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底数据中心行业相关定义及特点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海底数据中心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海底数据中心(简称UDC),是一种绿色低碳的新型数据中心系统。该系统将服务器安放在海底的压力容器中,通过海水的流动进行自然冷却,具有绿色低碳、安全可靠、降本增效等优势,且易于与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融合,将海洋电力转化为算力,助力数据中心碳中和,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提供有益补充。
海底数据中心(UDC)与传统陆上 IDC 网络传输性能一致,还具有节能高效、低成本、低时延的优势。
1、节能高效
海底数据中心(简称UDC)由岸站、海底光电复合缆、海底分电站及海底数据舱组成,主体结构为罐体结构,电气设备、冷却系统均布置在罐体内部,罐体顶部为海水冷却系统。通过庞大的海水流冷却数据舱,有效降低能耗,单舱PUE可低于1.1,UDC使用海水冷却,无压缩机运行,能够有效降低能耗,在25MW典型规模情况下,UDC综合成本降低29%,运维成本降低22%,单机柜15-35KW,算力密度高,并可在 90天内完成从工厂安装、调试到实际运行。从可靠性方面来看,海底数据中心服务器设备故障率仅为陆地数据中心的八分之一,且具备天然的物理安全性,有利于保障数据安全。
2、低成本
单千瓦TCO(建设成本+运营成本)比同等规模陆地数据中心低15%-20%左右。岸站占地极少,对土地的占用只有陆地数据中心的五分之一;没有冷却塔,节约大量的水资源(200立方米/机柜/年)。
3、低时延
由于主要数据用户多位于滨海城市,可实现就近部署,降低数据传输时延。具有中西部地区陆地数据中心无可复制的物理距离优势。
二、海底数据中心行业所属的生命周期分析
2025年是我国海底数据中心元年,2025年2月我国首个海底智算中心在海南正式启用,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到商业化阶段,海底数据中心行业也进入到成长初期,预计未来几年有望迎来更多的发展。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海底数据中心行业附加值的提升空间分析
1、与海上新能源结合
海底数据中心通过构建“海底数据中心+海上风光电+海洋牧场+制氢储能”一体化的零碳海洋新基建体系,形成多要素下的商业互补和资源共享。例如,海底数据中心与海上风电、波浪能等新能源项目结合,既为数据中心提供清洁能源,又为新能源项目提供数据存储和算力支持,形成“数据反哺能源”的良性循环。
2、带动海洋经济发展
海底数据中心的建设带动了从海底装备制造到数据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如2025年全面投产的海底数据中心与海上新能源融合工程,吸引20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周边产业园,形成年产值达200亿元的产业链,创造就业岗位5000个。
海底数据中心使用海水冷却,无压缩机运行,有效降低能耗。在25MW典型规模情况下,其综合成本可降低29%,运维成本降低22%。此外,通过余热回收,还可带动周边海域的渔业等副业发展,形成生态闭环,产生额外价值。
四、中国海底数据中心行业政策法规
1、行业主要政策法规
2025年“深海科技”被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国家对深海开发的重视。2025年7月1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我国深海科技发展政策规划
| 时间 | 发布部门 | 文件名称 | 相关内容 |
| 2013年1月 | 国务院 |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提出科学养护和利用海洋资源,加强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极地考察;明确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深海装备技术研发等任务 |
| 2016年2月 | 全国人大常委 | 《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 | 规范深海资源勘探活动,要求企业履行环保义务,推动深海技术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 |
| 2016年8月 | 国务院 |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 将深海探测列为科技创新重点任务,部署深海空间站等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全海深潜水器、深海资源开发装备研发 |
| 2017年5月 | 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 | 《“十三五”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 提出突破深海运载作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深海探测技术研究重点任务,开展深海空间站研制、全海深潜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关键技术、深海通用配套技术、深远海核动力平台关键技术等研究,开展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及应用能力示范 |
| 2021年3月 | 国务院 |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 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加快深海、深层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加强深海战略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 |
| 2021年12月 | 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 | 《“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 明确深海科技为海洋经济核心增长极,部署深海油气、矿产开发装备国产化,建设深海实验室和科考船队 |
| 2023年12月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 | 《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 | 提高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深海养殖装备、深潜水装备、海洋勘探等高端装备的自主研制能力 |
| 2024年1月 | 工信部等七部门 | 《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 加快深海潜水器、深海作业装备、深海搜探测备、深海智能人平台等研制及创新应用,推动深地资源探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极地探测与作业等领域装备研制 |
| 2024年8月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 | 聚焦深海、航天、航空等十大新业态新领域,优化市场准入环境 |
| 2025年3月 | 国务院 | 政府工作报告 | 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并首次将“深海科技”单列为国家新兴产业,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自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海科技”战略方向后,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将深海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山东、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省市率先布局,深圳、青岛、厦门等地市也相继发布有关规划政策。
省市层面深海科技有关规划政策
| 省市 | 时间 | 规划政策内容 |
