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镁基储氢行业分析:原材料镁供应量充足 未来有望赋能新能源汽车

1、镁基储氢被广泛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储氢材料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镁基储氢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3-2030年)》显示,金属基储氢材料是研究较早的一类固体储氢材料,制备技术和制备工艺均已成熟。金属基储氢材料储氢性能高,操作安全,过程清洁无污染。金属储氢种类很多,不同金属在吸放氢过程中反应条件不同,对于反应条件苛刻的金属。

金属基储氢材料优劣势

材料

优势

劣势

稀土基

吸放氢条件温和;吸放氢速率快;对杂质不敏感;平衡压差小

储氢量小;吸氢后金属晶胞体积膨胀大、易粉化

镁基

储量丰富;理论储氢量和体积储氢密度高;成本低

对温度要求高;循环稳定性差

钛基

资源丰富、制备简单、价格低廉、吸放氢条件温和

抗毒性能较差;对温度、压强要求高

钒基

常温常压下进行可逆吸放氢循环

高稳定性所需成本高

锆基

反应速度快;吸氢量大;循环寿命长;没有滞后效应

合金成本高;稳定性较差;较难活化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而镁基储氢材料作为金属基储氢材料的一种,有着独特的优势。镁基储氢具有性能优势,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强;技术优势,化学反应简单,研究团队实力雄厚;资源优势,镁资源丰富,成本低;环境优势,反应过程绿色安全,符合“双碳”目标。因此,镁基储氢材料是综合性能最为优异的储氢材料。镁储氢密度是气态氢的1000倍、液态氢的1.5倍。具体而言,MgH2储氢重量密度可达7.6%,体积储氢密度可达105kg/m3,同其他类金属储氢材料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2、中国镁资源丰富,原料对外依存度低

镁资源主要来源于菱镁矿、含镁白云岩、盐湖区镁盐以及海水等,我国镁资源类型全,分布广泛。我国菱镁矿储量仅次于俄罗斯,位居全球第二。根据USGS数据,2022年我国菱镁矿产量17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63%,进口依赖度低,相较于铝土矿石而言优势明显;镁锭产量9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90%。

镁资源主要来源于菱镁矿、含镁白云岩、盐湖区镁盐以及海水等,我国镁资源类型全,分布广泛。我国菱镁矿储量仅次于俄罗斯,位居全球第二。根据USGS数据,2022年我国菱镁矿产量17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63%,进口依赖度低,相较于铝土矿石而言优势明显;镁锭产量9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90%。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我国菱镁矿储量相对集中且大型矿床多,国内含镁白云石储量也很丰富,现已探明储量40亿吨以上,而盐湖镁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北部和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其中柴达木盆地的镁盐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9%。

金属基储氢材料储氢量对比情况

材料

合金种类

储氢量(wt%

镁基储氢材料

MgH2

7.60

钛基储氢材料

TiFe

1.89

TiMn2

2.00

钒基储氢材料

VH2

3.80

镧基储氢材料

LaNi5

1.37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镁基储氢有助电网大规模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

随着风电及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其随机性和间歇性会给电网安全稳定和运行调度等方面也带来很多危害,并且致使弃风、弃光问题严重。目前,传统电网对风电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虽然在供应侧、需求侧等方面有多种应对方案,但仍然无法大规模推广,而配以镁基储氢方式由于转换方式灵活、成本显著降低等优势,未来前景广阔。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风电行业累计装机超过18万台,容量超3.9亿千瓦,同比增长14.1%,新增装机容量达4983万千瓦;2022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达8741万千瓦,累计光伏装机达39261万千瓦。

随着风电及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其随机性和间歇性会给电网安全稳定和运行调度等方面也带来很多危害,并且致使弃风、弃光问题严重。目前,传统电网对风电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虽然在供应侧、需求侧等方面有多种应对方案,但仍然无法大规模推广,而配以镁基储氢方式由于转换方式灵活、成本显著降低等优势,未来前景广阔。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风电行业累计装机超过18万台,容量超3.9亿千瓦,同比增长14.1%,新增装机容量达4983万千瓦;2022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达8741万千瓦,累计光伏装机达39261万千瓦。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镁基储氢有望赋能新能源汽车

随着氢能源电池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且空间市场空间巨大,镁储氢有望推广到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新动力。目前,我国氢能源电池汽车市场规模较小。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销量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销售量新增3367辆,保有量达12682辆,同比增长约36%,建成加氢站274座。不过,《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

随着氢能源电池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且空间市场空间巨大,镁储氢有望推广到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新动力。目前,我国氢能源电池汽车市场规模较小。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销量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销售量新增3367辆,保有量达12682辆,同比增长约36%,建成加氢站274座。不过,《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提出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工控电源行业:下游工业自动化需求提升  市场技术仍处于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阶段

工控电源行业:下游工业自动化需求提升 市场技术仍处于追赶国际先进水平阶段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工厂自动化和企业信息化均需要大量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市场潜力巨大,工业自动化行业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达2611亿元,同比增长3.2%。预计2023年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将达2822亿元。

2023年11月27日
各大厂商积极推进相关产品应用 我国光伏SiC器件行业需求基础良好

各大厂商积极推进相关产品应用 我国光伏SiC器件行业需求基础良好

据数据显示,2023年1-8月,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50541万千瓦,同比增长44.4%;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11316万千瓦,同比增加6869万千瓦。

2023年11月25日
我国先进陶瓷材料行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我国先进陶瓷材料行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我国先进陶瓷材料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多应用于军工、通讯、半导体、工业结构件、消费电子、汽车、新能源等领域。由于环保需求和先进材料需求的增加,我国先进陶瓷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2年达到922亿元。

2023年11月22日
我国热力行业:供热能力与需求量不断提升 经营主体由单一国营企业变为多种所有制模式

我国热力行业:供热能力与需求量不断提升 经营主体由单一国营企业变为多种所有制模式

热力行业市场需求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地区气候等因素呈正相关关系。随着上述因素的不断利好,热力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呈现不断增长态势。数据显示,中国热力行业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226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3024亿元,五年间复合增长率为7.55%,具体如下图所示:

2023年11月22日
用气人口数量增多带动智能燃气表行业增长 IC卡智能燃气表占据主导

用气人口数量增多带动智能燃气表行业增长 IC卡智能燃气表占据主导

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智能燃气表需求量由2748万台增长至4348万台,智能燃气表市场规模由56亿元增长至88亿元。2022年我国智能燃气表需求量约为4810.4万台,智能燃气表市场规模约为96亿元。

2023年11月21日
我国光固化材料行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单体类是市场较主流产品

我国光固化材料行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单体类是市场较主流产品

随着光固化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下游市场对材料性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国内光固化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18-2022年光固化材料行业市场规模从96.59亿元增长到192.89亿元。

2023年11月21日
下游需求旺盛且放量扩产 我国锂电池精密结构件行业市场增量可观

下游需求旺盛且放量扩产 我国锂电池精密结构件行业市场增量可观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加及海外市场需求继续高增长,带动锂电池出货量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锂电池出货655GWh,同比增长100%,预计2025年锂电池出货量将达1747GWh。

2023年11月20日
煤电行业:短期内仍是我国电力供应主体 容量电价机制“靴子”落地助力转型

煤电行业:短期内仍是我国电力供应主体 容量电价机制“靴子”落地助力转型

且作为兜底保障能源,基于我国资源禀赋和能源安全考虑,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不会发生改变。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54.1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占比最大。

2023年11月2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