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芯片制造“地基”——12英寸硅片已成电子级硅片市场主流产品 业内国产厂商仍需成长

前言:12英寸硅片是一种半导体硅片。硅片是芯片制造“地基”,是晶圆制造耗用最大的材料。近年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技术的推出,12英寸硅片已成为电子级硅片市场主流产品,且出货面积占比持续增大。目前在全球市场上,日本信越化学、日本SUMCO等因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和具有产能优势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全球市场份额,且已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在技术、价格、产品丰富度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我国大陆企业起步晚、技术积累较少,整体规模偏小,后发劣势短期内无法改变,面临较强的市场竞争。因此在目前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国产供应商仍需成长。

、硅片是芯片制造“地基”,市场占比30%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12英寸硅片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半导体硅片是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是制作芯片的核心材料,贯穿了芯片制作的全过程。可以说,半导体硅片是芯片制造“地基”,其纯净度、表面平整度、清洁度和杂质污染程度不仅影响芯片制造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下游终端领域行业的发展。

半导体硅片是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是制作芯片的核心材料,贯穿了芯片制作的全过程。可以说,半导体硅片是芯片制造“地基”,其纯净度、表面平整度、清洁度和杂质污染程度不仅影响芯片制造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下游终端领域行业的发展。

资料来源:西安奕材招股说明书,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全球95%以上的半导体器件采用硅片作为衬底,占半导体器件80%的集成电路产品中99%以上采用硅片作为衬底。有数据显示,2023年九大类晶圆制造材料市场规模为415亿美元。其中硅片市场规模达到124亿美元,占比30%,是晶圆制造耗用最大的材料。

目前全球95%以上的半导体器件采用硅片作为衬底,占半导体器件80%的集成电路产品中99%以上采用硅片作为衬底。有数据显示,2023年九大类晶圆制造材料市场规模为415亿美元。其中硅片市场规模达到124亿美元,占比30%,是晶圆制造耗用最大的材料。

数据来源:SEMI,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SEMI,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SEMI,观研天下整理

、12英寸硅片已成电子级硅片市场主流产品其中P型硅片占比超90%

12英寸大硅片优势凸显,行业前景非常广阔。电子级硅片按直径大小可分为6英寸及以下、8英寸和12英寸三类规格。一般来讲,硅片面积越大,生产的芯片数量越多,硅片边缘浪费面积越小,单位芯片的成本越低。虽然对比8英寸来说,12英寸硅片的理论面积是8英寸的2.25倍,相同工艺条件下的可使用率(单位硅片可生产的芯片数量)约为8英寸硅片的2.5倍。这意味着在相同的面积下,12英寸大硅片可以制造更多的芯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12英寸的每片单价远高于8英寸硅片单价的2.25倍,在相同的价格下,12英寸大硅片可以提供更高的性能。因此可见,目前12英寸大硅片优势凸显。预计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芯片的需求不断增加,12英寸大硅片行业的前景非常广阔。

近年来12英寸硅片行业不断发展,到目前已成为全球电子级硅片市场上主流产品,且出货面积占比持续增大。数据显示,2017-2023年全球12英寸硅片的出货面积占比从63.83%增长至73.02%,已成为市场绝对主流。

近年来12英寸硅片行业不断发展,到目前已成为全球电子级硅片市场上主流产品,且出货面积占比持续增大。数据显示,2017-2023年全球12英寸硅片的出货面积占比从63.83%增长至73.02%,已成为市场绝对主流。

数据来源:SEMI,观研天下整理

P型硅片是主要产品,占比超过90%。根据掺杂剂种类的不同,12英寸硅片进一步细分为P型和N型;根据掺杂浓度的不同,不同类别又可进一步分为轻掺和重掺。鉴于逻辑和存储芯片主要采用12英寸晶圆产能制造,参考上表产品应用场景,P型硅片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占比超过90%。

不同类型硅片对应的具体应用场景如下

硅片类型

主要应用场景

P

抛光片

轻掺

存储芯片(DRAMNANDFlash、部分制程NorFlash)、CIS芯片中逻辑晶圆、模拟芯片(部分制程显示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

外延片

轻掺

逻辑芯片、存储芯片(部分制程NorFlash)、模拟芯片(部分制程显示驱动芯片等)

重掺

CIS芯片中像素传感器晶圆等

N

抛光片

轻掺

功率器件(IGBT

轻掺

功率器件(MOSFET

外延片

重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预计未来全球12英寸硅片出货面积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规模不断增长,主要基于以下两大原因:

