加速迈向能源工程的商业前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旗舰项目稳步推进,中美欧等主要国家竞相布局,标志着全球研发进入多主体协同、工程化验证的新阶段。

2025年10月28日
中国压力容器各细分市场需求现状分析——大直径压力容器需求呈现显著上升

中国压力容器各细分市场需求现状分析——大直径压力容器需求呈现显著上升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压力容器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混业经营到专业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了多种体制、类型的生产企业并存的格局。国内压力容器企业早期主要从事低端产品制造,近年来随着行业迅速发展,在产品层次、产业分工、经营规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压力容器行业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

2025年10月28日
超声波焊接设备行业开启外资与本土企业分庭抗礼时代 新能源汽车引领市场发展

超声波焊接设备行业开启外资与本土企业分庭抗礼时代 新能源汽车引领市场发展

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精密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超声波焊接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封装、消费电子精密组件连接及医疗耗材无菌焊接的核心工艺。2024年全球超声波焊接设备市场规模达8.56亿美元,预计2031年全球超声波焊接设备市场规模将增至11.62亿美元,2025-2031年CAGR为4.6%。

2025年10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