| 海南 | 2021年6月 | (1)《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为核心,建设高能级深海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装备试验室等,汇聚全球海洋创新要素。(2)《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加快搭建高能级深海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强化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着力打造由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活跃的创新型小企业共同组成的深海领域创新态。以提升“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为目标,构建完善的深海产业链,努力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深海产业集群。 |
| 山东 | 2024年12月 | 《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突破海底电缆、超高温高压海洋随钻测井装备、深水采油树、深海钻井机器人、深海立管、深水全电控防喷器、低噪声水下航行器及自主可控工业软件等技术。研发重载作业级深潜器与穿梭/着陆器关键技术、大水深智能勘探机器人、高性能绿色集矿机、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监测、深海新型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装备,推动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等。 |
| 浙江 | 2025年3月 | (1)2024年12月《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25-2027年)》:聚焦海洋精准感知、高端智能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等七大领域,集中攻关关键技术,形成突破性和产业转化成果。(2)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聚焦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部署“开年即开拼”攻坚行动,重点推进千项万亿重大项目、国际航运中心升级、海洋科技创新融合及海洋经济立法,强化经济大省在海洋领域的“深蓝贡献”。 |
| 深圳 | 2025年3月 | 深圳市通过“深海未来2025”大会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点布局深海、极地等战略领域产业集群。市海洋发展局与华为、腾讯签署合作协议,联合16家新兴产业企业构建“蓝色伙伴关系”探索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强化政企协同的海洋经济创新生态 |
| 青岛 | 2025年3月 | (1)2024年12月《青岛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重点开展深海采矿技术攻关,提高深海矿产开发装备制造能力,发挥深海重大平台支撑作用、积极参与深海采矿国际合作与治理.(2)青岛市通过审议《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行动方案》等文件,锚定“4+4+2”重点海洋产业方向,加速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重大项目招引,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强化海上安全管理支撑。 |
| 上海 | 2025年3月 | 上海市海洋局出台《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和《上海市海洋观测网规划(2025-2035年)》,并印发《关于推动上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实施意见》,旨在系统性布局未来十年海洋产业升级和观测体系,强化海洋经济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 |
| 广东 | 2025年5月 | (1)《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面向南海,围绕深海探测、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陆地空天技术下海等前沿领域,以深港、广佛、珠澳极点和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上的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为载体,建设2-3个海洋科技创新引领示范区。(2)《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支持发展深潜器、无人船艇、水下机器人等新型海洋装备等 |
| 厦门 | 2025年6月 | 《厦门市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科研创新、产业扶持、人才培育、招商体系四方面加大政策支持,构建涵盖全链条的海洋经济扶持框架。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主要行业标准分析
国际标准:国际上存在如ASHRAE TC 9.9发布的《数据中心热指南》,对数据中心的温度、湿度范围等有规定,推动了节能冷却方式的应用;还有NFPA 75、NFPA 76等美国消防协会标准,规定了信息技术设备和电信设施的消防保护标准;欧盟的EN 50600系列标准在欧洲影响力较大。
国内标准:国内也在不断完善海底数据中心相关标准,如GB 50174等标准在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等阶段有强制性要求。
五、中国海底数据中心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1、影响中国海底数据中心行业市场规模的因素
(1)政策因素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纳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明确推动其安全健康发展。此外,多地政府出台税收优惠、产业引导基金等政策支持海底数据中心建设。如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海南陵水项目作为跨境数据流动试点,享受税收优惠和电价补贴等政策,吸引资金布局。
(2)需求因素
随着企业与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以及上云趋势的推动,数据分析、存储和计算需求急剧攀升。同时,C端数据量在短视频、直播和社交电商等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背景下持续快速增长。而沿海城市的数据中心用地紧张问题为海底数据中心提供了发展空间。
(3)技术和环境
尽管运营成本较低,但海底数据中心的初期建设成本仍然较高,这可能限制一些企业的进入。目前海底数据中心的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难度较高。
海底数据中心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虽然大多数项目都经过严格的环境评估,但长期影响尚不明确,短期来看对海底数据中心的扩大建设是存疑的。
2、中国海底数据中心行业市场规模
截止2024年,我国海底数据中心的发展都相对较慢,不过随着2025年2月海南海底数据中心的投入,我国海底数据中心将迎来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我国海底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428.6亿元,增速超过100%。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六、中国海底数据中心行业需求情况分析
国内海底数据中心商业化进程较快,主要驱动因素在于:B端随着企业与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以及上云趋势的推动,数据分析、存储和计算需求将急剧攀升,C端数据量在短视频、直播和社交电商等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特别是向四五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深入渗透背景下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数据量爆发式增长,带动数据中心建设加快,耗电量持续增长。但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数据中心绿色化发展成必然趋势,推动海底数据中心加速发展。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ym)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