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定义与技术范畴
交换机是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普通二层交换机(Switch)意为“开关”,是一种用于电(光)信号转发的网络设备。它基于 MAC 地址进行数据的转发,工作在 OS 七层模型中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普通交换机具有多个端口,每个端口都具备桥接功能,可以连接一个局域网或一台高性能服务器或工作站。当设备接入交换机时,交换机会学习设备的 MAC 地址,并将 MAC 地址与端口对应起来,形成一张 MAC 地址表。在后续的数据传输过程中,交换机根据数据包中的 MAC 地址信息,将数据从对应的端口发送出去,实现数据的精准转发。
以太网交换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于 OSI 网络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是一种基于 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识别、完成以太网数据帧转发的网络设备。以太网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通常连接到一个单一的主机或网络设备。
传统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中,以太网交换机可根据工作层次划分为三层。按工作层次划分,以太网交换机可分为接入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和核心层交换机。1)接入层交换机位于网络最底层,直接连接终端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2)汇聚层交换机:位于网络的中间层,连接多个接入层交换机,进行数据的汇聚和转发;3)核心层交换机:位于网络的最顶层,负责整个网络的数据转发和路由选择。
根据以太网交换机应用场景划分,以太网交换机可以分为:
(1)园区用以太网交换设备——应用场景为金融、政企、校园;
(2)运营商用以太网交换设备——应用场景为城域网、运营商承建以及运营商内部管理网;
(3)数据中心用以太网交换设备——应用场景为公有云、私有云、自建数据中心;
(4)工业用以太网交换设备——应用场景为电力、轨道交通、市政交通、能源、工厂自动化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以太网交换机发展历程:
世界上第一台以太网交机最早于1989年问世,经过三十余年的的发展,以太网交换机在转发性能和功能上持续提升。转发性能方面,以太网交换设备的端口速率从10M发展到800G,单台设备的交换容量从Mbps量级提升至Tbps量级。功能方面,以太网交换设备发展至今,可分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和叠加型多业务交换设备。二层交换机和三层交换机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路由功能,叠加型多业务交换设备(四层或更高层)除了实现二层和三层的业务外,还可具备如防火墙、网关等其他功能。
以太网设备发展阶段
阶段 | 产品 | 转发硬件 | 应用场景 |
第一代 | 集线器 | ASIC | 共享式局域网 |
第二代 | 二层交换设备 | ASIC | 小型局域网 |
第三代 | 三层交换设备 | ASIC | 中小型局域网 |
第四代 | 叠加型多业务交换设备 | ASIC+多核CPU混合模型 | 各类园区网、城域网 |
资料来源:盛科通信招股书,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市场发展现状与规模分析
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根据IDC数据,2024年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为418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5.6%,但高带宽、低延迟的以太网交换机需求依然强劲,2025年一季度,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收入为117亿美元,同比增长32.3%,重回升势。
资料来源:IDC,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相较于全球市场,中国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表现出更强的增长韧性。2024年中国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约423亿元,近年来一直保持增长态势,这得益于国内数据中心交换机需求的快速增长,“东数西算”工程成为重要增长引擎,2023年国家级算力枢纽节点交换机采购规模超85亿元,占全国市场的20.6%,其中400G/800G高端设备部署比例达45%。
资料来源:IDC,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产业链结构与生态体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以太网交换机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以太网交换机产业链呈现金字塔型层级结构,各环节技术壁垒和利润水平差异显著。以太网交换机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芯片、电子元器件,中游品牌商主要分为白牌和非白牌厂商,下游主要有数据中心市场、园区、运营商和工业四大类应用客户。
