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液压油缸行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现状分析 产量及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一、概述及产业链图解

液压油缸简称油缸,是液压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执行元件,在整个液压机械中扮演一个执行元件的角色,其功能就是将液压能转变成直线、摆动往复式的机械运动,整个过程中液压油缸就是把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下游主要为汽车、能源装备、石油、船舶等领域。

液压油缸产业链图解

<strong>液压油缸产业链图解</strong>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上游市场分析

1、钢管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液压油缸市场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我国是世界钢管的主要生产国,2020年全国产量为8954.27万吨,同比增长3.73%,占世界产量的60%左右;2021年中国焊接钢管产量为5883.2万吨,同比下降4.6%,无缝钢管产量大约为2550万吨,同比下降8.53%。同时,在国家大力推进“十四五规划”及新基建政策实施下,我国钢管行业供给将持续保持增长趋势。

我国是世界钢管的主要生产国,2020年全国产量为8954.27万吨,同比增长3.73%,占世界产量的60%左右;2021年中国焊接钢管产量为5883.2万吨,同比下降4.6%,无缝钢管产量大约为2550万吨,同比下降8.53%。同时,在国家大力推进“十四五规划”及新基建政策实施下,我国钢管行业供给将持续保持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铸件

铸件是用各种铸造方法获得的金属成型物件,即把冶炼好的液态金属,用浇注、压射、吸入或其它浇铸方法注入预先准备好的铸型中,冷却后经打磨等后续加工手段后,所得到的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物件。自2000年我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铸造件生产国后,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铸件行业产量达5405万吨,同比增长4%。

铸件是用各种铸造方法获得的金属成型物件,即把冶炼好的液态金属,用浇注、压射、吸入或其它浇铸方法注入预先准备好的铸型中,冷却后经打磨等后续加工手段后,所得到的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物件。自2000年我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铸造件生产国后,产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铸件行业产量达5405万吨,同比增长4%。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三、中游市场分析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装备制造行业呈高速增长态势,推动我国液压油缸产业发展。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液压油缸行业市场规模为283.73亿元,同比增长5.5%。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装备制造行业呈高速增长态势,推动我国液压油缸产业发展。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液压油缸行业市场规模为283.73亿元,同比增长5.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生产情况方面,得益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及下游需求持续增长,我国液压油缸产量也随之稳步增加。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液压油缸产量为7222.3万台,同比增长1.5%。

在生产情况方面,得益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及下游需求持续增长,我国液压油缸产量也随之稳步增加。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液压油缸产量为7222.3万台,同比增长1.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四、下游市场分析

目前,液压油缸行业下游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及各类机械设备。具体来看,工程机械是液压油缸行业最大的应用领域,占比为35.39%;其次是航空航天和冶金机械领域,占比分别为9.49%和9.35%。

目前,液压油缸行业下游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及各类机械设备。具体来看,工程机械是液压油缸行业最大的应用领域,占比为35.39%;其次是航空航天和冶金机械领域,占比分别为9.49%和9.3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1、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主要用于建设工程、交通运输,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2016-2020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2021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8000亿元。

工程机械主要用于建设工程、交通运输,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农林水利建设、工业与民用建筑、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2016-2020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2021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8000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航空航天

2017-2021年,随着国内航空相关产品研发进度不断提速,我国民航运输飞机数量呈逐年增加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底,我国民航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4054架,同比增长3.87%。

2017-2021年,随着国内航空相关产品研发进度不断提速,我国民航运输飞机数量呈逐年增加态势。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底,我国民航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4054架,同比增长3.8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光伏串焊机行业行业将进入稳健增长阶段 多家企业已实现0BB机型量产

我国光伏串焊机行业行业将进入稳健增长阶段 多家企业已实现0BB机型量产

受益于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光伏串焊机市场规模实现高速扩容。数据显示,其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7.5亿元稳步增长至2023年的45.32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7.33%,行业成长势头显著。展望未来,我国光伏串焊机行业仍具备充足的发展空间,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两大核心维度:

2025年09月12日
半导体、光伏等领域驱动我国真空泵行业需求增长 高端市场进口替代空间犹存

半导体、光伏等领域驱动我国真空泵行业需求增长 高端市场进口替代空间犹存

当前,我国真空泵下游已形成结构多元、分布广泛的应用体系,覆盖半导体、光伏、锂离子电池、制药、食品、精密制造、化工、面板等众多领域。这些领域共同推动真空泵行业需求增长,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下文将重点围绕半导体、光伏和锂离子电池三大战略新兴领域展开分析。

2025年09月11日
压缩空气储能有望为我国空气压缩机行业带来显著增量 头部企业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压缩空气储能有望为我国空气压缩机行业带来显著增量 头部企业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压缩空气储能是目前唯一可对标抽水蓄能的长时储能技术,具有规模大、成本低、寿命长、清洁无污染、安全可靠等优点。然而,受关键技术瓶颈、系统效率及初始投资较高等因素制约,我国压缩空气储能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实际装机规模较小。

2025年09月10日
我国移动机器人行业应用边界拓宽、资本热度上涨 高国产化率下马太效应渐显

我国移动机器人行业应用边界拓宽、资本热度上涨 高国产化率下马太效应渐显

近年来,我国移动机器人销量与销售额持续增长,但销售额增速自2022年起逐步放缓,主要因技术进步与规模化生产推动成本下降。与此同时,该市场凭借广阔前景持续吸引资本关注,2025年上半年发生融资事件28起,金额超31亿元。目前,国产移动机器人已占据绝对主导,2023年国产化率超90%。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起,行业马太

2025年09月10日
国产行星减速器阵营加速追赶国际巨头 人形机器人有望开辟行业新增长曲线

国产行星减速器阵营加速追赶国际巨头 人形机器人有望开辟行业新增长曲线

我国行星减速器行业起步相对较晚,国产厂商在技术积淀与产品经验方面存在不足,导致中高端市场长期由国际品牌主导。2022年,日本新宝、德国威腾斯坦、德国纽卡特占据国内行星减速器市场份额前三名,三者合计占比超过40%。这些企业尤其在高端应用领域展现出明显优势,其在传动精度、长期运行下的精度保持性、产品一致性和可靠性等方面表现

2025年09月09日
空置率高企! 我国冷库行业供需错配问题凸显 租金出现“跳水”

空置率高企! 我国冷库行业供需错配问题凸显 租金出现“跳水”

在政府规划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轮驱动下,我国冷库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使得冷库总量不断增长。截至2024年,我国冷库总量为2.5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96%,新增库容2491万立方米。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冷库总容量为2.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12%。

2025年09月09日
抽水蓄能开辟我国水泵行业增长新空间 高效节能转型持续推进

抽水蓄能开辟我国水泵行业增长新空间 高效节能转型持续推进

近年来,我国水利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完成投资规模屡创新高,为水泵行业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达10893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23年进一步增长至11996亿元;2024年完成投资13529亿元,新开工国家水网重大工程41项,实施水利项目达46967个。

2025年09月04日
我国等静压设备行业在固态电池领域应用需求量大 设备与电池厂加速推进研发

我国等静压设备行业在固态电池领域应用需求量大 设备与电池厂加速推进研发

在市场竞争方面,目前,全球等静压设备企业及锂电池、车企等跨界玩家均在加速布局等静压技术路线,聚焦固态电池关键成型环节。等静压设备厂商则依托超高压技术壁垒实现“能力复用”,加速实现向固态电池场景技术转化和设备落地,主要包括海外玩家的瑞典 Quintus以及国内的川西机器、钢研昊普与包头科发。

2025年09月02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