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两部委联手强化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 或利于推动我国农机保有量增长

       近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京联合召开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推进会议。会议强调,要着眼全产业链强化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促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更好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围绕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系统梳理农机装备短板弱项清单,明确重点攻关的整机产品、关键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组织“产学研用推”各方优质资源协同攻关,力争每年部署一批、突破一批、推广一批。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农机行业分析报告-产业运营现状与发展潜力预测》,农业是我国立国的根本,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农用机械相关政策,指引着我国农用机械的发展方向。其中,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是《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规定的重要扶持措施。自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出台以来,我国农机购置支持强度逐渐加大,惠及范围不断扩大,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截至2020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392亿元,扶持3800多万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各类农机具4800多万台(套)。2020年全国购机用户220多万人,购买农机具近311万台套,其中使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占比30%。

截止2020年底中央财政对农业机械补贴情况

截止2020年底中央财政对农业机械补贴情况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20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在农机销售总额中的占比情况

2020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在农机销售总额中的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农村农业部

近年来中国农业机械行业主要政策

政策名称 颁布日期 颁布主体 主要内容及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2021年2月 国务院 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
《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指导意见》 2020年3月 农业农村部 针对农机超期服役问题,出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引导各地加快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进度,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 2019年3月 财政部、税务总局 自2019年4月1日期,农机产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或进口货物行为时,税率下调为9%
《国务院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和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2018年12月 国务院 提出到2025年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左右
《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 2018年2月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 重点增加了支持农业结构调整需求和绿色生态导向的品目,剔除了技术已明显落后的部分品目,最终确定补贴范围为15大类42个小类137个品目
《关于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引导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7年9月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民航局 探索建立购置补贴的路径和方式,完善分类分档办法、补贴额测算因素的选取方式与确定标准,创新补贴资金兑付方式,促进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等部门,观研天下整理

       2018年开始,我国在全国16个省份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引导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试点,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机保有量的增长。截至2020年底,我国保有量达2.04亿台。

2018-2020年我国农机保有量

2018-2020年我国农机保有量

数据来源:农村农业部

       2016-2020年我国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增长,2020年农用机械总动力达10.3亿千瓦,较2019年增长0.24%。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速有所放缓。

2016-2020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增速

2016-2020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及增速

数据来源:农村农业部

       2004年中国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随后中国农业机械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十年。由于种地成本高、粮食价格低等原因致使种地利润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低,进而导致购机需求低迷,2017年起中国农机收入出现负增长,2020年农机行业主营收入为2533.39亿元,约为2017年的1/2。

2016-2020年我国农机行业主营业务收入

2016-2020年我国农机行业主营业务收入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协会(TC)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牵头制定电气继电器领域三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中国牵头制定电气继电器领域三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5月7日,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电气继电器领域三项国际标准《电气继电器试验与测试 第6部分:触点电路电阻(或电压降)》(IEC 63522-6)、《电气继电器试验与测试 第35部分:耐清洗剂》(IEC 63522-35)、《电气继电器试验与测试 第36部分:着火危险》(IEC 63522-36)正式发布。这一成果标志着

2025年05月09日
中国抢占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半壁江山 2030年具身智能规模或超2300亿

中国抢占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半壁江山 2030年具身智能规模或超2300亿

4月15日,为期2天的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在北京开幕。会上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2025年04月17日
中国机械工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四年超万亿美元 装备制造迈向高端化

中国机械工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四年超万亿美元 装备制造迈向高端化

3月29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罗俊杰在长沙举行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湖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专场对接活动上透露,“十四五”期间,中国机械工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连续四年突破万亿美元,2024年末达1.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5%,展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2025年04月01日
多领域需求驱动丝杠行业发展 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加速推进

多领域需求驱动丝杠行业发展 国产替代市场空间加速推进

近期,丝杠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工业母机、人形机器人、汽车等多领域需求的推动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025年03月11日
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将达将占世界总量的32.7%

到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将达将占世界总量的32.7%

近日,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又传来新消息,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合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BeamDojo”,应用于宇树科技的G1人形机器人上,可使其轻松完成走平衡木、梅花桩等复杂的任务,无论是在背负重物还是受外力击打等情况下,都能实现准确而轻松的行走。

2025年03月08日
G1机器人供不应求 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应运而生

G1机器人供不应求 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应运而生

在2025年春晚舞台上,宇树科技的16个H1人形机器人闪亮登场,灵活的机械臂挥舞手帕,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目光,精彩表演点燃了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同时,也带火了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当前,商家纷纷提供机器人租赁服务,日租金高达万元,且需要提前至少10天预订。部分商家靠一台机器人租赁今年已收入超20万元。这股热潮也推动了人形机

2025年03月08日
全球第一架吨级氢能混动倾转翼eVTOL在我国试飞成功 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全球第一架吨级氢能混动倾转翼eVTOL在我国试飞成功 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025年1月9日下午,中国首型1吨级别混动倾转翼eVTOL(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搭载液态氢能燃料电池的飞行验证顺利完成,而这是全球第一架吨级氢能混动倾转翼eVTOL试飞,也是大型风冷燃料电池系统在大型飞机上的第一次实证案例,同时还是中国第一架以液态氢气作为能源的大型eVTOL应用,一举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未来中国低空

2025年01月15日
中国已成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2024年前十一月已注册6万家相关企业

中国已成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2024年前十一月已注册6万家相关企业

近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报告称中国机器人应用速度持续加快,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了每一万名员工配有470台机器人,中国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27.6万个,占全球新安装量的51%。

2024年12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