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英伟达要求开发“微通道水冷板(MLCP)”,水冷板市场有望取得技术突破

据台湾经济日报报道,随着AI算力需求的急剧增加,英伟达最新推出的Rubin与下一代Feynman平台的功耗预期将突破2000W,现有的散热方案已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英伟达向其供应商提出要求,开发全新的“微通道水冷板(MLCP)”技术,其单价是现有散热方案的3至5倍,水冷板和均热片正成为新的“战略物资”。

一、水冷板行业定义及产业链

水冷板(又称液冷板)是液冷散热器的一种产品元件,其散热原理是在金属板材内加工形成流道,电子部件安装在水冷板的表面并在之间涂装导热介质,内部的冷却液从板的进口进去,再从出口带走部件传导的热量。根据形状和结构的不同,目前市场常见的液冷板主要有口琴管式、冲压式、挤压式、吹胀式等多种类型。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液冷板行业上游为中铝集团、紫金矿业等铝、铜金属原材料企业;中游为银邦股份、华锋铝业等铝热传输材料生产以及银轮股份、纳百川等液冷板配套加工企业;下游终端应用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服务器液冷以及储能等领域。

中国液冷板行业产业链结构从产业链结构来看,液冷板行业上游为中铝集团、紫金矿业等铝、铜金属原材料企业;中游为银邦股份、华锋铝业等铝热传输材料生产以及银轮股份、纳百川等液冷板配套加工企业;下游终端应用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服务器液冷以及储能等领域。中国液冷板行业产业链结构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水冷板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中的应用

<strong>水冷板在</strong><strong>宁德时代麒麟</strong><strong>电池中的应用</strong>

资料来源:宁德时代公司专利《箱体结构、电池及用电装置》

液冷板在充电桩领域的应用

<strong>液冷板在充电桩领域的应用</strong>

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充电桩散热系统和充电桩》

二、水冷板材料解析:铜铝各有特点,应用领域不同

铝的物理优势使其成为交通领域热传输材料的主要选择。质量与加工方面,铝的密度为2.69g/cm3,仅为钢密度的34%,铜密度的30%。且铝可以通过添加合金元素提高材料性能,塑形优良,可加工成复杂性质;导热能力方面,铝的导热系数为 247W/m·K,略低于银(411W/m·K)和铜(398W/m·K)但远高于铁(73W/m·K)。因而铝是行业内综合考虑下常用的金属热传输材料。

各导热金属材料性能对比

项目
密度ρ(20℃)/(g/cm3) 2.69 8.93 1.739 4.507 7.133
熔点/℃ 600.4 1084.88 650 1668 420
熔化热/(kJ/mol) 10.47 13.02 8.71 18.8 7.2
比热容c(20℃)/[J(kg·K)] 900 386 102.5 522.3 382
热导率λ/[W/(m·K)] 247 398 155.5 11.4 113
硬度HBS 20-35 37 35 60-74 30-42
弹性模量(拉伸)E/GPa 62 128 44 106 130

资料来源:Mechtool,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一般而言,铝制水冷板主要用于电池领域的液冷方案,而铜制水冷板则主要用于服务器冷却领域。

三、服务器冷却方式对比:风冷“力不从心”,液冷方案受欢迎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水冷板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目前服务器行业的冷却方式主要以风冷为主,风冷散热模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热管或均热板、散热鳍片和散热风扇。其工作原理是,在芯片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散热器后,在风扇的作用下将热量传递至大气中,将热量带离服务器。其中,热管和均热板是风冷散热模组中的重要组件,负责将热量从芯片传导至外部。热管由管壳、吸液芯和端盖组成。首先,把管内压强控制在一定范围,充入适量的可相变液体,使吸液芯充满液体后密封。热管的一端是加热端,另一端是冷却端,中间可按需布置绝热段。吸液芯采用毛细微孔材料,液体在毛细吸力作用下回流,在加热端蒸发,冷却段冷凝,循环变化带走热量。

热管结构示意图

<strong>热管结构示意图</strong>

资料来源:《热管传热性能检测系统及其检测评估方法》

风冷散热效率难以跟上数据中心设备散热需求的提升。以数据中心为例,采用风冷的数据中心,可以解决12KW以内的机柜制冷。随着服务器单位功耗增大,服务器机可容纳的服务器功率往往超过 15KW,风冷系统已经满足不服务器柜的散热需求。

