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血糖仪行业现状分析:CGM市场陷入价格战 无创或成未来发展趋势

前言:我国是糖尿病大国,2021年患病人数超过1亿人,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血糖仪作为最有效的监测方法之一,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消费单品,其中连续血糖监测(CGM)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也陷入价格战。各大血糖仪厂商开始研发无创血糖监测仪,未来有望成为血糖仪行业发展趋势。

1、糖尿病逐渐呈年轻化趋势,血糖监测是有效方法之一

我国一直是糖尿病大国。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有5.37亿(20-79岁),2030年预计增长至6.43亿,患者人数预计持续增多;2021年中国糖尿病人数达到1.41亿人,占全球患病人数的26.26%,居世界前列。

我国一直是糖尿病大国。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有5.37亿(20-79岁),2030年预计增长至6.43亿,患者人数预计持续增多;2021年中国糖尿病人数达到1.41亿人,占全球患病人数的26.26%,居世界前列。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同时,我国糖尿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持续提高。在糖尿病患者的分型中,1型致病原因以遗传为主,而2型糖尿病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糖尿病主要类型及临床症状

类型

发病机制

发病年龄

占糖尿病患者比重

I

自身免疫性疾病,以t细胞介导的胰腺β细胞破坏为特征,导致胰岛素缺乏并最终导致高血糖。

突然发病,大多是在儿童或青少年

~10%

II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触发β细胞功能亢进,以实现胰岛素分泌的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正常血糖。然而,逐渐增加的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能充分补偿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此外,β细胞功能开始下降,最终导致胰岛素缺乏。

渐进式,大多数在成人时期

~90%

妊娠

在怀孕早期,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通常都低于正常水平,但在怀孕的第三个月,血糖水平会升高,如果血糖水平达到糖尿病水平,通常在分娩或终止妊娠后不久就会消退

孕中期或晚期,受感染的孕妇孩子长大有风险患有II

孕妇中占比1-14%

其他

由β细胞功能的单基因缺陷引起的糖尿病,以及由于胰岛素作用的遗传异常、内分泌病变、外分泌胰腺病变和其他一些特殊情况引起的糖尿病

/

占比较小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一旦患上糖尿病可能伴随一生,这种恐惧也使得很多人想弄清楚自己血糖值,所以导致很多人去医院做检查,但也有一部分人通过血糖仪来进行监测。目前,我国临床常见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CGM)等,其中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SMBG)及在医院内进行的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是反映既往2~3个月血糖水平的公认指标。CGM可提供连续、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临床价值愈发凸显。

血糖监测方式对比

血糖监测方式

优势

劣势

SMBG(毛细血)

1.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2.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3.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针刺采血可能引起患者不适感;2.操作不规范可能影响血糖测定结果的准确性;3.监测频率不足时,对平均血糖、血糖波动或低血糖发生率的判断应谨慎;4.过于频繁的监测可能导致一些患者的焦虑情绪。

HbA1c(糖化血红蛋白)

1.反映既往23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2.不受短期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3.留取样本亦更为方便,无需患者空腹,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受进餐影响;4.在临床上已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

检测结果对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不能精确反映患者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

GA(糖化血清白蛋白)

1.反映既往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2.血清白蛋白的葡萄糖结合位点多,GA形成速度更快,效率更高;3.同时,血清白蛋白更新速度快(半衰期短),是较HbA1c更灵敏的血糖控制指标;4.在某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终末期肾脏病透析患者),特别是对于进行血液透析等影响到红细胞寿命的糖尿病患者HbA1c检测值会低估患者的实际血糖水平,而此时GA测定不受影响,提示在这部分患者中,GAHbA1c更能反映血糖控制的情况。

1.尽管GA是评价患者短期血糖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但合并某些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影响白蛋白更新速度时,GA的检测结果并不可靠。2.GA不能精确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

CGM(连续血糖监测)

能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的无症状性低血糖。例如:(1)可以发现与下列因素有关的血糖变化,如食物种类、运动类型、药物品种、精神因素、生活方式等;(2)了解传统血糖监测方法难以发现的餐后高血糖、夜间低血糖、黎明现象、Somogyi现象等;(3)帮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4)提高治疗依从性;(5)提供一种用于糖尿病教育的可视化手段。而在评估血糖波动及发现低血糖方面CGM具有独特的优势。

费用较为昂贵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血糖仪长成消费大单品,连续血糖监测(CGM)仪陷入价格战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血糖仪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相较于传统的指血检测,连续血糖监测(CGM)的硬件部分由传感器、发射器和接收器3部分组成,主要通过埋植于皮下的传感器实时监测人体内的葡萄糖浓度,并将其转变为电信号传输至配套的接收器或APP内,拥有24小时动态监测、具备存储功能、低感染风险、无感佩戴等优势。

BGMCGM对比情况

类别

BGM

CGM

测量方法

用采血笔刺破手指采血,测量血液中葡萄糖水平

将传感器植入皮下,监测皮下组织液葡萄糖水平

检测频率

红蛋白分析仪,以及院内手持式检测仪器。

连续24h持续动态监测

月均花费

177-360

318-3325

感应器

一次性试纸

植入型皮下传感器

测量指标

毛细血管中的血糖浓度

皮下组织间液中的血糖浓度

输出结果

血糖数据

连续血糖数据反映血糖变化趋势

采集部位

主要为指尖血

通过埋植,采集腹部皮下、手臂或腿部数据

优点

检测准确、价格较低

避免频繁采血带来的疼痛感和感染风险;24h持续动态监测,覆盖监测盲区;与胰岛素泵联合使用形成人工胰腺;可发送实时血糖警报。缺点需随身携带监测血糖所需的血糖仪、采血针和试纸;频繁多次采血有感染的风险;存在监测盲区,夜间无法监测CGM目前费用较高;间接测量,监测结果准确度有待提高。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多家企业公布血糖仪销售情况来看,连续血糖监测(CGM)深受消费者青睐,如头部国产厂商三诺生物就发布“战报”称,今年“双11”期间,动态血糖仪全网销售超过40万盒,增速达到400%;硅基仿生则表示,自家动态血糖仪销售额突破亿级,自营电商渠道的成交量实现176%的增长。

