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LED照明行业政策:加快智慧家居数字化应用场景落地

一、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目前,LED照明行业已经完全实现市场化,政府职能部门主要侧重于行业的宏观调控。对于从事LED照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出口的企业而言,产业主管部门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行业自律性组织包括中国照明电器协会、中国照明学会、中国半导体照明/LED产业与应用联盟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

行业自律性组织及其职责

行业自律性组织 职责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 是由照明电器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其主要职责是提出制定行业规划、政策、立法等方面的建议,开展对国内外同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及行业调查统计,同时收集和发布行业信息,并参与制订和修订行业的产品标准等。
中国照明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性一级学会,其主要任务是在照明领域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编辑出版照明科学技术书刊、普及照明科技知识,促进国内外照明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加强科技工作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科技项目评估论证和举办照明科技博览会。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 全国性、非营利性行业组织,其主要任务是在半导体照明相关领域建立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化;推动技术标准、质量检测、认证评价体系建立,参与并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构建专利合作机制和平台,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建立设计展示交易平台,探索新型商业模式,促进行业渠道建立和市场规范化发展;建立上下游、产学研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成员自身发展;拓展国际合作,树立自主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名称 实施时间
《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 2009年9月1日
《城市照明管理规定》 2010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2014年8月1日
《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 2016年6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18年10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2018年12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2018年12月29日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行业相关产业政策

1、国外行业相关产业政策

在全球照明领域向绿色节能发展的趋势下,LED照明产业成为当前各国大力支持的产业之一,具体产业政策如下:

国外行业相关产业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相关内容
2016年3月 欧洲照明协会 《欧洲照明行业2025年战略路线图》 该路线图展示欧洲照明协会对欧洲照明市场未来十年(2015-2025)发展的新远景,预计从2016年开始,传统电光源产品的年销售数量将持续下滑,预计到2020年,欧盟28个成员国LED光源的年销售数量将增长至8亿支;对202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提升生活品质”和“循环经济”两条发展主线,在照明节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可持续照明和健康照明的发展内容,包含LED照明产品的普及、智能照明系统的应用和实现以人为本的照明三个主要发展步骤;路线图的实施将积极推动照明系统与能源基础设施、建筑管理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的相互关联,并通过智能照明系统实现以人为本的照明发展目标。
2017年4月 联合国环境署 《加速全球采用节能照明指南》 提供了有关节能照明解决方案及其如何推动全球碳排放量大幅减少的指南,确认了全球范围内采用LED照明的紧迫性。
2018年5月 联合国环境署 《照明能效指南》 南非、泰国、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可以通过照明能效指南来逐步淘汰低效照明,加快向高效照明转变。
2019年3月 日本照明行业协会 《照明愿景2030》 提出到2030年,LED照明渗透率达到100%,智能照明和人因照明渗透率达到40%。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国内行业相关产业政策

LED照明行业系国家重点鼓励、扶持的战略性新兴行业。国家先后制定了多项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主要如下:

国外行业相关产业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重点内容
2011年11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 《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 决定从2012年10月1日起逐步禁止进口(含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淘汰普通照明白炽灯产品,但反射型白炽灯和特殊用途白炽灯除外。
2017年7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国管局、国家能源局 《半导体照明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到2020年,我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形成1家以上销售额突破100亿元的LED照明企业,培育1~2个国际知名品牌,10个左右国内知名品牌;推动OLED照明产品实现一定规模应用;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环境更加规范,为从半导体照明产业大国发展为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2019年10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将“高效节能电光源(高、低气压放电灯和固态照明产品)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及固汞生产工艺应用”、“城市照明智能化、绿色照明产品及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列入鼓励类产业。
2021年3月 规划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加快智慧家居数字化应用场景落地,应用感应控制、语音控制、远程控制等技术手段,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等。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完善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等推广机制。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WTQ)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一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LED照明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3-2030年)》。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规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规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海南省发布的《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促进经济持续向好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方案》。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监控设备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应用 “船舶AI智能监控”

我国及部分省市监控设备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应用 “船舶AI智能监控”

为促进监控设备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广应用“智能卡口”“船舶AI智能监控”,提高船舶安全监管水平。

2025年08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模拟芯片行业相关政策:聚焦未来先进信息化芯片研发

我国及部分省市模拟芯片行业相关政策:聚焦未来先进信息化芯片研发

为了进一步推动模拟芯片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发布《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面向新一代显示、通信、芯片等信息领域,聚焦未来先进信息化芯片研发、高精度时间频率服务、新型显示产品测评等方向计量测试需求,开展计量关键技术攻关。

2025年08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手表行业相关政策:培育智能穿戴等新消费增长点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手表行业相关政策:培育智能穿戴等新消费增长点

为促进智能手表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发布《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推动高端化跃升。深化物联感知、智能控制、人机交互等技术在家电、家具、照明、手表等终端消费品的应用,推动智能产品跨品牌互联互通。

2025年08月1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门锁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家居产品等消费升级 促进家电换“智”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门锁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家居产品等消费升级 促进家电换“智”

为了进一步推动智能门锁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商务部等6部门等发布《关于组织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活动的通知》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政策,组织汽车、家电、家居、电动自行车、数码产品等重点品类专题活动,稳住大宗商品消费。

2025年08月1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压力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面向造纸等流程型行业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器

我国及部分省市压力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面向造纸等流程型行业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器

为促进压力传感器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植入式设备研发突破。探索集成高密度神经记录传感器、超低功耗植入式芯片的新型产品,创新脑意图识别功能,提高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

2025年08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