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现状:政策暖风频吹 业务量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民法典》将保理合同定义为“应收账款债权人将现有的或者将有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人,保理人提供资金融通、应收账款管理或者催收、应收账款债务人付款担保等服务的合同”。

商业保理基本模式

<strong>商业保理基本模式</strong>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商业保理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未来投资调研报告(2022-2029年)》显示,商业保理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和风险管理服务的金融工具,自2012年商务部开展商业保理试点工作以来,历经近十年的发展,整个行业的知名度和业务量得到显著提升,成为供应链金融和普惠金融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持续完善的基础上,商业保理行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部署多项举措,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和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由此可见,这些利好政策的释放,将为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根据数据显示,以2020年1.5万亿元为基数,2021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增速超过20%,业务量约为1.8万亿元,预测“十四五”末,国内商业保理业务规模有望超过3万亿元。

根据数据显示,以2020年1.5万亿元为基数,2021年我国商业保理业务增速超过20%,业务量约为1.8万亿元,预测“十四五”末,国内商业保理业务规模有望超过3万亿元。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随着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也为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注入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8.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比2020年底的16.41万亿元增加2.4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342.0亿元,同比增长4.2%,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95.4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72.0万元。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商业保理作为服务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工具,随着市场需求量走高,未来业务量还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此外,随着市场需求持续旺盛,也为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注入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8.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3%,比2020年底的16.41万亿元增加2.46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342.0亿元,同比增长4.2%,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为95.4元,人均营业收入为172.0万元。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商业保理作为服务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工具,随着市场需求量走高,未来业务量还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类型

营业收入利润率(%

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

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

每百元资产实现的营业收入

人均营业收入

资产负债率

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

总计

6.81

83.74

8.59

95.4.

172.0

56.1

16.8

49.5

其中:采矿业

18.21

65.44

10.80

51.7

134.5

59.1

11.3

36.0

制造业

6.53

84.00

8.65

112.0

168.9

54.9

18.5

50.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3.28

91.67

6.49

42.1

278.3

60.1

0.9

45.8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

6.92

81.71

7.55

65.7

264.0

57.1

12.1

38.0

其中:股份制企业

6.56

83.73

8.72

93.3

171.2

56.7

17.0

46.5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7.93

83.55

8.49

104.2

175.3

53.6

17.3

61.9

其中:私营企业

5.73

85.64

8.55

133.9

142.2

57.6

17.8

46.2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同时,在数字技术应用不断渗透到金融领域各个方面,商业保理行业也逐渐向线上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根据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数据也显示,目前,深圳市拥有在线化业务系统的商业保理企业超过300家,占统计企业数量的六成以上。

因此,随着“金融+科技”不断融合,供应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油然而生,并且将商业信用流转到供应链条上的多级供应商,解决现阶段商业保理相关企业的供应链上中间环节的繁琐结算支付过程问题,进一步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优化融资渠道。根据商业保理专委会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电子债权凭证多级流转业务年交易规模已上万亿元,其中保理融资额达数千亿元。

供应链金融平台运作模式

<strong>供应链金融平台运作模式</strong>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处置种类、区域错配 政策引导危废处置利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市场格局有望优化

处置种类、区域错配 政策引导危废处置利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市场格局有望优化

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危废产生量大,2015-2023年CAGR约11%。工业危废产生量增加,工业危废处置利用量随之增长。2023年我国工业危废处置利用量为10502.9万吨,同比增长11.6%。

2025年09月10日
洗牌加速!助贷新规推动行业“良币驱逐劣币”效应愈发显著 “24%+”产品成平台新宠

洗牌加速!助贷新规推动行业“良币驱逐劣币”效应愈发显著 “24%+”产品成平台新宠

2025年4月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

2025年09月09日
聚焦宠物动保行业:国产宠物驱虫药高歌猛进 猫三联疫苗与外资差距有望缩小

聚焦宠物动保行业:国产宠物驱虫药高歌猛进 猫三联疫苗与外资差距有望缩小

近年来,随着宠物主对宠物健康意识的增强,疾病预防保健与治疗的需求日益提升,宠物医疗实现快速增长,成为仅次于宠物食品的第二大细分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医疗消费规模约为840亿元,占比达28%。

2025年08月20日
多方入局 我国环卫无人化行业进入初期探索阶段 小吨位设备有望率先放量

多方入局 我国环卫无人化行业进入初期探索阶段 小吨位设备有望率先放量

我国政府对无人化环卫发展一直保持支持、肯定、引导、鼓励的态度,从国务院到各部门都提出了一系列通知和指导意见,加大人工智能在环卫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环卫智能化水平。如在住建部印发的《推进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设备更新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包括环卫车辆等设备的更新,鼓励更新购置新能源车辆装置以及智能化、无人化环卫作业机具设备

2025年08月13日
资产运维行业增量由IT和工业设备贡献 第三方服务商乘势而上 智能化趋势显著

资产运维行业增量由IT和工业设备贡献 第三方服务商乘势而上 智能化趋势显著

当前IT 设备、工业设备以及基础设施资产存量约 455万亿元,资产运维市场规模约 2.44 万亿元,预计2035年资产存量约 560 万亿元(增量主要是由工业和 IT 设备贡献),资产运维市场规模约 5.5 万亿元。

2025年08月10日
工业污水处理行业向“资源化利用”变革 产业园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竞争格局仍较分散

工业污水处理行业向“资源化利用”变革 产业园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竞争格局仍较分散

随着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工业污水治理政策密集出台。2021年以来,工信部、水利部、发改委等多部门围绕“废水循环利用”“水效提升”“绿色低碳”密集出台政策,明确到2025 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幅提升,钢铁、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改造升级全面提速,纺织、造纸、食品等高耗水行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 2020 年提升 5

2025年08月07日
政策孕育节能服务行业新机遇 建筑节能初露苗头 整体市场仍“大而分散”

政策孕育节能服务行业新机遇 建筑节能初露苗头 整体市场仍“大而分散”

2024年,各级主管部门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明确绿色发展路径,有效稳定市场预期;实行“两新”政策和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大力支持设备更新和节能改造,激发重点行业节能需求;深化技术创新,引导推动节能低碳技术不断突破;运用财税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这些系统性举措从政策、市场、技术等维度,为节能服务产业

2025年08月05日
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呈现复苏态势 市场正进入“全员合规”严监管周期

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行业呈现复苏态势 市场正进入“全员合规”严监管周期

受益于促消费政策的落地显效、资本市场回暖以及技术驱动下,自2023年以来,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呈现持续复苏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33.9万亿元,同比增长7.4%。

2025年07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