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老龄化加剧推动助听器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OTC助听器市场潜力较大

1、助听器概述

助听器是一种辅助听障患者使用的小型扩音设备,用以改善患者的听力。助听器可通过计算机芯片的处理,提高环境声音中人声部分的可理解程度,虽不能恢复正常听力,但通过助听器放大声音,可以间接改善听力,从而维持听障患者语言理解能力,是听障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器械。助听器的种类较多,其根据佩戴方式可分为盒式助听器、耳背式助听器、耳内式助听器、开放式助听器和眼镜式助听器;根据传导方式可分为气传导助听器和骨传导助听器。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助听器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3-2030年)》显示,在产业链方面,助听器行业上游为零部件环节,主要包括芯片、电源、麦克风、放大器、壳体等;下游为销售环节,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经销商、药店、商超、电商平台等。

助听器行业产业链示意图

<strong>助听器行业产业链示意图</strong>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听损人群不断增加,老年人正成为助听器行业消费主力

根据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中表示,听力损失影响着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患有致残性听力损失。而在听损人群中,老年人占据绝大部分。根据央广网援引《2022年爱耳日听力健康白皮书》可知,H值越高听力健康情况越好,H≤8即听力异常),各年龄段平均听力水平以60岁为分水岭,在60岁以后,听力存在异常比重大幅上升。

根据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中表示,听力损失影响着全球超过15亿人,其中4.3亿人患有致残性听力损失。而在听损人群中,老年人占据绝大部分。根据央广网援引《2022年爱耳日听力健康白皮书》可知,H值越高听力健康情况越好,H≤8即听力异常),各年龄段平均听力水平以60岁为分水岭,在60岁以后,听力存在异常比重大幅上升。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老龄化持续加剧,助听器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加剧,对助听器的需求具有提振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936万人;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48万人,占14.9%,远超联合国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加剧,对助听器的需求具有提振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936万人;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48万人,占14.9%,远超联合国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因此,在老龄化程度加深背景下,国内患有听力障碍的老年人数量庞大,再加上听力受损人群年轻化使得我国助听器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助听器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83.3亿美元;我国助听器行业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55.1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80.7亿元,CAGR达6.6%。

因此,在老龄化程度加深背景下,国内患有听力障碍的老年人数量庞大,再加上听力受损人群年轻化使得我国助听器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助听器行业市场规模将增至83.3亿美元;我国助听器行业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55.1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80.7亿元,CAGR达6.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传统助听器入门花费高昂,OTC助听器有望成为最有潜力赛道

在市场价格方面,一套传统助听器的成本包含高额渠道费用、听力医生费用、验配和服务费用,进而使得其市场价格昂贵,如峰力、奥迪康等传统助听器价格可达6000~8000美金/副。同时,由于助听器的验配需经专业人士的诊断、评估,执业听力医师、验配师的人数目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许多城市听力受损的患者很难获得便捷的服务。

而OTC助听器则不需要医生(听力师)验配和开具处方,可以通过线上渠道或药店直接购买的助听器产品。因此,与传统的医用级助听器相比,OTC助听器市场价格较低,能适配轻至中度听损人群,这类消费者听力虽然减退,但对传统助听器需求并不强烈。因此,对听损不严重的患者而言,OTC助听器高性价比较高并且愿意为此进行消费,OTC助听器有望成为助听器行业最具潜力的赛道。

OTC助听器VS传统助听器

类别

传统助听器

OTC助听器

适合人群

适合所有年龄段,听力损失程度不限

适用于18岁以上,且听力损失轻至中度的成年人

价格

万元级

百元-千元级

购买方式

一般需线下验配

线上线下渠道均可

是否需要执业听力医师看诊&验配

需要

不需要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5、我国助听器行业出口规模远远高于进口

而在进出口规模方面,我国助听器生产量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需求,并且加上成本优势,行业主要以出口为主,出口金额远远高于进口金额。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助听器进口金额为3.7亿元,同比下降14.15%,出口金额为25.96亿元,同比增长1.33%。

而在进出口规模方面,我国助听器生产量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需求,并且加上成本优势,行业主要以出口为主,出口金额远远高于进口金额。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助听器进口金额为3.7亿元,同比下降14.15%,出口金额为25.96亿元,同比增长1.3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全球盐酸氨丙啉供给压力加剧 市场价格上涨 国内出口导向下本土厂商有望充分受益

全球盐酸氨丙啉供给压力加剧 市场价格上涨 国内出口导向下本土厂商有望充分受益

盐酸氨丙啉技术壁垒高,反应链条长,控制要求严格,市场参与者较少,代表包括美国辉宝、大洋生物、绿洲化工、东康源科技、众合化工等。其中美国辉宝和中国大洋生物市占率合计超90%,呈现双寡头格局。

2025年11月07日
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康复医疗迎机遇 但体制不完善+供给不足挑战仍存

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康复医疗迎机遇 但体制不完善+供给不足挑战仍存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现象。但近年这一情况正在不断扭转。国家层面连续出台重磅政策,将康复医疗纳入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如202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引导学校联合医养结合机构、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基层医

2025年11月06日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在国内,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血液透析治疗的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得更多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国内医疗资源的不断投入和优化,血液透析中心的数量逐渐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市场的扩容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2025年H1我国血液透析中心数量由6377家增长至8928家。

2025年10月31日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骨传导耳机早期聚焦于医疗领域的听力辅助,为传导性耳聋、单侧耳聋患者提供非侵入式听力重建方案。京东数据显示,2023年面向听力障碍人群的医疗级骨传导耳机产品需求增速高达50%。随着骨传导耳机行业在核心技术(如振子技术、漏音控制技术、噪声消除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骨传导耳机在音质、漏音控制及佩戴舒适性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

2025年10月30日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侵入性检查、介入治疗和手术、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的风险正在快速增加,尤其是病毒合并曲霉的感染以及由酵母及酵母样真菌造成的真菌性脓毒症。根据数据,全球每年约 3 亿人罹患严重的真菌感染,其中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逐年提升,侵袭性真菌病平均致死率可达 27.6%。侵

2025年10月23日
免疫治疗将开启新纪元 我国胃癌围术期药物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免疫治疗将开启新纪元 我国胃癌围术期药物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中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根据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数据,中国与美国胃癌新发患者人数预计将在2026年分别达到34.6万人、2.9万人。

2025年10月1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