在芯片层面,以NVIDIA为代表的主流厂商推出的产品,在算力提升的同时,功耗也快速增长:NVIDIAAI芯片功率从A100的400W增加至GB200的1200W、GB300的1400W。

英伟达芯片算力持续提升带动功耗增长

算力类型 A100 H100 H200 B100 B200 GB200
FP16 312T 1P 1P 1.75P 2.25P 5P
GP8 - 2P 2P 3.5P 4.5P 10P
INT8 624T 2P 2P 3.5P 4.5P 10P
FP6 - - - 3.5P 4.5P 10P
FP4 - - - 7P 9P 20P
带宽 600GB/s 900GB/s 900GB/s 1.8TB/s 1.8TB/s 3.6TB/s
TPD功耗 400W 700W 700W 700W 1000W 1200W

资料来源:NVIDIA官网,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AI服务器多采用CPU+GPU、CPU+ASIC等异构架构,核心搭载高功耗高性能的算力芯片。以NVIDIA旗舰方案为例,其DGXB200机箱集成8颗B200GPU(支撑超大规模模型训练需求),据官方数据,该机箱总功耗约14.3kW;为保障设备稳定运行,机架层面需额外预留约60kW的功率与散热容量。

高温会直接影响AI服务器中芯片等核心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进而诱发服务器故障。从故障成因来看,电子元件故障有55%源于高温过热:服务器核心的半导体元器件(如GPU 等算力芯片)对温度敏感,温度每升高10℃,反向漏电流便会增加1倍,显著加速元件损耗。

高温会直接影响AI服务器中芯片等核心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进而诱发服务器故障。从故障成因来看,电子元件故障有55%源于高温过热:服务器核心的半导体元器件(如GPU 等算力芯片)对温度敏感,温度每升高10℃,反向漏电流便会增加1倍,显著加速元件损耗。

资料来源:Management White Paper of Energy-saving Liquid Data Center

因此,在高算力芯片与AI服务器持续迭代、功耗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液冷技术的持续开发对于二者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冷却液和服务器接触换热方式的不同,液冷技术可分为直接液冷和间接液冷,其中浸没式与喷淋式属于直接液冷,而冷板式属于间接液冷。

冷板式液冷技术在可维护性、空间利用率、兼容性、安装简捷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但在成本方面,由于其单独定制冷板装置,技术应用的成本相对较高。而喷淋式液冷技术则通过改造旧式的服务器和机柜的形式,大幅度减少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浸没式技术与其他两种技术相比,虽然器件的可维护性和兼容性较差,但空间利用率与可循环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

冷板式、浸没式、喷淋式液冷技术方案对比

液冷方式 冷板式 喷淋式 浸没式
成本 中等
可维护性 优秀 中等 较差
空间利用率 较高 最高 中等
兼容性
安装难度 容易 容易 较难
可循环性 优秀 优秀 优秀

资料来源:BLUEOCEAN,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四、未来发展趋势:MLCP成为选择之一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近年来我国算力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我国算力规模仅为135EFLOPS(FP32),2024年已经增长至280EFLOPS,四年间增长超过一倍。算力规模的增长,也将带动服务器数量增长,从而扩大市场对液冷方案的需求。

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近年来我国算力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年我国算力规模仅为135EFLOPS(FP32),2024年已经增长至280EFLOPS,四年间增长超过一倍。算力规模的增长,也将带动服务器数量增长,从而扩大市场对液冷方案的需求。

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英伟达提出的MLCP水冷方案有望成为未来液冷主流。微通道水冷板(MLCP)技术,通过将传统上覆盖在芯片上的金属盖与上方的液冷板整合,内嵌微通道设计,使液冷散热冷却液能够直接流经芯片表面。此技术减少了中间介质的使用,缩短了热传递路径,从而显著提高了散热效率,并有效压缩了散热系统的体积。

微通道宽度和高度控制在0.2-0.5mm,通过波浪状散热鳍片和“Z”字形流道布局,在有限空间内构建出庞大的热交换面积。例如某专利设计中,80mm×40mm的液冷板内密布数十条微通道,配合梯形状变径段实现冷却液的均匀扩散与汇聚,使热交换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3倍以上。这种结构能将GPU核心温度从108℃骤降至57℃,热流密度突破500W/cm²,远超热管技术200W/cm²的极限。

