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自然资源部与农业农村部近日联合公布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部备受关注的部门规章已正式对外发布,并确定自2025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入法治化、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
《办法》的核心亮点在于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优进劣出”的动态管理机制。这意味着在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优化、生态改善” 的总体原则下,允许对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优化调整和补划。通过对一些区位不佳、质量退化的耕地进行调出,同时将周边质量更高、产能更好的优质耕地补划进来,从而逐步提升永久基本农田整体质量等级和集中连片程度,实现耕地保护从单纯的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转变。
此外,《办法》首次在部门规章层面明确了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的有关规定。设立储备区旨在为未来不可避免的非农业建设占用提前预留空间,确保任何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后,都能及时从储备区中保质保量地补划,成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关键“缓冲带”和“后备资源库”。
《办法》还系统性地完善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具体规则。对于交通、能源、水利等确需占用的国家级重大建设项目,其占用审批程序、补偿标准、补划要求等都有了更为清晰和严格的规定,力求在保障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优质耕地的冲击,严守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办法》的出台是对耕地保护制度的重大完善。它通过引入动态优化机制,解决了过去“只进不出”带来的布局固化、质量不均等问题,使永久基本农田真正成为“优质田”、“高产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制度基础。(xyl)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