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2021年我国半导体封装测试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一)所属行业及确定所属行业的依据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半导体封装测试行业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行业代码:C39);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17),半导体封装测试行业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下的电子器件制造业(行业代码:C397)。

 

(二)所属行业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监管体制、行业主要法律法规政策

 

1、        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监管体制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半导体封装测试市场分析报告-行业规模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显示,半导体封装测试行业主管部门为工信部,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工信部主要负责研究拟定信息化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拟定行业的法律、法规,发布行政规章,组织制订行业的技术政策、技术体制和技术标准,并对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调控。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是行业的自律组织和协调机构,下设集成电路分会、半导体分立器件分会、半导体封装分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等专业机构,协会主要负责贯彻落实政府有关的政策、法规,向政府业务主管部门提出本行业发展的经济、技术和装备政策的咨询意见和建议;做好信息咨询工作;调查、研究、预测本行业产业与市场,汇集企业要求,反映行业发展呼声;广泛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和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制(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推荐标准等任务。

 

半导体企业在主管部门产业宏观调控和行业协会自律规范的约束下自主开展经营,自主承担市场风险。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半导体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推动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 为半导体产业建立了优良的政策环境,促进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包括:

序号

时间

发布机构

文件名称

有关本行业的主要内容

1

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医药及医疗设备等产业创新发展。

2

2021年

工业和信息化部

《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重点发展微型化、片式化阻容感元件,高频率、高精度频率元器件,耐高温、耐高压、低损耗、高可靠半导体分立器件及模块,小型化、高可靠、高灵敏度电子防护器件,高性能、多功能、高密度混合集成电路。

3

2020年

国务院

《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国家鼓励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和软件企业发展。

4

2020年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大力发展晶圆级封装、系统级封装、凸块、倒装、硅通孔、面板级扇出型封装、三维封装、真空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加快IGBT模块等功率器件封装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引进先进封装测试生产线和技术研发中心,支持现有封测企业开展兼并重组,紧贴市场需求加快封装测试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

5

2019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鼓励类产业中信息业包括了球栅阵列封装(BGA)、插针网格阵列封装(PGA)、芯片规模封装(CSP)、多芯片封装(MCM)、栅格阵列封装(LGA)、系统级封装(SIP)、倒装封装(FC)、晶圆级封装(WLP)、传感器封装(MEMS)等先进封装与测试。

6

2017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

重点支持电子核心产业,包括绝缘栅双击晶体管芯片(IGBT)及模块。支持集成电路芯片封装,采用SIP、MCP、MCM、CSP、WLP、BGA、FlipChip、TSV等技术的集成电路封装。

7

2017年

科技部、交通运输部

《“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提出开展整车、动力系统、底盘电子控制系统以及IGBT、SiC、GaN 等电力电子器件技术研发等。

8

2017年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79号)

提出发挥财政性资金带动作用,通过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对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项目的投入。

9

2017年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4号)

优先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建设一批集成电路实训基地,构建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学科专业集群,加快人才培养和产业关键技术研发。

10

2016年

国务院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提出做强信息技术核心产业,提升核心基础硬件供给能力,推动电子器件变革性升级换代,加强低功耗高性能新原理硅基器件、硅基光电子、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领域前沿技术和器件研发,包括IGBT在内的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将迎来新的一轮高速发展期。

11

2015年

国务院

《中国制造2025》

将集成电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纳入大力推动发展的重点领域,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掌握高密度密封及三维(3D)微组装技术,提升封装产业和测试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关键制造设备供货能力。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YY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规

我国及部分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相关政策:完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规

我国各省市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规划,对各省市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具体规划,支持当地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稳定发展,比如海南省发布的《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广东省发布的《广东省促进经济持续向好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方案》。

2025年08月29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监控设备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应用 “船舶AI智能监控”

我国及部分省市监控设备行业相关政策:推广应用 “船舶AI智能监控”

为促进监控设备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广应用“智能卡口”“船舶AI智能监控”,提高船舶安全监管水平。

2025年08月28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模拟芯片行业相关政策:聚焦未来先进信息化芯片研发

我国及部分省市模拟芯片行业相关政策:聚焦未来先进信息化芯片研发

为了进一步推动模拟芯片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发布《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面向新一代显示、通信、芯片等信息领域,聚焦未来先进信息化芯片研发、高精度时间频率服务、新型显示产品测评等方向计量测试需求,开展计量关键技术攻关。

2025年08月2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手表行业相关政策:培育智能穿戴等新消费增长点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手表行业相关政策:培育智能穿戴等新消费增长点

为促进智能手表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发布《轻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推动高端化跃升。深化物联感知、智能控制、人机交互等技术在家电、家具、照明、手表等终端消费品的应用,推动智能产品跨品牌互联互通。

2025年08月16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门锁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家居产品等消费升级 促进家电换“智”

我国及部分省市智能门锁行业相关政策:支持家居产品等消费升级 促进家电换“智”

为了进一步推动智能门锁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4月商务部等6部门等发布《关于组织开展“购在中国”系列活动的通知》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政策,组织汽车、家电、家居、电动自行车、数码产品等重点品类专题活动,稳住大宗商品消费。

2025年08月15日
我国及部分省市压力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面向造纸等流程型行业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器

我国及部分省市压力传感器行业相关政策:面向造纸等流程型行业推广应用智能传感器

为促进压力传感器行业高质量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如202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等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植入式设备研发突破。探索集成高密度神经记录传感器、超低功耗植入式芯片的新型产品,创新脑意图识别功能,提高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

2025年08月13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