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纸吸管市场“先扬后抑” 使用体验较差、难取代塑料吸管成行业痛点

纸吸管主要是用纸做的吸管,可降解。近年来,随着食品服务包装行业迅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被随意丢弃的塑料吸管及其类似产品开始给环境造成负担,而纸吸管因其可回收性逐步显现出优势。

原来我国吸管主要以塑料吸管为主。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塑料制品累计产量8184万吨,其中塑料吸管近30000吨,约合460亿根,人均使用量超过30根。2021年全国塑料制品产量为8004万吨,同比增长5.9%,产量恢复增长。

原来我国吸管主要以塑料吸管为主。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塑料制品累计产量8184万吨,其中塑料吸管近30000吨,约合460亿根,人均使用量超过30根。2021年全国塑料制品产量为8004万吨,同比增长5.9%,产量恢复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纸吸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虽然近年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塑料吸管却有使用时间短、降解时间长、回收利用难度大等问题。对大自然的危害更是相当大的,再加上塑料吸管在我们生活中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国家为了尽快减少塑料吸管的使用,便在2020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要求禁止使用一切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后在2021年,该禁令再次升级,要求一切餐饮企业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吸管,这条禁令也是史上最严格的禁塑令。随后饮品行业相继响应国家“吸管禁塑令”,换上纸吸管、PLA(生物可降解)吸管。因为成本相对较低,很多品牌先从纸吸管开始用。

例如奈雪的茶从2020年9月开始,全国门店陆续上架纸吸管,逐步减少塑料吸管的供应;自2021年1月1日起,门店全部更换为纸吸管。悸动烧仙草在2021年1月1日禁塑令正式落地之后,便不再使用塑料吸管,最初的替代品主要为纸吸管。

在此背景下,作为塑料吸管的替代品,纸吸管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产销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2020年纸吸管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7500万元左右,同比增长150%;销量在6.36亿根,产量增长至300亿根。而估计2021年,基于政策的强力推动,我国纸吸管行业市场规模会达到25.38亿元,同比增长1350.3%;产销量也将获得进一步增长。

在此背景下,作为塑料吸管的替代品,纸吸管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产销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2020年纸吸管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7500万元左右,同比增长150%;销量在6.36亿根,产量增长至300亿根。而估计2021年,基于政策的强力推动,我国纸吸管行业市场规模会达到25.38亿元,同比增长1350.3%;产销量也将获得进一步增长。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虽然纸吸管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当下由于使用体验较差,过半消费者不愿使用纸吸管替代塑料吸管,成为行业痛点。根据行业统计表明,我国一次性吸管每年会产生三万吨塑料垃圾。但目前替代品纸质吸管因为体验度差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国内的需求主要仍集中在塑料吸管。根据调查表明,56.0%的长三角受访者不愿意使用纸吸管。

虽然纸吸管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当下由于使用体验较差,过半消费者不愿使用纸吸管替代塑料吸管,成为行业痛点。根据行业统计表明,我国一次性吸管每年会产生三万吨塑料垃圾。但目前替代品纸质吸管因为体验度差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国内的需求主要仍集中在塑料吸管。根据调查表明,56.0%的长三角受访者不愿意使用纸吸管。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

另外从纸吸管生产商来看,市场需求急转直下。例如星巴克的重要供应商之一的山东日照东方缘日用制品有限公司,得益于给知名企业供货带来的明星效应,2020年下半年,该公司纸吸管订单量骤增,该年纸吸管的生产占比达到了7成左右。

但到2021年3月,浙江省消保委抽查曝光纸吸管可能存在高锰酸钾超标,这意味着纸吸管不仅存在使用体验差的问题,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这无疑会对行业形成重大打击,纸吸管市场急转直下。根据东方缘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面临着大量客户的退货或终止合作,工厂也停止了生产(一段时间),损失巨大。不久后,星巴克对外称,将在门店上架一种新的可降解吸管,有替代纸吸管之意。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下半年,国内纸吸管的需求量骤减,在国际疫情形势有所缓解后,纸吸管主要以出口为主。相较之下,国内塑料吸管的需求大幅增加,PLA吸管需求也略有增长。

根据悸动烧仙草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4月,门店同步上架了PLA吸管,一方面是由于消费者对纸吸管的使用反馈不好,“有胶水味,长时间浸泡会变软”;另一方面,也有PLA吸管耐高温的功能不断改善,使用体验提升、产能稳定、价格也比刚开始有所下调等综合原因。奈雪的茶也从塑料吸管到纸吸管,再到PLA吸管,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2月门店增加提供PLA吸管,截至2021年8月,奈雪的茶全国门店PLA吸管使用占比达九成以上。

