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紧固件行业:新能源汽车带来新增长空间 市场竞争呈多维化

汽车工业为紧固件最大下游市场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紧固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4-2031年)》显示,紧固件,是作紧固连接用且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类机械零件。紧固件,使用行业广泛,包括能源、电子、电器、机械、化工、冶金、模具、液压等等行业,在各种机械、设备、车辆、船舶、铁路、桥梁、建筑、结构、工具、仪器、化工、仪表和用品等上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紧固件,是应用最广泛的机械基础件。

汽车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领域之一,紧固件需求量占比最大,2023年超过 65%,包括螺栓、螺母、螺钉、弹簧线圈等,主要用在发动机、车轮悬挂系统、底盘系统、安全气囊、自动防抱死刹车系统等。

汽车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领域之一,紧固件需求量占比最大,2023年超过 65%,包括螺栓、螺母、螺钉、弹簧线圈等,主要用在发动机、车轮悬挂系统、底盘系统、安全气囊、自动防抱死刹车系统等。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汽车紧固件分类及用途

类别 用途 示例
螺栓和螺母 连接重要部件 引擎螺栓、螺栓螺母
螺丝和螺钉 固定轻负荷部件 车门螺丝、内饰螺钉
螺柱 连接带有空心孔的零件 刹车螺柱、悬挂螺柱
螺栓和螺母组 提供额外的保护和安全 涡轮螺栓、轮毂螺栓和螺母组
螺母锁定件 防止松动和振动 螺母锁紧垫圈、螺母锁定剂
螺钉和螺母组 用于塑料和轻型材料的连接 车身板螺钉和螺母组、内饰螺钉组
弹簧垫圈 分散载荷和提供弹性支持 螺母弹簧垫圈、螺栓弹簧垫圈
弯曲销和销钉 防止紧固件自行松动 刹车盘销、发动机盖销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新能源车为紧固件带来新增长空间

纵观紧固件整体行业发展,2020-2024年市场规模整体起伏较大,2020年受疫情影响整体制造业遭受严重打击,我国紧固件市场收缩明显。但基于我国汽车工业和自动化行业的迅速腾飞,我国紧固件市场修复韧性较强。

纵观紧固件整体行业发展,2020-2024年市场规模整体起伏较大,2020年受疫情影响整体制造业遭受严重打击,我国紧固件市场收缩明显。但基于我国汽车工业和自动化行业的迅速腾飞,我国紧固件市场修复韧性较强。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受益于“碳达峰、碳中和”政策+需求双轮驱动,新能源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销售量超过900万辆,继续保持高增态势。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也逐年提升,2024年7月已经达到51.1%。面向高增量的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化新能源车型适配紧固件成为汽车紧固件厂商的重点关注方向,对于新能源紧固件研发生产投入逐渐提升,新能源车紧固件及通用紧固件在总体销售中的占比也逐年提高,为紧固件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受益于“碳达峰、碳中和”政策+需求双轮驱动,新能源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销售量超过900万辆,继续保持高增态势。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也逐年提升,2024年7月已经达到51.1%。面向高增量的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化新能源车型适配紧固件成为汽车紧固件厂商的重点关注方向,对于新能源紧固件研发生产投入逐渐提升,新能源车紧固件及通用紧固件在总体销售中的占比也逐年提高,为紧固件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img src=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紧固件行业整体呈现多维化竞争态势

由于紧固件细分工艺较多,涉及领域较广,行业整体呈现多维化的竞争态势。伴随着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高新产业市场规模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端紧固件需求也持续高涨,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占紧固件总体市场规模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但我国高端紧固件制造端供给不足,高端紧固件市场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大量高端紧固件长期依赖进口来补足供需缺口。

由于紧固件细分工艺较多,涉及领域较广,行业整体呈现多维化的竞争态势。伴随着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高新产业市场规模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端紧固件需求也持续高涨,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占紧固件总体市场规模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但我国高端紧固件制造端供给不足,高端紧固件市场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大量高端紧固件长期依赖进口来补足供需缺口。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中低端市场技术门槛不高,呈现出多而散的竞争态势,产品同质化严重,中低端紧固件市场需求难以匹配过多的产能。在此背景下,企业扬帆启航,积极“出海”,乘着东南亚制造业蓬勃发展的东风,国内紧固件企业有望在东南亚市场布局抢占市场份额,赋能当地基础工业体系。

