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情况 受环保政策推动行业进入快速通道 市场垄断格局初现

一、行业相关定义

环境监测,是指环境监测机构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和测定的活动。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进行监视和测定,以确定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的高低。环境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物理指标的监测、化学指标的监测和生态系统的监测。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发展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环境监测,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环境监测的核心目标是提供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的数据,判断环境质量,评价当前主要环境问题,为环境管理服务。

二、行业发展历程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监测行业历经40余年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艰难起步,到20世纪80年代成长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后的改革创新,取得辉煌成就,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宝”与“利器”。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监测行业历经40余年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艰难起步,到20世纪80年代成长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后的改革创新,取得辉煌成就,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宝”与“利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1、镜像反映环境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2012年)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问题逐渐暴露,比如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人类逐渐认识到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这一对深刻矛盾,《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等环境保护相关著作相继出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逐渐传播。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当时发展和保护的矛盾还没有那么突出,由于受到西方环境保护思潮的影响,我国也开始意识到国内的环境问题。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起步,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也随之孕育发展。

2、支撑考核评估阶段(2012—202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力度前所未有,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7年又印发了《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相关文件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更好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态环境监测发展之路。

3、智慧监测阶段(2020年至今)

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对生态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环境监测不能只是简单地出具监测数据,而是要实现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分析关联化、测管一体化、应用智能化、服务社会化。智慧监测要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和网络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效智能感知生态环境,通过提升数据挖掘和应用水平,满足政府、企业、公众等对生态环境监测的需要,实现生态环境管理和监测业务的深度融合,更加精准、智能地支撑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

三、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全面启动,监测机构的完善、监测项目的完备和监测要求的提高带动了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行业发展进入快速通道。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年销售收入总额从2017年的525.1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67.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56%。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全面启动,监测机构的完善、监测项目的完备和监测要求的提高带动了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行业发展进入快速通道。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年销售收入总额从2017年的525.1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67.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0.5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规模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环保政策的推动。

近年来,国务院及环保部颁布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一系列重大环保政策文件。其中,《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2018年4月,生态环境部印发《2018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点》,提出要创新环境监测体制机制,强化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不断完善“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大力推进监测新技术发展,加快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的“顶梁柱”作用。

新时期形式下,为全面助力生态文明建设,2020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对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要求重点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职能,统筹实施地下水、水功能区、入河(海)排污口、海洋、农业面源和温室气体监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逐步健全、绿色发展政策的深入实施和科技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持续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释放了法治红利、政策红利和技术红利,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提升。

四、行业细分市场

1、细分市场--水质监测

(1)行业基本情况

水质监测定义

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监测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及各种各样的工业排水等。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为客观的评价江河和海洋水质的状况,除上述监测项目外,有时需进行流速和流量的测定。

我国水资源短缺,水污染问题严峻

我国水资源虽总量多,但人均用水量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排出的污水数量也不断增多,水质发生恶化,水体遭受污染。我国的水质分为五类,作为饮用水源的仅为一、二、三类。根据《2018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18年我国达不到饮用水源标准的四类、五类及劣五类水体在河流、湖泊(水库)、省界断面水体、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占比分别高达25.80%、33.30%、30.10%、29.00%及86.20%,且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体污染更是主要以工业废水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等严重污染为主,解决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问题成为迫在眉睫却又任重道远的任务。

废水排放总量持续高位,水处理市场空间大

近年来,受益于国民环保意识的觉醒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政策加码,工业用水总量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呈逐步下降趋势。但由于我国经济规模持续增长,重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加快,工业用水总量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仍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政府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行业受惠于利好产业政策

近年来,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用于指导水污染防治,特别是2015年4月“水十条”发布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和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并配套出台相关行业政策。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为工业废水处理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出台的多项水污染物排放地方环境标准用于规范指导行业发展,环境治理监管体系更加健全。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日益增强及执法制度的逐渐完善,近年来我国环保执法环境在不断优化,执法力度趋于加强,执法手段日益丰富,执法能力不断提升。2016年以来我国开启了史上最严的环保督查,旨在以中央环保督察为手段,推动地方创建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以切实解决污染问题,并杜绝污染问题的反弹。该制度的常态化将对地方政府及企业形成强大的环保压力,倒逼企业环境守法,守法将成为新常态。