但从长远来看,对比此前我国塑料吸管市场规模,我国纸吸管有着较大的替代空间。从饱和度来看,2020年我国纸吸管销量在6.36亿根,而吸管(含塑料吸管、纸吸管等)销量总计470亿根,纸吸管占比仅为1.35%,远未达到饱和。由此可见,我国纸吸管市场仍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白鹅绒行业已形成“养殖—加工—应用—出口”完整产业链 市场价格维持在高位运行

我国白鹅绒行业已形成“养殖—加工—应用—出口”完整产业链 市场价格维持在高位运行

我国白鹅绒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发展始于‌20世纪初期‌,并在改革开放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设备技术不断升级,如自动充绒机、电脑辅助设计系统等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同时,国内羽绒服品牌如‌鸭鸭、伊里兰‌等开始崛起,进一步促进了白鹅绒制品的市场普及。

2025年11月08日
我国电子纱行业:5G/AI浪潮下低介电电子纱前景广阔 本土厂商亟待突破中低端困局

我国电子纱行业:5G/AI浪潮下低介电电子纱前景广阔 本土厂商亟待突破中低端困局

当前,电子纱市场需求主要受到下游电子布、覆铜板及印制电路板(PCB)市场发展影响。进入2024年,随着市场库存调整及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等问题逐步缓解,全球印制电路板(PCB)市场进入缓慢复苏阶段,年产值达735.65亿美元,同比增长5.8%。在此背景下,我国印制电路板(PCB)产业也重回温和增长周期,展现出较强的市场韧性

2025年10月24日
新能源汽车打开合成革行业成长空间 国产聚焦卡脖子环节与前沿领域

新能源汽车打开合成革行业成长空间 国产聚焦卡脖子环节与前沿领域

合成革经历了从低档到高档,从仿形到仿真的发展过程,其特性和发展方向越来越接近天然皮革,市场应用也从鞋服、箱包、沙发家居等传统领域拓展至汽车内饰、体育装备、工程装饰、电子产品、医疗健康等新兴领域。根据数据,合成革下游市场中鞋类、沙发家具、服装、箱包分别占比37%、18%、16%、14%,汽车内饰占比则达到7%。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特种纤维行业:应用多元驱动规模跃升 市场梯队竞争态势成型

我国特种纤维行业:应用多元驱动规模跃升 市场梯队竞争态势成型

近年来,伴随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及各领域战略规划的深入实施,特种纤维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展。到目前,其下游应用已覆盖航空航天、工业制造、国防军工、医疗健康、环境保护及尖端科技等多元领域。

2025年10月21日
我国对位芳纶行业自主供应能力显著提升 泰和新材产能占比超五成

我国对位芳纶行业自主供应能力显著提升 泰和新材产能占比超五成

对位芳纶性能卓越,当前消费主要集中在光纤增强与安全防护两大领域。近年来,我国对位芳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能从2018年不足0.3万吨激增至2024年超3万吨,自给率也从约15%大幅提升至83%左右。然而,行业面临中低端产能充裕、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结构性矛盾,向高端迈进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5年10月09日
企业竞争力提升、出口均价上扬 我国向缝制设备行业之巅迈进

企业竞争力提升、出口均价上扬 我国向缝制设备行业之巅迈进

根据测算,2025年Q1,我国缝制设备内销同比约下滑25%,2025年H1 ,我国缝制设备内销同比下滑 30-35%左右。

2025年10月07日
我国蚕茧行业现状:产业区域加速向西部转移 出口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我国蚕茧行业现状:产业区域加速向西部转移 出口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近几来我国桑园面积持续减少。据蚕桑主产省(区、市)生产主管部门的统计,2023年我国桑园面积共计82万公顷,较上年减少了94万公顷,减幅为5%。到2024年,全国桑园面积进一步降至71.02万公顷。

2025年09月29日
政策驱动产能出清 我国粘胶短纤行业供给格局优化 龙头企业竞合

政策驱动产能出清 我国粘胶短纤行业供给格局优化 龙头企业竞合

目前,我国粘胶短纤行业正经历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变革。在严格的环保政策驱动下,落后产能持续出清,国内粘胶短纤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已形成以赛得利、三友化工、中泰化学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主导的竞争格局。与此同时,在下游需求的强劲支撑下,粘胶短纤行业开工率与产量维持高位,展现出良好的韧性。

2025年09月0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