一方面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芯片具有更强的算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大的数据存储能力,从而带动12英寸硅片市场需求。目前技术迭代最快、制程最先进的逻辑和存储芯片均采用12寸晶圆制造工艺。同时,基于成本考虑,部分功率器件、模拟芯片和CIS芯片也不断转向12英寸晶圆制造工艺。12英寸产能是全球晶圆厂扩产的主力方向。根据相关数据,2025—2027年,全球12英寸晶圆厂设备支出预计将达到创纪录的4,000亿美元。其中2025年将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232亿美元。

另一方面新产品新技术催生12英寸硅片更多消耗。以人工智能催生下目前供不应求的高带宽内存(HBM)产品为例,由于生产良率、堆叠工艺复杂度以及更大的芯片尺寸,同等存储容量的HBM对12英寸硅片的需求量是目前主流DRAM产品的3倍。此外,随着NANDFlash堆叠层数提升至200层、300层,甚至400层,按目前业内技术路线共识,所有厂商均会切换至通过2片晶圆键合制作1个NANDFlash完整晶圆的工艺,相当于12英寸硅片需求翻倍。

三、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呈现前五大厂商寡头垄断格局,国产供应商短期仍需成长

由于12英寸硅片行业具有技术难度高、客户认证周期长等特点,目前在全球市场上,日本信越化学、日本SUMCO等因率先掌握先进技术和具有产能优势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全球市场份额,且已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在技术、价格、产品丰富度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我国大陆企业起步晚、技术积累较少,整体规模偏小,后发劣势短期内无法改变,面临较强的市场竞争。

12英寸硅片行业壁垒

行业壁垒 相关情况
技术壁垒 电子级硅片对于原子排列缺陷、几何形貌、电阻率、表面洁净度等核心指标有着苛刻要求。芯片制造工艺对硅片缺陷尺寸与缺陷密度容忍度极低,技术节点越先进,特征尺寸越小,对上述指标的控制越严格,技术壁垒越高。同时,全球前五大厂商已提前布局硅片制造领域的专利,形成较强的专利壁垒,对后续进入者带来一定的挑战。
设备壁垒 12英寸硅片的核心设备是拉晶设备。目前国际主流厂商或自主研发制造,或者购买第三方的拉晶设备供应商产品,并对与设备商联合研发的IP和Know-How签有严格的技术保密协议,其他厂商无法直接购买具有国际友商知识产权的设备。即使采购第三方拉晶设备,也需硅片厂商自主设计所匹配的热场、石英坩埚和磁场等核心部件,形成自身的IP和KnowHow,方能保证晶体品质。
认证壁垒 根据行业惯例,晶圆厂在引入新供应商时,会在审查通过供应商的生产资质、技术实力、生产能力等条件后,要求半导体硅片供应商先行提供测试片进行试生产认证(周期为3-6个月),待测试片认证通过后,然后进一步开展正片验证(周期为9个月-1年),期间至少需要1-2年周期(价格更高的高端正片的认证周期更长)。再考虑前期工厂建设、设备交付和调试以及工艺研发所耗周期,时间成本惊人。
资金和产能壁垒 12英寸硅片制造业务在半导体产业链中单位产能投资强度仅次于逻辑及存储晶圆厂。例如西安奕材第一工厂(50万片/月产能)总投资额高达110亿元,80%为设备支出,每10万片/月产能投入约需20亿元。
人才壁垒 12英寸硅片的研发和生产过程复杂,涉及机械、化学、材料等多学科领域交叉,故需要具备综合专业知识和丰富生产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国内缺乏具有产业经验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对后续进入者形成了较大的阻碍。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1、全球市场:形成全球前五大厂商寡头竞争供给格局

当下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已形成全球前五大厂商寡头竞争的供给格局。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考虑目前国内外12英寸硅片厂商达产产能规模,全球前五大半导体硅片厂商12英寸硅片产能占比仍高达80%,出货量占比预计高达85%,尤其是前两大日本厂商,约占据全球12英寸硅片产能和出货量的50%。

假设全球前五大厂商12英寸硅片产能与2023年末一致。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球12英寸硅片产能估计为950万片/月,约80%被日本信越化学、日本SUMCO等全球前五大厂商占据。

全球主要厂商12英寸硅片产能及其占比情况

公司

国家或地区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投产产能(万片/月)

