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气象雷达行业应用成效日益凸显 未来将持续提升技术研发水平

常规雷达装置大体上由定向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天线控制器、显示器和照相装置、电子计算机和图象传输等部分组成。但机载气象雷达还需由垂直陀螺提供倾斜和俯仰稳定信号,倾斜和俯仰信号可以由单独的垂直陀螺组建提供,也可由惯性基准系统提供。

气象雷达是用于警戒和预报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如台风和暴雨云系)的主要探测工具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气象雷达已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以及农业、水文、林业、交通、能源、海洋、航空、航天、国防、建筑、旅游、医疗等领域的专业气象服务。

气象雷达是人们为防范气象风险,保障飞行安全而研制的航空电子产品,属于雷达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从模拟、数字到以美国NEXRAD为代表的新一代气象雷达三个发展阶段。

一、行业发展现状

1、气象产业现状

气象雷达属于气象产业。气象服务按其属性,属于公共服务范畴,是以气象为主要对象的服务。气象服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人们农业生产、出行等各种活动提供决策依据。据了解,气象对农业、出行交通、化学石油、媒体与娱乐等多个行业影响深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气象雷达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近年来,随着社会气象意识、气象观念的提升,我国公众对气象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且需求愈加多元化,逐步从提供简单的天气信息服务转变为提供更加精细化、定制化的气象服务,并且成为产生经济效益的社会生产力,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人们生活趋利避害,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随时了解”和“按需查看”天气的比例持续上升,成为新的趋势。不过“早晚”仍是看天气最常见的时段,61.8%的调查对象每天至少查看1次天气预报。

与此同时,为国家不断重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到目前我国气象整体实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气象卫星体系建设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功应对了多次超强台风、暴雨洪涝、严重干旱等重大气象灾害。

具体来看,区域自动气象站点数量下滑。2020年我国区域自动气象站点数量为5.31万个,较2019年小幅下降,预计2021年数量仍保持在5.30万个左右。

具体来看,区域自动气象站点数量下滑。2020年我国区域自动气象站点数量为5.31万个,较2019年小幅下降,预计2021年数量仍保持在5.30万个左右。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数量出现大幅增长。2020年,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数量达到10648个,预计2021年数量变化不大。

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数量出现大幅增长。2020年,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数量达到10648个,预计2021年数量变化不大。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观测业务质量保持较高水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设备稳定运行率(业务可用性)为99.99%;省级自动气象观测业务可用性较2020年提高0.38%,达99.50%;新一代天气雷达全年平均业务可用性为99.51%,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为2595.76小时,较2020年增加9.75小时;雷电观测业务平均可用性为98.04%,较2020年基本持平,观测业务质量保持在高位运行。

“十三五”时期,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由“十二五”年均约1300人下降到800人以下,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6%下降到0.3%。2021年我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为92.8分,较2020年(92.7)提高0.1分,再创新高。据评估,气象信息为公众挽回因灾(气象灾害)损失5300多亿元。在城市约350元/人,在农村约548元/人。

2、气象雷达行业现状

气象雷达应用成效的提升显而易见

近年来随着中国气象局不断雷达气象业务建设,到目前气象雷达应用成效的提升显而易见。目前我国已建成由236部雷达组成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网,进一步填补探测空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雷达技术改造和双偏振技术升级。截至2021年,我国天气雷达探测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数据可用率达96%,数据传输实效从8分钟提升到50秒。

例如在2022年第6号台风“烟花”影响期间,浙江省杭州(下沙)新一代天气雷达紧跟台风行踪,在台风二次登陆杭州湾的过程中为其精准“画像”,成为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的重要依据。此外杭州(下沙)新一代天气雷达能为“烟花”精准“画像”,正得益于其新增的快速精细化探测功能。而雷达在捕捉“烟花”中显身手,这是中国气象局今年加强雷达装备保障技术研发和升级的一个缩影。

而虽然我国现有新一代天气雷达近地面1千米高度覆盖率约30.79%,但西部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边坡地带、地形复杂的偏远乡村、中小河流等气象灾害多发易发区仍存在雷达探测盲区,制约气象预报和服务能力提升。

对此目前气象部门正全面推进雷达气象业务改革,推进雷达气象业务能力建设,提升气象雷达应用水平和效益,发挥气象雷达的“支柱”和“国之重器”作用,为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提供更坚实的气象保障。以软硬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目标,气象部门推动雷达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核心关键器件质量、观测质量、雷达运行稳定性都大大提高。此外,改进雷达数据传输方式,实现“即扫即传”,将数据传输时间从442秒缩短到50秒。

天气雷达及风廓线雷达保有量保持平稳上升态势

从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保有量来看,近年天气雷达及风廓线雷达保有量保持平稳上升态势。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数量将达到270部,较2004年增加156部;通过验收风廓线雷达为160个。

从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保有量来看,近年天气雷达及风廓线雷达保有量保持平稳上升态势。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数量将达到270部,较2004年增加156部;通过验收风廓线雷达为160个。