从行业市场规模来看,伴随着严格的环保督查,市场上对水质监测需求持续扩大,目前,水质监测已经成为环境监测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截至2021年,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市场规模为439.01亿元,占整个环境监测行业的50.62%,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5.43%。

从行业市场规模来看,伴随着严格的环保督查,市场上对水质监测需求持续扩大,目前,水质监测已经成为环境监测行业最大的细分市场。截至2021年,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市场规模为439.01亿元,占整个环境监测行业的50.62%,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5.43%。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十八大以来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满足“十四五”全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更好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2020年12月22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方案》(环办监测函〔2020〕714号),明确“十四五”国家地表水按“9+X”方式进行监测,按“5+X”方式进行评价,该方案进一步完善国家地表水监测及评价方式,优化监测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实时、连续监测优势,实现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的实时监控和特征指标的精准监测。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用于指导水污染防治,包括已出台10多项工业废水处理行业相关标准、30多项水污染物排放国家环境标准、20多项水污染物排放地方环境标准等。行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为工业废水处理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工业废水处理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国家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和相应政策的密集出台,推动水质监测行业蓬勃发展。预计到2029年,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在水质监测领域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39.20亿元。

2、细分市场--空气监测

(1)行业基本情况

空气监测指对存在于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定点、连续或定时的采样和测量。为了对空气进行监测,一般在一个城市设立若干个空气监测点,安装自动监测的仪器作连续自动监测,将监测结果派人定期取回,加以分析并得到相关的数据。空气监测的项目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浮尘等。空气监测是大气质量控制和对大气质量进行合理评价的基础。

随着近年来超低排放的推广,企业减排、管控的落实,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得以明显改善。PM2.5及主要一次污染物浓度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颗粒物浓度仍处于高位,臭氧超标问题逐渐显现,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特征明显,因此,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仍是未来重要的市场动向。在政策指引下,作为臭氧前体物的VOCs组分监测及一般地市的光化学污染监测等,近年来在空气监测领域得到了明显增长。

另一方面,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的,既排放大气污染物,也排放碳,随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难度越来越大,将二氧化碳减排融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污染源源头治理,通过碳减排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协同控制。“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将进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的新阶段。

随着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市场对污染物监测种类、组分监测的精确度要求都有所提高,环境监测总站、地方环保机构也陆续根据市场需求起草修订设备检测规范,加快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如固定污染源温室气体检测规范、环境空气温室气体检测规范、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检测规范、环境空气硫化氢和氨检测规范等。

从市场规模来看,随着空气环境污染受到重视,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在空气监测领域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在空气监测领域的市场规模为112.30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2.06%。

从市场规模来看,随着空气环境污染受到重视,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在空气监测领域的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我国环境监测行业在空气监测领域的市场规模为112.30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为12.0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在碳达峰碳中和“双碳”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温室气体监测与评估能力,实现温室气体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生态环境部积极部署碳监测评估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已着手在电力、钢铁等十大行业开展碳排放在线监测试点工作,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在线监测有可能覆盖重点行业数十万家重点企业,包括排放源监测、城市环境监测、背景监测等,都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

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空气质量监测城市站的仪器逐步进入更新期,各地结合实际优化辖区内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综合标准站、微型站、单指标站、移动站等多种模式,实现县城和污染较重乡镇全覆盖;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保障公众健康为导向优化监测点位和监测项目设置,逐步开展铅、汞、苯并芘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随着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对监测设备的量程、检出限、精密度的要求显著提高,因此,改进常规参数监测设备性能指标,甚至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突破,将会是监测设备生产商竞争的主要方向。

综上,从长期来看,随着空气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的大力推进,预计空气监测领域内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到2029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43.75亿元。

综上,从长期来看,随着空气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的大力推进,预计空气监测领域内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到2029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43.75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五、行业竞争情况

中国环境监测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行业技术门槛偏高,专利技术掌握在少数龙头企业手中,市场垄断格局初现。中国环境监测毛利率较高,吸引众多海内外环境监测企业入局,行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包括海外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厂商、中国本土环境监测设备厂商、环境监测运营服务商。

在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中,一些国际知名的环境监测设备制造商通过在我国建立分支机构,或与国内企业成立中外合资企业的方式进入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并依托技术优势占据了我国高端环境监测仪器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代表企业为美国赛默飞世尔、哈希,德国 WTW、西门子,瑞典ABB,日本岛津等。

而国内企业方面,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五家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较高,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品线,能够基本覆盖各类客户的产品需求,基本具备了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其余本土小型企业主要生产中低端产品。(WWT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高光过后 我国即开型彩票行业从“量增”步入“质变”阶段 未来市场如何发展?

