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锅炉行业发展现状与细分市场情况 双碳政策下余热锅炉发展前景向好

锅炉是一种设备,是利用燃料释放的或其他热能将工质水或其他流体加热到一定参数的设备,多用于生活、火电站、船舶、机车和工矿企业中。

锅炉产品较多,分类多样。按用途分类分,可分为电站锅炉、工业锅炉、生活锅炉以及特种锅炉;按压力分,可分为常压锅炉、低压锅炉、中压锅炉、高压锅炉、超高压锅炉、亚临界锅炉、超临界锅炉。目前电站锅炉与工业锅炉生产应用范围较大。

一、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锅炉制造业发展较晚,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且当时处于整顿规范阶段,以发证、完善标准、监检体系规范行业为主要特征。直到2019年在环境污染程度日益加重在,环保节能成为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对于锅炉制造业绿色改革推进力度也不断加大。行业进入调整提升阶段,锅炉许可证级别重新划分和许可条件再次调整,使得锅炉行业规模发生质和量的变化。目前我国锅炉市场仍将处于加强集中状态,预计未来锅炉行业企业应主动适应国家清洁低碳、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战略和节能、环保政策以及人们不断增长的个性化用热需求的变化。

近年来,伴随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锅炉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行业标准日益规范,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产品品种不断增加,经济规模显著扩大。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锅炉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2963亿元,而2020年锅炉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3012亿元,同比增长1.6%,由于疫情原因,增长速度在下降。但估计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市场增速将回升。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锅炉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未来前景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从各地区来看,华东、西南、东北是我国锅炉行业主要集中地区。其中华东地区的市场规模最大,达到45.3%;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紧跟其后,分别占据13.7%,12.6%;西北地区市场份额最小,为3.2%。

从各地区来看,华东、西南、东北是我国锅炉行业主要集中地区。其中华东地区的市场规模最大,达到45.3%;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紧跟其后,分别占据13.7%,12.6%;西北地区市场份额最小,为3.2%。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清洁能源锅炉市场不断发展。2018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锅炉节能环保工作的通知》,指出全国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重点区城全域和其他地区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原则上不再新建每小时35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指出推动淘汰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加大落后燃煤锅炉和燃煤小热电退出力度,推动以工业余热、电厂余热、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供热(蒸汽)。而工业锅炉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所在,上述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发布将进一步淘汰工业锅炉中落后的产能,加强以清洁高效为导向的锅炉技术研发,加快催生清洁能源锅炉市场的发展。

二、行业细分市场情况

1、工业锅炉

工业锅炉是工业使用锅炉的总称,是指用于工矿业生产、人民生活采暖及热水供应的锅炉设备。工业锅炉按照锅炉用燃料和能源种类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生物质锅炉、垃圾焚烧锅炉、余热锅炉和电热锅炉等,按工质种类和输出状态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热水锅炉和蒸汽锅炉。

2016-2021年我国工业锅炉产量整体呈现下降态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锅炉产量38.91蒸发量吨,同比下降11.39%。2022年1-6月我国工业锅炉累计产量为16.5万蒸发量吨,累计下降1%。

2016-2021年我国工业锅炉产量整体呈现下降态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锅炉产量38.91蒸发量吨,同比下降11.39%。2022年1-6月我国工业锅炉累计产量为16.5万蒸发量吨,累计下降1%。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细分产品来看,燃气锅炉将成为市场主流。自2018年以来,受能源结构的调整,工业锅炉的产品构成、燃烧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工业锅炉分会的统计数据,其中燃煤锅炉的产量占比大幅下降,由2016年的37.03%降至2020年底的15.46%;燃(油)气锅炉的产量占比呈波动上升趋势,到2020年底,占工业锅炉总产量的56.26%。未来,随着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增加,燃气锅炉在工业锅炉中的占比将稳步提升。

从我国工业锅炉各区域产量来看,中南、华东地区是我国工业锅炉主产区。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中南地区生产工业锅炉170713蒸发量吨,占比为43.88%;华东地区生产工业锅炉119531.8蒸发量吨,占比为30.72%,这两个地区产量合计占比74.6%。