中低端市场技术门槛不高,呈现出多而散的竞争态势,产品同质化严重,中低端紧固件市场需求难以匹配过多的产能。在此背景下,企业扬帆启航,积极“出海”,乘着东南亚制造业蓬勃发展的东风,国内紧固件企业有望在东南亚市场布局抢占市场份额,赋能当地基础工业体系。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l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三驾马车并驱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增长新潜能被激发 市场迎来新增长周期

三驾马车并驱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增长新潜能被激发 市场迎来新增长周期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消费市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典型的周期波动中不断进化。当前,在“双碳”目标与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引下,行业正经历着由国内投资驱动向“政策、技术、出口”三轮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与巨大的升级潜力。

2025年11月03日
全球泳池机器人行业分析:百亿美元赛道迎智能化浪潮 无缆化或将引领未来

全球泳池机器人行业分析:百亿美元赛道迎智能化浪潮 无缆化或将引领未来

近年来,全球泳池机器人市场渗透率受多重驱动力而快速上升。尤其是,北美与欧洲作为全球私家泳池存量最大的地区,其设备更新需求构成了行业稳定的基本盘,越来越多消费者倾向于以智能、高效的新型机器人替代老旧的手动设备或初代产品。与此同时,伴随“懒人经济”与消费升级趋势的全球化渗透,尤其是新兴市场中产阶级的壮大,人们为提升生活品质

2025年11月03日
我国平面磨床国产化程度高与高端缺口并存 出口“量额齐升”

我国平面磨床国产化程度高与高端缺口并存 出口“量额齐升”

平面磨床作为磨床市场第二大品类,2025年一季度市场份额约15%,其发展深度受益于汽车、光伏、模具等多领域下游需求的协同拉动。行业整体国产化程度较高,头部国产企业占据主导,但高端供给仍需进口。不过贸易格局正持续优化,2025年1-9月逆差额大幅收窄,出口端更实现“量额齐升”。在技术持续进步与市场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行

2025年11月03日
新能源浪潮下我国汽车冲压模具行业迎发展新机遇 本土企业破局高端市场在望

新能源浪潮下我国汽车冲压模具行业迎发展新机遇 本土企业破局高端市场在望

汽车冲压模具,作为连接汽车“设计”与“实物”最关键的桥梁,其开发周期约占整车开发的三分之二,是决定汽车更新换代速度的核心制约因素。一款普通轿车需上千套冲压模具,其复杂性决定了它在汽车工业中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

2025年10月28日
开启终极能源之门 全球托卡马克行业商业化进程加速 中国超亿招标市场开启

开启终极能源之门 全球托卡马克行业商业化进程加速 中国超亿招标市场开启

托卡马克,作为占据全球核聚变装置47% 份额的绝对主流技术,正从实验室加速迈向能源工程的商业前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旗舰项目稳步推进,中美欧等主要国家竞相布局,标志着全球研发进入多主体协同、工程化验证的新阶段。

2025年10月28日
中国压力容器各细分市场需求现状分析——大直径压力容器需求呈现显著上升

中国压力容器各细分市场需求现状分析——大直径压力容器需求呈现显著上升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压力容器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混业经营到专业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了多种体制、类型的生产企业并存的格局。国内压力容器企业早期主要从事低端产品制造,近年来随着行业迅速发展,在产品层次、产业分工、经营规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压力容器行业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

2025年10月28日
超声波焊接设备行业开启外资与本土企业分庭抗礼时代 新能源汽车引领市场发展

超声波焊接设备行业开启外资与本土企业分庭抗礼时代 新能源汽车引领市场发展

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精密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超声波焊接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封装、消费电子精密组件连接及医疗耗材无菌焊接的核心工艺。2024年全球超声波焊接设备市场规模达8.56亿美元,预计2031年全球超声波焊接设备市场规模将增至11.62亿美元,2025-2031年CAGR为4.6%。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电子水泵行业: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强劲 头部企业优势或将强化

我国电子水泵行业: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强劲 头部企业优势或将强化

电子水泵凭借能耗低、寿命长等优势,成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主流选择,2024年其车用销量超2700万只。同时,受益于技术进步与液冷兴起,其应用正向储能、数据中心等领域延伸,这些新场景进一步打开电子水泵行业增长空间。目前行业集中度较高,未来或将呈“头部集中、优势强化”格局。

2025年10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