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球产能占比

信越化学

日本

230

24.21%

SUMCO

日本

210

22.11%

环球晶圆

中国台湾

三家合计约300

三家合计约32%

德国世创

德国

SKSiltron

韩国

上海新昇

中国大陆

65

6.84%

中环领先

中国大陆

50

5.26%

立昂微

中国大陆

35

3.68%

中欣晶圆

中国大陆

30

3.16%

山东有研艾斯

中国大陆

20

2.11%

上海超硅

中国大陆

10

1.05%

合计

950

100.0%

资料来源:西安奕材招股说明书,观研天下整理

2、国内市场:国产化率低,短期仍需成长

由于本土厂商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起步较晚,我国12英寸硅片制造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仍依赖进口,例如制造所需的设备、材料和耗材主要向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国产化率极低。在目前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国产供应商短期仍需成长,从而对国内12英寸硅片厂商的供应链安全产生制约。目前成规模国内厂商有上海新昇、中环领先、立昂微、中欣晶圆、山东有研艾斯、西安奕材7家,各自12英寸硅片产能现状如下:

目前国内12英寸硅片主要厂商产能情况

公司名称 现有产能(万片/月) 国内产能占比
上海新昇 50 23.81%
中环领先 35 16.67%
立昂微 30 14.29%
中欣晶圆 20 9.52%
上海超硅 未披露 未披露
山东有研艾斯 10 4.76%
西安奕材 65 30.95%
合计 210 100.00%

资料来源:西安奕材招股说明书,观研天下整理

当前我国12英寸硅片供需结构矛盾严重影响着我国半导体产业链的供应链安全。预计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内尤其是内资晶圆厂客户对国产12英寸硅片厂商合作态度日益开放,甚至是必选项,12英寸硅片国产化率提升将成为长期趋势。(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复杂应用促品类细分化 全球电源管理芯片行业扩容 中国厂商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复杂应用促品类细分化 全球电源管理芯片行业扩容 中国厂商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随着5G通信、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电子设备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对电源管理芯片的需求也日益旺盛。2023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达447亿美元,同比增长9.6%;2024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达486亿美元,同比增长8.7%;预计2025年全球电源管理芯片市场规模达526亿美元,同比增长8.2%

2025年08月19日
我国2D工业相机市场增速逐渐放缓 国产化率已突破80% “一超一强”格局显现

我国2D工业相机市场增速逐渐放缓 国产化率已突破80% “一超一强”格局显现

近年来,我国2D工业相机行业保持稳健发展态势,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12.1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0.1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56%。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起,我国2D工业相机市场规模增长步伐逐渐放缓:2022年同比增速降至10.99%,较2021年的47.43%大幅回落36.44个百分点;2024年增

2025年08月19日
苹果引领全球AMOLED行业智能手机应用 中尺寸产品迎AI显示增长拐点 中国向技术创新转型

苹果引领全球AMOLED行业智能手机应用 中尺寸产品迎AI显示增长拐点 中国向技术创新转型

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蓬勃发展以及终端厂商对OLED显示面板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全球AMOLED行业正处于高速扩张黄金期,市场渗透率不断刷新纪录。根据数据,2017-2024年全球AMOLED市场渗透率由18%提升至41%。

2025年08月18日
我国硫化锌行业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 产需规模稳步增长

我国硫化锌行业呈现出积极发展态势 产需规模稳步增长

硫化锌(ZnS)是一种重要的II-VI族半导体材料,由于其纳米尺度下丰富的形貌、优异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目前已被广泛地研究。近年来得益于技术进步、应用领域拓展及政策支持等,我国硫化锌行业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据统计,2024年我国硫化锌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11.39亿元。

2025年08月16日
三星、LGD等日韩两国企业相继退场 我国液晶面板行业主导产业链优势显著

三星、LGD等日韩两国企业相继退场 我国液晶面板行业主导产业链优势显著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地区企业在液晶面板领域的不断投入,以及日韩厂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陆续退出,中国大陆地区在2017年首次成为全球高世代产能最大地区,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根据预测,2024年中国大陆厂商在全球G5及以上LCD产能面积(以下简称“全球LCD产能”)中预计占比达到65.2%;预计2025年整体中国大陆厂商在

2025年08月16日
拿下全球七成份额 我国面板行业产能狂飙 车载、电竞屏、专显打开成长天花板

拿下全球七成份额 我国面板行业产能狂飙 车载、电竞屏、专显打开成长天花板

随着中国大陆高世代线产能持续释放以及韩国龙头厂商三星、LG陆续关停LCD产线,全球LCD产能快速向中国大陆集中,目前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全球LCD产业的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显示面板产业市场规模达1.3万亿元,已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两大主流显示技术:液晶显示器市场占比56.25%,有机发光二极管市场占比14.51%。

2025年08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