高光过后 我国即开型彩票行业从“量增”步入“质变”阶段 未来市场如何发展?

中国彩票市场在严格的政策引导与规范下,展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近年销售额已突破六千亿大关。然而,在整体繁荣的图景下,细分市场的表现正悄然分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即开型彩票,在经历高增长后于2024年出现回调,这标志着其发展正从“量增”步入“质变”的新阶段。展望未来,通过玩法IP化、渠道场景化与运营智能化三大策略的深化,即

2025年10月29日
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区域性、碎片化特征突出 多业态协同、高度智能化将促转型加速

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区域性、碎片化特征突出 多业态协同、高度智能化将促转型加速

现阶段,我国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工程造价咨询、工程招标代理、工程监理、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数量分别达16536 家、9106 家(2020年)、21891 家、28430 家,营收分别达1112.35 亿元、4275.33 亿元(2020年)、1630.20 亿元、5368.90 亿元。

2025年10月29日
我国计量校准市场潜力逐步释放 数字化、高精度化、标准化、绿色化是发展方向

我国计量校准市场潜力逐步释放 数字化、高精度化、标准化、绿色化是发展方向

计量校准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无线电、电磁、力学等多个专业领域,由市场监管总局制定技术规范以确保全国量值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计量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2025年10月17日
政策赋能 我国智慧养老行业供给逐渐提质增效稳定发展 养老机器人愿景迎大爆发

政策赋能 我国智慧养老行业供给逐渐提质增效稳定发展 养老机器人愿景迎大爆发

智慧养老产业因具有能有实现规模效益和协同效益、减少和优化人力资源的使用、降低服务成本等特点,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也成为老龄产业和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如《关于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促进数字

2025年10月11日
多方角逐银行IT解决方案行业 大模型赋能下市场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

多方角逐银行IT解决方案行业 大模型赋能下市场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

近年来,国内金融机构全面拥抱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2019-2023年我国金融机构科技投入规模由 2252.60 亿元增长至 3558.15 亿元,CAGR达14.48%。其中银行IT是金融科技的核心载体,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重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银行业向智能化、开放化、场景化转型。根据数据,2019-2023 年

2025年10月04日
城市更新推进下我国排水管网更新修复需求广 污水排放量持续增长倒逼行业升级

城市更新推进下我国排水管网更新修复需求广 污水排放量持续增长倒逼行业升级

排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水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对象之一,是指由管道、检查井、雨水口等构成的系统,用于收集、输送和排放雨水、污水及合流制废水‌。近年随着我国人口加速向城区迁徙,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城市的“血管”和“生命线”,城市排水管网也随着城市的建设而不断扩张。数据显示,2012-2023年间,我国城

2025年09月25日
美团、滴滴出海“战火”重燃 全球外卖行业规模近5000亿 中东巴西成市场新焦点

美团、滴滴出海“战火”重燃 全球外卖行业规模近5000亿 中东巴西成市场新焦点

全球外卖市场持续高速增长,2023年规模已接近500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规模领先,中东、拉美则成为增长最快的新兴市场。尽管市场空间广阔,但全球尚未形成统一的外卖平台格局,区域特征显著,本地化玩家仍占据主导。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外卖企业如美团、滴滴正加速出海,以高补贴、强本地化运营和差异化配送策略切入中东、拉美等市场。

2025年09月20日
RWA行业规模化爆发 区域市场展现高度活跃性 竞争呈技术驱动与合规导向双重特征

RWA行业规模化爆发 区域市场展现高度活跃性 竞争呈技术驱动与合规导向双重特征

RWA市场全球化特征显著,但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催生了区域化的创新模式,RWA区域市场展现出高度活跃性。如中国香港相继发布虚拟资产相关政策,其和内地的试点项目(如太极资本、嘉实国际与蚂蚁数科的合作)也凸显了区域市场的创新潜力。

2025年09月1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