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现状:基础设施加速完善 政策助力体系建设

一、概述

冷链物流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必须尽早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政策。冷链物流的要求比较高,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

二、发展现状

1、生鲜类冷链流通率、农产品损耗率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目前,我国生鲜类冷链流通率、农产品损耗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对比仍存在差距。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果蔬类、肉类、水产品类流通率分别为22%、34%、41%,而发达国家普遍保持在95%-100%,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损耗率分别为10%、19%、7%、9%,而发达国家普遍保持在5%,提高农产品冷链运输能力仍然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生鲜类冷链流通率、农产品损耗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对比仍存在差距。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果蔬类、肉类、水产品类流通率分别为22%、34%、41%,而发达国家普遍保持在95%-100%,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损耗率分别为10%、19%、7%、9%,而发达国家普遍保持在5%,提高农产品冷链运输能力仍然任重道远。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我国在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速追赶,冷库和冷藏车数量持续上升

随着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追赶及其物流网络不断完善,日益满足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需求,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持续缩小。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冷库容量由2015年的3740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7080万吨,冷藏车保有量由2015年的9.34万辆增长至2020年的28.7万辆,预计2025年将达到59.2万辆。

随着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追赶及其物流网络不断完善,日益满足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需求,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持续缩小。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冷库容量由2015年的3740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7080万吨,冷藏车保有量由2015年的9.34万辆增长至2020年的28.7万辆,预计2025年将达到59.2万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同时,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冷库总容量为1.3亿立方米,其中山东、广东、上海、江苏、河南为前五大冷库容量最多的省份,冷库容量分别为1563万立方米、1138万立方米、1025万立方米、896万立方米、883万立方米,冷库数量前五大的省份为广东、山东、上海、江苏、辽宁为,分别为277个、149个、122个、107个、102个。可见,我国冷库建设仍存发展空间,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覆盖面持续扩大。

2021年中国部分省市冷库情况

地区

冷链物流企业数量

冷库总容量(千立方英尺)

各省冷库占比

各省冷藏车数量

中国

2106

4,611,878

100%

43673

山东

149

552,040

12.0%

3485

广东

277

401,785

8.7%

6412

上海

122

362,075

7.9%

6575

江苏

107

316,423

6.9%

1755

河南

65

311,806

6.8%

3683

辽宁

102

211,616

4.6%

1595

福建

101

197,006

4.3%

2006

北京

91

184,506

4.0%

3374

天津

86

165,060

3.6%

793

浙江

77

162,635

3.5%

761

湖南

58

161,088

3.5%

1086

湖北

60

156,593

3.4%

919

河北

81

146,558

3.2%

591

江西

38

125,985

2.7%

883

安徽

80

125,780

2.7%

465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农村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出台,政策助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断链”、“伪冷链”等问题突出,跨季节、跨区域调节农产品供需的能力不足,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较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为了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我国陆续发布了许多政策,如2022年,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明确从现在到年底前,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突出抓好灌区等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农田水利设施补短板,以及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项目建设。

2021-20228月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21年2月

农业农村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2021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

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生产性服务,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向脱贫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倾斜。

2021年4月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

关于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的通知

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产品冷链物流,以信息平台为窗口开展业务协作,实现上游产品和下游服务的高效对接,促进区域内分散的冷藏保鲜设施资源合理配置。鼓励发展生鲜电商、蔬果宅配、前置仓、产地仓等新型流通业态和直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配送方式,提升农产品短链流通能力。

20225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

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1年)

鼓励社会资本联合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共同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一批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配送等设施设备和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提高冷链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打造农产品物流节点,发展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

2021年5月

财政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

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贮藏保鲜等设施,加快节能型冷藏设施应用。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等,增强流通主渠道冷链服务能力。推动农产品冷链技术装备标准化,推广可循环标准化周转箱,促进农产品冷链各环节间有序衔接。

2021年6月

商务部等17部门

商务部等17部门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

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规模适度的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加强移动式冷库应用,发展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

2021年7月

工信部等部门

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

丰富5G在智能农业的应用场景,加快智能农机、农业机器人在无人农业作业试验等农业生产环节中的5G应用创新,发展5G在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商直播等领域应用。

2021年11月

国务院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农业一体化发展,先行开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环境联防联治等统一标准试点,发展特色乡村经济。