从我国工业锅炉各区域产量来看,中南、华东地区是我国工业锅炉主产区。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中南地区生产工业锅炉170713蒸发量吨,占比为43.88%;华东地区生产工业锅炉119531.8蒸发量吨,占比为30.72%,这两个地区产量合计占比74.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目前,我国是当今世界锅炉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目前,在我国工业生产中,轻纺是大量用热的部门,占比接近19.5%。而预计未来轻纺工业、能源工业、建材、建筑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军工部门等仍将是工业锅炉的主要市场。

目前,我国是当今世界锅炉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目前,在我国工业生产中,轻纺是大量用热的部门,占比接近19.5%。而预计未来轻纺工业、能源工业、建材、建筑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军工部门等仍将是工业锅炉的主要市场。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余热锅炉

余热锅炉是指利用各种工业过程中的废气、废料或废液中的余热及其可燃物质燃烧后产生的热量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的锅炉,由锅筒、活动烟罩、炉口段烟道、斜1段烟道、斜2段烟道、末1段烟道、末2段烟道、加料管(下料溜)槽、氧枪口、氮封装置及氮封塞、入孔、微差压取压装置、烟道的支座和吊架等组成。

余热锅炉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据了解,余热锅炉是余热发电系统中的重要设备。而余热资源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可能回收利用而尚未回收利用的能量,被认为是继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之后的第五大常规能源。按其来源可分高温烟气余热(占比最高,达到 50%)等六类。这些余热资源可用于发电、驱动机械、加热或制冷等,因而能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并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高耗能行业的余热回收有利于碳排放量大幅降低,实现“变废为宝”。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余热发电累积装机量约为4500万千瓦。

余热锅炉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据了解,余热锅炉是余热发电系统中的重要设备。而余热资源是指在现有条件下可能回收利用而尚未回收利用的能量,被认为是继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之后的第五大常规能源。按其来源可分高温烟气余热(占比最高,达到 50%)等六类。这些余热资源可用于发电、驱动机械、加热或制冷等,因而能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并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碳中和背景下,高耗能行业的余热回收有利于碳排放量大幅降低,实现“变废为宝”。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余热发电累积装机量约为4500万千瓦。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碳中和进程提速,政策利好余热回收发展,从而也带动余热锅炉发展。据了解,余热锅炉是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的主要设备。而节能环保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余热锅炉行业为国民经济相关行业提供节能装备,是各行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源头和保障。与此同时2020 年我国明确提出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到 2030年中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将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为落实双碳目标,我国余热资源将日益受到重视。此外,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关于清理规范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0)》,分别从减免余热系统费用与余热节能技术推荐的角度助力余。

由此可见,随着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和碳中和的推进,未来余热资源利用率和气电装机量将得到大幅提升,余热锅炉是其中的关键装置,受益于此,发展前景良好。这也将促使余热锅炉制造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技术更先进、参数更高、容量更大、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余热锅炉产品。根据估算,2020 年我国可回收余热总资源平均值约13亿吨标准煤,余热锅炉产量为 6.55 万吨(蒸汽)。

由此可见,随着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和碳中和的推进,未来余热资源利用率和气电装机量将得到大幅提升,余热锅炉是其中的关键装置,受益于此,发展前景良好。这也将促使余热锅炉制造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技术更先进、参数更高、容量更大、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的余热锅炉产品。根据估算,2020 年我国可回收余热总资源平均值约13亿吨标准煤,余热锅炉产量为 6.55 万吨(蒸汽)。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电站锅炉

电站锅炉又称“电厂锅炉”,通俗来讲就是电厂用来发电的锅炉。一般容量较大,主力机组为600MW,较先进的是超超临界锅炉,容量可达1000MW。 电站锅炉主要有两类:煤粉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这两类锅炉是电站所用的主要类型。流化床炉和煤粉炉的最大区别是燃料的状态不同,即液体和煤块粉状。

电站锅炉常与一定容量的汽轮发电机组相配套,主要用于发电,但在某些特殊场合下也可兼作对外供热之用。一般其蒸发量较大,蒸汽参数(汽温和汽压)很高,需要有一整套的辅助设备,多需配置室燃炉膛,采用强制通风方式,可燃用多种燃料(煤粉、原油或重油、高炉煤气或炼焦炉煤气),结构较复杂,效率较高,多数可达85~93%左右,对运行管理水平、机械化程度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则有相当高的要求。

