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蓄能是我国储能行业的主要形式,电化学储能近年来处于赶超的位置
由于新能源发电曲线取决于风、光资源的实际情况,造成发电曲线与用电曲线无法匹配(新能源出力较大时可能需求偏少、需求增加时新能源供给不足),这是新能源相比于火电、水电等传统电源最大的劣势之一。在新能源比例较低时,可以利用火电可控的特性,在新能源多发时降低出力、少发时提高出力来解决这一问题。但随着风光比例继续提高,火电调节能力被挖掘完后,就需要储能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储能技术路线多种多样,各自优势、劣势、降本曲线也大不相同,这也让储能的发展路径更加复杂。
按实际的应用场景看,储能分为户用储能(户储)、工商业储能(工商储)、大型储能(大储、公用事业级储能),三类场景储能所实现的功能有所差异。
储能三大细分市场差异
维度 | 户用储能(户储) | 工商业储能(工商储) | 大型储能(大储) |
用户类型 | 居民家庭 | 工厂、写字楼、商场等工商业主体 | 电网公司、发电集团、独立运营商 |
单套规模 | 5-20kWh(功率 3-10kW) | 50kWh-5MWh(功率 10-1000kW) | 50kWh-5MWh(功率10-1000kW) |
核心需求 | 降电费、应急备电、光伏自用 | 峰谷套利、需量管理、备电、DR 响应 | 调峰调频、新能源消纳、容量支撑 |
电池类型 | 磷酸铁锂(LFP)为主 | 磷酸铁锂(LFP)为主 | 磷酸铁锂(LFP)为主 |
循环寿命要求 | 3000-6000 次(8-15 年) | 5000-8000 次(10-15 年) | 8000-15000 次(20 年+) |
商业模式 | 零售购买、光伏打包、租赁 | 自建 ROI、ESCO 分成、综合能源服务 | 容量租赁、辅助服务、电力市场交易 |
市场驱动 | 居民电价高、电网不稳、户用光伏普及 | 峰谷价差、需量电价、企业降本需求 | 风光配储政策、电网调峰缺口、新能源消纳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储能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人类不断寻求更高效、更灵活能源利用方式的创新史。它经历了从机械储能到电化学储能,再到多元技术并存的演进过程。
储能的发展主要可分为4个时期。
(1)早期:抽水蓄能的出现和铅酸电池的发明。
(2)20 世纪中期-20 世纪末:多种电池技术的研发与进步,锂离子电池的提出。
(3)21 世纪初-2020 年:锂离子电池成本的快速下降与商业化初期探索。
(4)2020 年-至今:随着产业链降本及“双碳”目标的推动,储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12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发展可再生能源是重要举措。随着各国净零排放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以光伏、风电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装机比例进一步提高,然而由此带来的波动性、间歇性及转动惯量给电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储能是支持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减轻电力体系的冲击、维持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抽水蓄能是一种成熟的储能技术,在双碳战略提出之前便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新能源靠天吃饭、波动性大的特点在行业内早已被广泛认知,而抽水蓄能是公认的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抽水蓄能电站在用电富裕时利用电能将水抽至高处,在用电紧张时放水发电,从而起到储能的作用。但抽水蓄能本身并不直接生产电能,甚至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损耗,在电力市场并未充分建立的年代,其成本分摊机制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截止2024年,我国累计抽水蓄能投产在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69万千瓦,连续多年位居全世界首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早在 2021 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对抽水蓄能电站实行“容量电价+电量电价”的两部制电价机制。
简单来说,抽水蓄能固定成本部分根据给定收益率核算为容量电价,并进入输配电价回收,而抽水->发电形成的收益部分的 20%由抽水蓄能企业留存,80%在下一监管周期扣减(相当于返还至用户)。这样便在保证了抽水蓄能合理收益率的基础上,留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我国抽水蓄能的容量电价,事实上相当于一种辅助服务,且我国抽水蓄能的容量电价由地方核准、并按各个项目实际发生成本核定,从而导致“旱涝保收”发生,因此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抽水蓄能建设加速、核准和开工量远超国家规划。如果抽水蓄能大幅超预期建设,可能导致电站利用率下降、投资浪费、用户承担的成本增加。
2025 年 1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省结合本身电力系统发展实际、在国家下达的总量规模基础上,确定建设项目,后续抽蓄的建设可能会更加趋于理性。
近年来,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迎来高速增长,其核心驱动因素如下:(1)锂电储能成本快速下降,技术经济性大幅提升;(2)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上升,电网层面需要储能来提升消纳与电网稳定性;(3)电力自发自用需求推动家用储能市场快速增长;(4)电力市场化与能源互联网持续推进助力储能产业发展;(5)政策支持为储能发展创造良好市场机遇。
电化学储能逐步成为新型储能发展的主力技术,技术路线向多元化、高性能、高安全、低成本方向发展。
从发展路径来看,短期来看,磷酸铁锂仍是主力;中期来看,液流、钠离子在各自细分场景崛起;长期来看,固态、新型液流及多技术耦合将构建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资源可持续的新一代储能体系,支撑全球碳中和与能源互联网建设。未来电化学储能将呈现出“锂系技术主导、钠离子技术加速突破、长时储能逐步崛起”的发展格局。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储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PCS、EMS、BMS、温控等组成。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逆变器(PCS)以及其他电气设备构成,最终应用场景包括电站、电网公司、工商业、家庭户用等。