2021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培育冷链物流产业生态。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集配中心为核心,吸引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发展,深化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整合,强化农产品全产业链组织功能,打造冷链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推进冷链物流计量测试中心建设。优化“冷链物流+”产业培育和发展环境,创新“冷链物流+种养殖”、“冷链物流+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新零售”等新生态、新场景。

2022年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整县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合作联营、成网配套。支持供销合作社开展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

2022年5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

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推进鲜活农产品低温处理和产后减损。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地冷藏保鲜,建设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预冷及配套设施设备等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

2022年5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改善农贸市场交易棚厅等经营条件,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面向城市消费的生鲜食品低温加工处理中心。

202210

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

《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

明确,从现在到年底前,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突出抓好灌区等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农田水利设施补短板,以及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开工一批新项目,确保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尽快见效,为保供防通胀、稳住经济大盘奠定坚实基础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同时,2020年,中央安排5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河北、山西等16个省(区、市)开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到2025年,布局建设100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助力打造“321”冷链物流运行体系。目前,我国首批17个基地相关项目建设已获得资金支持。

中国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

/直辖市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直辖市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名称

北京

平谷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河南

郑州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山西

晋州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湖北

武汉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内蒙古

巴彦速尔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湖南

怀化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辽宁

营口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广东

东莞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江苏

苏州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四川

自贡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浙江

舟山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云南

昆明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安徽

合肥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陕西

宝鸡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福建

福州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青岛

西海岸新区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山东

济南国家骨干物流基地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跨境冷链物流行业:三大驱动力助推发展 相关企业需突破瓶颈、寻求新增量

我国跨境冷链物流行业:三大驱动力助推发展 相关企业需突破瓶颈、寻求新增量

近年跨境电商作为迅猛发展的一种商业模式,借助利好政策的推动、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全球物流的高效性打破地域限制,中国“买全球、卖全球”方面优势和潜力被持续释放,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到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0%,占同期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的6%。随着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也进一步凸显了

2025年05月08日
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FPSO)行业分析:需求持续释放 中国船厂在手订单饱满

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FPSO)行业分析:需求持续释放 中国船厂在手订单饱满

目前,国家能源局围绕重点增储领域,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引领海洋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在琼东南盆地探获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千亿立方米大气田—陵水36-1气田,在珠江口盆地发现我国南海北部储量最大碎屑岩油田—惠州19-6油田;强化风险勘探和甩开勘探,在渤海中生界火山岩、南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等新领域获重大勘探突破

2025年04月30日
技术创新赋能 我国即时配送驶入快车道 行业正从“速度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技术创新赋能 我国即时配送驶入快车道 行业正从“速度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近年来,基于消费者生活节奏的加快,即时配送已由以餐饮外卖为主向日用百货等多元品类发展。目前,从餐饮外卖到生鲜果蔬,从文件证件到药品鲜花,即时配送服务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即时配送行业订单规模达482.8亿单,同比增长17.6%。并预计到2030年,我国即时

2025年04月27日
快递单价持续下行 政策及技术双驱动无人化物流行业企业降本增效

快递单价持续下行 政策及技术双驱动无人化物流行业企业降本增效

我国快递行业有望保持较高增速,但快递单价持续下行,无人化助力物流企业降本增效。同时,在自动驾驶和无人机技术不断成熟以及低空经济支持政策频出,低空空域开放解决“起飞难”,而无人机物流是低空经济的重要组成,支持政策频出。

2025年04月19日
电动船舶行业占绿色船舶半壁江山 国内产销两旺但渗透率仍待提升 市场尚未形成龙头

电动船舶行业占绿色船舶半壁江山 国内产销两旺但渗透率仍待提升 市场尚未形成龙头

全球节能减排背景下,电动船舶凭借自身优势,成绿色船舶市场发展重点。电动船舶分为纯电动船舶和混合动力电动船舶,按电池技术划分,目前电动船舶仍以混动HEV技术为主;但随着纯电力推进技术成熟以及政策指引,纯电动船舶占比有望提升,平均单船带电量也将不断增加。

2025年04月16日
我国物流运输行业:货物运输总量不断攀升 降本增效推进下成本水平保持下降态势

我国物流运输行业:货物运输总量不断攀升 降本增效推进下成本水平保持下降态势

近年得益于商品流通的日益频繁、制造业的持续繁荣,以及国家对物流行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加码,我国物流业整体规模持续壮大。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19万亿元,虽同比也增长了4.1%;社会物流总额360.6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2025年04月1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