2021年我国电站锅炉产量出现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站锅炉产量5504.7万千瓦,同比增长20.8%。其中超临界、超超临界锅炉2432.5万千瓦。(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新能源浪潮下我国汽车冲压模具行业迎发展新机遇 本土企业破局高端市场在望

新能源浪潮下我国汽车冲压模具行业迎发展新机遇 本土企业破局高端市场在望

汽车冲压模具,作为连接汽车“设计”与“实物”最关键的桥梁,其开发周期约占整车开发的三分之二,是决定汽车更新换代速度的核心制约因素。一款普通轿车需上千套冲压模具,其复杂性决定了它在汽车工业中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

2025年10月28日
开启终极能源之门 全球托卡马克行业商业化进程加速 中国超亿招标市场开启

开启终极能源之门 全球托卡马克行业商业化进程加速 中国超亿招标市场开启

托卡马克,作为占据全球核聚变装置47% 份额的绝对主流技术,正从实验室加速迈向能源工程的商业前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等旗舰项目稳步推进,中美欧等主要国家竞相布局,标志着全球研发进入多主体协同、工程化验证的新阶段。

2025年10月28日
中国压力容器各细分市场需求现状分析——大直径压力容器需求呈现显著上升

中国压力容器各细分市场需求现状分析——大直径压力容器需求呈现显著上升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压力容器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混业经营到专业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了多种体制、类型的生产企业并存的格局。国内压力容器企业早期主要从事低端产品制造,近年来随着行业迅速发展,在产品层次、产业分工、经营规模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压力容器行业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

2025年10月28日
超声波焊接设备行业开启外资与本土企业分庭抗礼时代 新能源汽车引领市场发展

超声波焊接设备行业开启外资与本土企业分庭抗礼时代 新能源汽车引领市场发展

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精密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超声波焊接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模组封装、消费电子精密组件连接及医疗耗材无菌焊接的核心工艺。2024年全球超声波焊接设备市场规模达8.56亿美元,预计2031年全球超声波焊接设备市场规模将增至11.62亿美元,2025-2031年CAGR为4.6%。

2025年10月27日
我国电子水泵行业: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强劲 头部企业优势或将强化

我国电子水泵行业: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强劲 头部企业优势或将强化

电子水泵凭借能耗低、寿命长等优势,成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主流选择,2024年其车用销量超2700万只。同时,受益于技术进步与液冷兴起,其应用正向储能、数据中心等领域延伸,这些新场景进一步打开电子水泵行业增长空间。目前行业集中度较高,未来或将呈“头部集中、优势强化”格局。

2025年10月27日
需求驱动下的国产突围 我国铜箔用阴极辊设备行业市场规模扩容

需求驱动下的国产突围 我国铜箔用阴极辊设备行业市场规模扩容

铜箔用阴极辊作为电解铜箔生产的核心装备,其性能直接决定高端锂电铜箔与电子电路铜箔的质量与良率,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关键设备。行业具备极高壁垒,涵盖钛材熔炼、超精密加工、表面处理及跨学科系统集成等多重难关,长期被海外厂商主导。当前,在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快速扩张及电子电路升级的需求拉动下,极薄化、大幅宽铜箔产能加速投放,推

2025年10月27日
传统需求基本盘稳固 我国冷却塔行业新兴场景开启增长新纪元

传统需求基本盘稳固 我国冷却塔行业新兴场景开启增长新纪元

冷却塔作为工业循环水和中央空调系统的核心散热装置,其市场需求与宏观经济发展及能源结构转型紧密相连。当前,我国冷却塔行业呈现出“传统需求为基,新兴场景驱动”的鲜明特征:一方面,石化、电力、冶金等传统工业的存量改造与节能需求为市场提供了稳定支撑;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算力爆发与核电产业重启,正为行业注入强劲的增量动力。在“双碳

2025年10月27日
当前中国压力容器发展回顾——产业逐渐完善 产品高端化发展

当前中国压力容器发展回顾——产业逐渐完善 产品高端化发展

近十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石油、化工、机械、核电等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压力容器制造业也被带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市场规模等众多方面全面提升。2020-2024年我国压力容器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已由1586.80亿元增长至2307.36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9.81%,行业在近年来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

2025年10月2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