数据来源:气象局,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气象局,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气象局,观研天下整理

二、行业发展趋势

政策推动气象雷达高质量发展,未来将持续提升技术研发水平根据《气象观测技术发展引领计划(2020-2035年)》中提出重点突破气象系统级芯片,研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化高精度传感器,发展卫星载荷、气象雷达、探空等大型高精度观测技术装备,发展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新型气象观测装备,提高气象观测装备分辨率、观测精度、抗干扰能力和自校正能力。其中气象雷达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包括气象系统级芯片、激光雷达等。

2022年2月,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研究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及相关扫描技术、观测模式和定标技术”,并指出“通过工程实施,到2025年,综合探测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球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非传统观测数据的收集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气象装备国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气象综合观测整体技术自主可控,我国成为气象装备强国”。

2022年4月28日,国务院出台《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到2025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现代气象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更加健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全球领先,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

2020-2035年气象雷达重点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

1

气象系统级芯片

2

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

3

激光雷达

4

毫米波雷达

5

太赫兹雷达

6

量子雷达

7

星载微波降水测量雷达

8

星载气象应急防灾综合孔径雷达

资料来源:气象局,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个人数据存储需求增长 新势力厂商展现较强爆发力 NAS行业进入格局重构加速期

个人数据存储需求增长 新势力厂商展现较强爆发力 NAS行业进入格局重构加速期

智能终端升级、互联网应用容量膨胀、记录生活方式多样化(如图片、视频),推动个人数据存储需求快速增长。2025 年全球将产生 213.6 ZB数据,到 2029 年全球数据量将增长一倍以上达到 527.5 ZB,NAS潜在市场空间大。预计2034 年全球 NAS市场规模将达到 1364 亿美元,2024-2034 CAG

2025年09月14日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向农业等领域渗透 私有定制化需求释放一体化解决方案空间

物联网云平台行业向农业等领域渗透 私有定制化需求释放一体化解决方案空间

近年来,生活领域物联网云平台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2020年我国生活领域物联网云平台设备连接量超 11 亿台,预计 2025 年我国生活领域物联网云平台设备连接量将增长至 26 亿台,2020-2025年CAGR 为 18.4%。

2025年09月09日
云端模式短板渐显 技术催化下我国边缘AI行业应用场景刚需有望爆发

云端模式短板渐显 技术催化下我国边缘AI行业应用场景刚需有望爆发

当前,市面上大部分的语言大模型依靠远程服务器模式,虽然能轻松应对大规模模型训练、高分辨率图像合成等复杂需求,但到企业级应用或更复杂的场景中,云端模式的短板就逐渐显现。而边缘AI将生成能力直接部署在本地设备上,数据处理全程在本地完成,敏感信息无需离开设备,具备多种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边缘AI的深度价值在于推动人工智能从“

2025年09月05日
我国AI Coding行业分析:AI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付费订阅市场前景可观

我国AI Coding行业分析:AI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付费订阅市场前景可观

近年来,国家围绕人工智能的政策文件密集发布,为AI Coding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从政策性质来看,国家政策强调AI应用的安全性与合规性,确保在推动创新和落地的过程中,有效防控数据风险与算法滥用,并且“大模型能力提升、算力与基础设施优化、行业应用场景拓展”三大方向促进了AI Coding工具从技术研发走向企业研发流程

2025年09月04日
自然语言处理行业:正处在规模化落地关键阶段 预计2025年我国将成全球第二大市场

自然语言处理行业:正处在规模化落地关键阶段 预计2025年我国将成全球第二大市场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我国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支撑之一,我国大数据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21-202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从1.33万亿元增长到了2.4万亿元。

2025年09月04日
AI服务器电源行业即将爆发 PSU与DC-DC价值量有望显著提升 国产以定制化优势全力进军

AI服务器电源行业即将爆发 PSU与DC-DC价值量有望显著提升 国产以定制化优势全力进军

生成式AI的爆发式增长重塑数据中心生态,AI服务器电源成为支撑算力革命的基石。2023-2030年数据中心能耗将激增165%,而AI服务器机架功耗已从10kW飙升至120kW以上,单GPU功耗甚至逼近2kW。随着AI运算耗电比例的不断提高,AI服务器电源行业有望爆发。

2025年09月02日
AI算力爆发叠加强制绿电要求 中国数据中心储能行业空间广阔 梯队化竞争格局稳定

AI算力爆发叠加强制绿电要求 中国数据中心储能行业空间广阔 梯队化竞争格局稳定

根据数据,2024 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为 1251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全球人工智能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2227 亿美元。

2025年09月01日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颁布 我国智能算力行业需求将释放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颁布 我国智能算力行业需求将释放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以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与全球合作6大领域为重点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并从8个方面强化基础支撑能力。可见,政策将成为AI产业链的强心针,从上游算力到中游模型再到下游的AI应用有望迎来

2025年08月3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