上游:储能电池是电化学储能的主要载体,我国储能电池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储能电池产业链上游以磷酸铁锂电池原材料为主,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电池集成系统设备主要包括涂布机、搅拌机等。
中游:在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能量管理系统制造、储能系统集成、储能系统安装等。
下游:产业链下游为储能电池的应用。储能电池的应用领域包括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电源侧储能的主要需求为光伏、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并网,平滑电力输出;电网侧储能以电力辅助服务为主;用户侧储能主要为分时管理电价。其中,电源侧应用最广泛。
电化学储能产业全景图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中美欧是全球储能的主要市场,各地储能发展形式各有不同
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一场由气候与能源政策、技术变革与地缘政治博弈共同驱动的深刻重构,其核心是主导能源从“资源禀赋型”的化石燃料向“技术驱动型”的风光可再生能源转变。这一转型的广度与深度,直接决定了储能,尤其是与风光发电配套的储能系统,从“可选项”变为“必需品”的进程。然而,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政策路径和电网现状差异较大,导致了其能源结构与储能需求驱动力呈现出鲜明的区域化特征。
(1)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国,煤电仍在电力供应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风光大基地建设规模空前。为解决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问题,中国特高压电网广泛分布,而储能的需求最初由“强制配储”政策强力驱动,要求新建风光项目按 10%-25%、2-4 小时的比例配套储能,这使得发电侧配储成为市场主力。当前,市场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化探索,旨在提升利用率的“共享储能”和“独立储能”模式成为新增长点,技术路线也更为多元,除主流锂电外,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示范项目领跑全球。
(2)北美:在北美地区,丰富的页岩气提供了灵活调峰能力,但快速发展的风电与光伏正在重塑电网格局,德克萨斯州的风电与加州的光伏已引发显著的调峰压力。该背景叠加《通胀削减法案》对独立储能的大额投资税收抵免,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对电网韧性的迫切需求,共同催生了全球最活跃的电网侧大型储能市场。其需求核心在于提供频率调节、容量备用和输电网拥堵管理,技术路线以 4 小时及以上的锂电储能为主,并积极探索长时储能技术以应对多日无风无光的极端情况。
(3)欧洲:俄乌冲突颠覆了其能源逻辑,推动“能源独立”成为最高战略目标,REPowerEU计划将 2030 年可再生能源目标大幅提升至 45%。南欧的光伏与北欧的海上风电迎来快速增长。与此同时,高昂的居民电价与成熟的上网电价补贴(FiT)退坡机制,使得“光伏+储能”的自发自用模式具备很强的经济吸引力,让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成为全球户用储能的领导者,且对产品品质与安全性要求高。电网侧大型储能项目虽受限于审批流程而发展稍缓,但作为支撑大陆电网稳定、整合跨区域风光电力的关键工具,其布局正在明显加速。
(4)澳洲、东南亚与非洲,则代表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图谱。澳洲拥有全球最高的户用光伏渗透率,导致日间电网过压问题突出,因此其储能需求源于最直接的电网稳定诉求和家庭备用电源需要,形成了户用储能与电网侧项目齐头并进的态势。东南亚各国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岛屿众多,电网薄弱,其储能需求聚焦于替代昂贵的柴油发电、为工商业提供调峰服务以及构建离网微电网,市场处于快速增长前夕。而非洲市场则更为基础,较大的无电人口和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使其储能需求核心在于通过“太阳能家庭系统(SHS)”和微电网实现能源可及性,跨越传统电网阶段直接进入分布式清洁能源时代。
实际上,中美欧市场主导全球储能市场发展,2024年三地区共占全球新增装机量的 88%,是推动全球储能市场发展的主力。
资料来源:EESA,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AI数据中心有望成为储能行业发展的新驱动力
除了传统的能源需求,AI的需求可能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推动AIDC增长。智算中心即智能计算中心(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ata Center, 简称 AIDC),是在传统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基于 GPU、TPU、FPGA 等人工智能芯片及计算框架构建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可以支撑大量数据处理和复杂模型训练。
传统上,数据中心主要使用锂电池作为 UPS 系统的一部分,在市电中断时提供短暂的备用电力。随着数据中心转向绿电供能,锂电池应用从备电类型向供能类型转变。AIDC通常采用高功率密度液冷服务器,并向超大规模集群化(百 MW 级)、绿色化(PUE<1.1)迈进,因高能耗和散热需求,数据中心开始向低温环境、低电价、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区域迁移,如东数西算的八大节点。在此背景下,传统电网架构已无法满足高密度算力设施的稳定性需求,而“数据中心+风光+储能”凭借清洁低碳、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优势,正成为破解“电力-算力”失衡的关键技术路径。
一般一个大型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在 100MW 以上,年耗电量约 35-40 万电动汽车的电力需求。我国为满足数据中心高比例清洁供电需求,通常需要超配并配置储能。2024年发布的《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过 80%的目标。考虑配储功率为 1:1 及配储时长在 3-4 小时之间,预计每 100MW 的数据中心建设有望带动 450-800MWh 的储能需求。未来数据中心储能需求有望高速增长,预计 2027 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需求将突破 69GWh,到 2030 年储能需求将增长至 300GWh。
资料来源:GGII,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YM)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