近几年来,我国连续血糖监测(CGM)市场规模高速增长,有望成为血糖仪市场主流产品。根据数据显示。2015-2023年我国连续血糖监测(CGM)市场规模由31百万美元增长至430百万美元,预计2024年我国连续血糖监测(CGM)市场规模达505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市场快速增长的背后,主要得益于多款国产连续血糖监测(CGM)仪获批,并且引发了“价格战”,部分产品价格降幅抬到了50%以上。在2023年的“双11”后,单个传感器价格被拉低至100-200元的区间内。国产品牌渗透率也随之提高,市场占比已达20%左右。那么,当卷完价格后,连续血糖监测(CGM)仪的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可能进行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

3、无创,或将成为血糖仪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迭代是每个血糖仪厂商站稳市场脚跟的关键,而如何让监测面创伤面积更小是其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024年10月底,国家药监局批准乐普医疗旗下的一款无创血糖仪。从原理上讲,这类产品一般以光为载体,通过提取人体上与血糖浓度相关的信息变化,间接计算血糖浓度;或通过热学的方法,测量人体内的热量、葡萄糖相位等信息,进而推导出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得益于测量便捷、蕴含信息丰富,而且能够实现真正无创等特点。

博邦芳舟、精策医疗等企业的无创血糖仪获批。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精策医疗曾经披露过自家无创血糖仪的临床数据,MARD值达到10.69%;乐普医疗表示,使用前需要先完成指尖采血校准,校准时间间隔不能超过30天,且仅作为“现有指尖血糖的一种补充,不能替代其他血糖监测方式”。

由此可见,无创血糖仪仍存在监测不准确、时效性等问题。但研究热点已出,相信在不久将来这类难题在国产厂商技术突破下被解决。(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在国内,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血液透析治疗的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得更多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国内医疗资源的不断投入和优化,血液透析中心的数量逐渐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市场的扩容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2025年H1我国血液透析中心数量由6377家增长至8928家。

2025年10月31日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骨传导耳机早期聚焦于医疗领域的听力辅助,为传导性耳聋、单侧耳聋患者提供非侵入式听力重建方案。京东数据显示,2023年面向听力障碍人群的医疗级骨传导耳机产品需求增速高达50%。随着骨传导耳机行业在核心技术(如振子技术、漏音控制技术、噪声消除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骨传导耳机在音质、漏音控制及佩戴舒适性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

2025年10月30日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侵入性检查、介入治疗和手术、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的风险正在快速增加,尤其是病毒合并曲霉的感染以及由酵母及酵母样真菌造成的真菌性脓毒症。根据数据,全球每年约 3 亿人罹患严重的真菌感染,其中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逐年提升,侵袭性真菌病平均致死率可达 27.6%。侵

2025年10月23日
免疫治疗将开启新纪元 我国胃癌围术期药物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免疫治疗将开启新纪元 我国胃癌围术期药物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中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根据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数据,中国与美国胃癌新发患者人数预计将在2026年分别达到34.6万人、2.9万人。

2025年10月17日
惠及约20万存量患者 我国重症肌无力药物行业景气度较高 精准靶向成趋势

惠及约20万存量患者 我国重症肌无力药物行业景气度较高 精准靶向成趋势

重症肌无力(MG)作为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波动性肌无力为特征,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其致病机制明确,约85%的患者与抗AChR抗体介导的补体通路激活密切相关。中国作为MG患者大国,拥有约20万存量患者,其中约15%-20%可能进展为死亡率极高的肌无力危象,临床需求远未满足。长期以

2025年10月17日
国产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 我国宠物驱虫药行业迎来更多增长机会

国产获取差异化竞争优势 我国宠物驱虫药行业迎来更多增长机会

随着科学养宠的观念深入人心和人们对宠物的情感投入增加,宠物驱虫药市场迎来更多增长机会。按照宠物犬、猫平均一次驱虫价格62.51元/只、90.02元/只,平均一年驱虫3.47次、3.45次计算,2024年我国宠物犬、猫驱虫药市场规模分别达114.10亿元、221.99亿元,我国宠物驱虫药总市场规模达336.09亿元。

2025年10月14日
千亿赛道上的“精准制导”革命 我国抗体药物行业内外资企业竞合

千亿赛道上的“精准制导”革命 我国抗体药物行业内外资企业竞合

抗体药物以其“高特异性、高有效性”的特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医药的核心支柱。中国抗体市场正以远超全球的增速(35.4% CAGR)狂奔,规模从2019年迅猛增长至2024年的1312亿元。在巨大临床需求、审评审批改革与医保放量的多重驱动下,市场格局呈现“内外资竞合,创新驱动分化”的复杂态势,本土创新力量正强势崛起

2025年10月06日
政策与资本驱动 我国临床前CRO行业迎风而起 “一超多强”竞争格局形成

政策与资本驱动 我国临床前CRO行业迎风而起 “一超多强”竞争格局形成

临床前CRO作为药物研发的“加速器”与“卖水人”,在医药创新产业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在政策、资本与产业升级的多重驱动下,中国临床前CRO市场正以超越全球的增速迅猛扩张,2023年市场规模已超400亿元,预计至2030年将逼近900亿大关。同时,高壁垒铸就了特定的市场格局。中国临床前CRO市场在经验、人才和设

2025年10月0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