1)上游:以太网交换机的上游主要包括交换机芯片、元器件、光模块、电路板、电源模块和结构件等元件供应商。其中,以太网交换芯片是核心部件,全球主要厂商包括思科、华为、博通、美满、瑞昱等。
2)中游:白盒厂商主要有Arista、智邦科技、Celestica、广达、锐捷网络、迈腾电子等;非白盒厂商主要有Cisco、华为、HPE、H3C、Juniper、迈普通信、中兴通讯等。
3)下游:下游客户主要可分为数据中心(如云巨头)、园区网(如政府、金融、教育等行业)、运营商和工业四大类。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市场竞争格局与头部企业
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呈现多强争霸格局,2024年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前五厂商为思科、华为、Arista Networks、HPE、新华三,前五厂商的市场份额合计达86.2%,市场集中度较高。
资料来源:IDC,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在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思科保持领先地位,Arista和英伟达在数据中心领域有显著增长。思科以36亿美元的总收入和30.9%的市场份额稳居领先地位,其非数据中心部分的收入同比增长9.3%,而数据中心部分则略有下调。Arista Networks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以太网交换机收入达到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尤其在数据中心部分,其份额达到21.5%。令人瞩目的是,英伟达凭借其Spectrum-X以太网交换平台的推动,数据中心以太网交换机收入在短短一个季度内增长了183.7%,达到14.6亿美元,从而在市场份额上取得了显著的提升。华为虽然保持了15.4%的同比增长率,但因其ODM直供模式未纳入排名考量,实际市场份额仅为6%,位列第五。HPE Aruba Networking则以5.0%的市场份额稳居一席之地。
具体到中国市场,最大特点是国产以太网交换机的市占率增长迅速,国产化替代趋势显著。华为、新华三、锐捷网络的以太网交换机市占率不断提升,挤压国外企业思科、Arista的市占率。2024年华为CloudEngine系列数据中心交换机在2024年全年以41.9%的份额排名国内第一,锐捷网络凭借在200G和400G数据中心交换机领域的出色表现,稳居行业榜首。
主要企业优势对比分析
1、思科(Cisco)
思科(Cisco)凭借技术积累和生态优势,在金融、电信等高端市场保持领先,其NX-OS操作系统支持超过10,000个节点的大规模部署。
2、华为(Huawei)
华为(Huawei)以自研芯片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第五代网络处理器芯片“Solar2.0”支持400GbE线速转发和AI驱动的网络健康预测。在国内运营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CloudFabric解决方案已部署30多个省级政务云项目,但受国际制裁影响,海外市场拓展受限,高端芯片供应稳定性面临考验。
3、AristaNetworks
AristaNetworks通过“白盒+EOS”软硬一体战略崛起,EOS系统基于Linux内核的开放性架构深得云厂商青睐,800G交换机和EtherlinkAI平台精准匹配AI集群需求。其与微软、Meta的合作关系带来稳定收入,在高速交换机市场的技术领先性明显。
4、新华三(H3C)
新华三(H3C)依托政企市场深耕优势,在教育、医疗行业的市占率超过50%,其UIS系列交换机在高校智慧校园的采用率非常高,SeerBlade智能板卡集成深度学习引擎提升安全响应效率。作为紫光股份旗下企业,能共享芯片和生态资源,但在高端芯片自主化方面落后于华为。
5、盛科通信
盛科通信代表国产芯片力量崛起,其TC8000系列400G芯片通过运营商验证并批量部署。产品已进入新华三、锐捷等主流厂商供应链,在金融、政务领域实现突破,但在800G及以上高端市场仍需追赶博通等国际巨头。
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智能化转型重构产品定义。AI技术从三个维度重塑交换机:AI驱动的流量调度使核心链路利用率从50%提升至85%;AIOps功能实现故障预测准确率95%以上;内置AI推理引擎的交换机可实时识别异常流量模式。开放网络架构加速普及,SONiC等开源操作系统在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渗透率预计从2024年的18%提升至2027年的35%,打破传统封闭生态。
白盒化及软硬件解耦或成行业发展趋势,Arista有望受益其中。传统的黑盒设备(即品牌交换机,如Cisco、华为)从软件到硬件均为完全封闭开发的,因此不同厂商设备间互通性低,运维团队难以统一管控,且难以快速定位故障。同时,黑盒设备的封闭式架构对后期网络的升级和功能扩展带来不小的阻碍。而白盒化是指将网络中的物理硬件和操作系统进行解耦,让标准化的硬件配置与不同的软件协议进行组合匹配。
结论
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正处于技术革命与产业重构的历史交汇点。AI算力需求爆发催生800G/1.6T高速设备加速普及,国产化替代从“点状突破”迈向“系统替代”,开放网络架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三重力量重塑行业格局。(fs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