总结,随着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同时CPU、GPU功耗的增长,传统的风冷液冷方案已经无法满足服务器散热需求,随着英伟达主动提出新的水冷板设计方案,未来我们预测定制化、嵌入式水冷板将成为服务器市场主流,同时该技术方案有望扩散至储能、动力电池等领域。(fs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MLCC下游应用领域汽车电子成为新增长引擎,我国国产替代正在加速推进

MLCC下游应用领域汽车电子成为新增长引擎,我国国产替代正在加速推进

从下游来看,早期MLCC的主要需求来自于移动终端/手机,占比达到了30%以上。而随着下游需求结构的持续变化,新兴的领域,如汽车和AI等需求持续成长,并逐步替代手机,到2023年汽车电子领域的应用在全球MLCC的占比达28%,汽车电子已成为MLCC最大的应用方向。

2025年09月24日
中国已成全球最大通信连接器生产基地 行业将向智能化制造、定制化需求发展

中国已成全球最大通信连接器生产基地 行业将向智能化制造、定制化需求发展

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全球通信连接器的生产重心也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连接器生产基地。具体来看,2024年全球通信连接器市场规模中国地区占比28.76%,亚太地区占比14.84%,北美地区占比27.08%,欧洲地区占比25.57%。

2025年09月23日
我国已成全球干式变压器产销大国 行业平稳增长 但企业竞争异常激烈

我国已成全球干式变压器产销大国 行业平稳增长 但企业竞争异常激烈

随着我国环保政策不断加强,企业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环保要求越来越高。而干式变压器绝缘强度高、不易燃烧、免维护、无环境污染的优点在各领域的应用中越显突出。而且在干式变压器寿命结束后,钢、铁、铜等材料易回收,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选择干式变压器。

2025年09月17日
人形机器人驱动电子皮肤市场高速增长,灵巧手领域有望成为率先放量环节

人形机器人驱动电子皮肤市场高速增长,灵巧手领域有望成为率先放量环节

得益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快、医疗领域对实时健康监测和智能诊疗的需求增长、消费电子产品对新型人机交互方式的探索、柔性电子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AI和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据测算,截止2024年全球电子皮肤市场规模达到63亿美元,近年来平均增速达到20%,且未来有望维持较高增速。

2025年09月11日
机器人激光雷达行业:中国机器人霸馆IFA背后是核心感知技术先探明前路

机器人激光雷达行业:中国机器人霸馆IFA背后是核心感知技术先探明前路

2025年9月5日,在2025年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2025)的展厅里,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再一次攻占会场。中国机器人企业在 IFA 的“霸馆”现象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核心感知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创新。感知技术作为机器人的“五官”,直接决定了其环境适应能力和任务执行精度,成为中国机器人企业突围的关键突破口。激光雷达作

2025年09月11日
激光器应用广泛,光纤激光器大有可为

激光器应用广泛,光纤激光器大有可为

激光器行业下游应用场景丰富,包括但不限于传统制造、汽车生产、重工制造、医疗美容、通信和航空航天等行业。从应用领域来看,材料加工与光刻、通讯与光存储、科研和军事、医疗和美容、仪器与传感器及娱乐、显示与打印占比分别为39.6%、24.5%、13.8%、5.7%、12.6%及3.8%。

2025年09月10日
AI提升数据中心交换机需求,以太网交换机“白盒化”成发展趋势

AI提升数据中心交换机需求,以太网交换机“白盒化”成发展趋势

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根据IDC数据,2024年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为418亿美元,虽然同比下降5.6%,但高带宽、低延迟的以太网交换机需求依然强劲,2025年一季度,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收入为117亿美元,同比增长32.3%,重回升势。

2025年09月04日
全球导热散热需求持续增长,数据中心为热管理行业打开新增长空间

全球导热散热需求持续增长,数据中心为热管理行业打开新增长空间

根据BCC Research 于2023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2023-2028年,全球热管理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8.5%,市场规模将从2023年的173亿美元增加至2028年的261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

2025年09月01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