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多因素制约新增产能投放 我国光伏玻璃行业供需格局有望趋于平衡

1、光伏玻璃概述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光伏玻璃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光伏玻璃亦称“光电玻璃”,利用太阳辐射发电,并具有相关电流引出装置以及电缆的特种玻璃。产业链方面,光伏玻璃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及设备,主要原材料为纯碱、石英砂,主要燃料为重油、天然气、电力等,主要设备为窑炉和压延机;中游光伏玻璃可分为晶体硅光伏玻璃和薄膜光伏玻璃两大类;下游应用于光伏组件,并最终应用于光伏发电等领域。

光伏玻璃产业链图解

<strong>光伏玻璃产业链图解</strong>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光伏玻璃供给市场分析:多因素制约行业新增产能投放

光伏玻璃在太阳能光伏产业制造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涉及高温熔融、精细加工等环节,导致行业能耗成本直居高不下,占据总生产成本的38%。在全国范围内能耗指标管控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对能耗指标的分配和控制都非常严格,这导致每年能够用于支撑光伏玻璃新增产能的能耗指标非常有限,行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光伏玻璃在太阳能光伏产业制造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涉及高温熔融、精细加工等环节,导致行业能耗成本直居高不下,占据总生产成本的38%。在全国范围内能耗指标管控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对能耗指标的分配和控制都非常严格,这导致每年能够用于支撑光伏玻璃新增产能的能耗指标非常有限,行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除了投资成本高外,光伏玻璃产能建设周期也较长。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建设一座1200吨/天的窑炉需要9.5-15.6亿元投资成本,建设周期需1.5年-2年以上。这使得光伏玻璃行业在投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企业需要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才能应对各种风险。

光伏玻璃项目投资成本及建设周期情况

公司

公告日期

项目

单位投资成本(亿元/)

建设周期

福莱特

2023/11/14

2座日熔化量1600吨光伏组件盖板玻璃项目

10.44

18个月

福莱特

2022/4/1

4座日熔化量1200吨光伏组件玻璃项目

9.5

/

福莱特

2022/3/3

6座日熔化量1200吨光伏组件玻璃项目

10.44

分二期建设,一期项目的预计点火时间为2023年,二期项目的预计点火时间为2024

旗滨集团

2022/4/8

41200td光伏玻璃生产线项目

12.95

项目建设周期预计3年,分期建设

旗滨集团

2022/3/17

21200t/d光伏玻璃生产线

15.6

预计16个月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整体来看,我国光伏玻璃行业有效产能增长缓慢。根据数据显示,2019-2022年我国光伏玻璃有效产能由6.63亿万平方米增长至8.18亿万平方米,预计2024年有效产能将达9.05亿万平方米。

整体来看,我国光伏玻璃行业有效产能增长缓慢。根据数据显示,2019-2022年我国光伏玻璃有效产能由6.63亿万平方米增长至8.18亿万平方米,预计2024年有效产能将达9.05亿万平方米。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光伏玻璃需求市场分析:政策调控下,光伏装机量持续高增

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做出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提出后,各相关部委、行业协会、地区相继出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相关工作快速推进,而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光伏则成为主要目标之一。

同时,2018年10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印发《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到2020年,确保全国平均风电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力争达到95%左右),弃风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力争控制在5%左右);光伏发电利用率高于95%,弃光率低于5%。根据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2024年1月全国风电利用率为98.3%,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8.0%;其中,河北、蒙西、青海和西藏均出现了风电或光伏利用率低于95%的情况。

由此可见,新能源利用率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松动,消纳红线有望放开,我国光伏装机量持续高增。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216.88GW,同比增长148%,几乎是近四年光伏新增装机量之和。

由此可见,新能源利用率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松动,消纳红线有望放开,我国光伏装机量持续高增。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增光伏装机216.88GW,同比增长148%,几乎是近四年光伏新增装机量之和。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综上所述,在政策调控下,我国光伏发电弃光率缓解、消纳红线或将放开,装机规模不断增加,光伏玻璃行业需求持续上升。而在产能方面,由于光伏玻璃项目能耗高、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其产能或将受到制约,行业供需格局有望趋于平衡。(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再生有色金属:破局资源环境困局 政策与协同驱动下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分析

再生有色金属:破局资源环境困局 政策与协同驱动下的市场机遇与挑战分析

得益于政策利好以及市场需求,我国再生有色金属行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量规模持续扩张。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从1450万吨增至1915万吨,年均增速达7.2%。其中到2024年,再生稀土、锂、铟产量分别占全球市场 90%、75%和70%以上,钨、锡、锗再生产量也超全球总产量一半,且从废旧汽车、

2025年11月13日
政策促高端转型 中国锡行业迎再生革命与机遇 新兴势力以差异化优势崛起

政策促高端转型 中国锡行业迎再生革命与机遇 新兴势力以差异化优势崛起

全球锡资源分布集中,我国储量及产量均居首位。从储量看,2024年全球锡矿储量约420吨左右,其中中国储量100万吨,占比达23.3%;缅甸储量70万吨,占比16.3%;澳大利亚储量62万吨,占比14.4%,三个国家合计占据全球54%的锡储量。

2025年11月12日
产品结构重塑:建筑铝型材承压 工业铝型材崛起主导我国铝型材市场

产品结构重塑:建筑铝型材承压 工业铝型材崛起主导我国铝型材市场

按应用领域划分,铝型材主要分为建筑铝型材与工业铝型材两类。受房地产低迷拖累,建筑铝型材需求疲软、产量下滑;而受益于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及光伏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工业铝型材产量实现快速增长。同时,工业铝型材产量在铝型材市场中的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成功超越建筑铝型材,成为市场第一大品种。当前,行业呈现“高产出、低集中度

2025年11月12日
从“资源依赖”到“产业链竞合” 全球铝土矿行业产能集中 市场价格或将下行

从“资源依赖”到“产业链竞合” 全球铝土矿行业产能集中 市场价格或将下行

作为铝产业链的源头,铝土矿的供需状况直接决定了氧化铝与原铝的成本与供应安全,是影响整个行业发展的基石。当前,全球铝土矿市场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一方面,资源分布与产出高度集中,几内亚凭借其资源禀赋稳居全球供应核心,其政策动向对市场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尽管从数据上看,全球铝土矿增量足以覆盖需求,但结构性矛盾(如矿石品类与

2025年11月08日
我国金属注射成形(MIM)行业分析:产业链结构清晰 市场有望形成百亿赛道

我国金属注射成形(MIM)行业分析:产业链结构清晰 市场有望形成百亿赛道

金属注射成形(MIM)作为一种集成了塑料注射成型灵活性与粉末冶金高性能的“近净成形”工艺,正凭借其在大批量、复杂小型金属零件制造中的显著优势,迅速成长为高端制造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

2025年11月07日
我国有色金属检验检测行业呈现“小、散、弱”特征 政策将促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国有色金属检验检测行业呈现“小、散、弱”特征 政策将促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制造业、建筑业、航空航天业等对有色金属及制品的需求增加,直接带动了原材料检测、成分分析等检测服务需求。以采矿、冶金检验检测营业收入为例;2016-2020年我国采矿、冶金检验检测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30%,到2021年,其营业收入首次出现下滑,市场规模约为31.48亿元;2022年则开始回升,市场规模约为3

2025年11月04日
下游需求升级驱动我国铝板带箔高附加值化、低碳化转型 行业存在较高进入壁垒

下游需求升级驱动我国铝板带箔高附加值化、低碳化转型 行业存在较高进入壁垒

虽然我国铝土矿储量虽位列全球第七,但资源品质较低,开采成本较高。2024年我国铝土矿矿石储量73582.3万吨,同比增长4%;产量约为‌9300万吨‌,为铝板带箔行业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原材料。

2025年10月31日
我国玻璃纤维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出口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巨石领衔

我国玻璃纤维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出口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巨石领衔

我国为玻纤生产第一大国,2023年国内玻纤总产量占全球比重超70%。近两年来,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阶段,我国玻璃纤维行业内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竞争后,正逐步摆脱“内卷式”不良竞争的困境。骨干企业积极主动应对行业从高速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开展产能调控和产品结构优化。2023年以来,巨石集团、泰山玻

2025年10月2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