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航天测控系统作为航天器的“生命线”,是连接天地与掌控太空的核心基础设施,承担着跟踪测轨、数据遥测与指令遥控的关键职能。随着全球在轨卫星数量爆发式增长与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测控需求正从国家任务向“国家队+商业航天”双轮驱动模式跃迁。商业公司已在市场化赛道开辟广阔天地,推动行业向高效、智能与服务化转型。
1、航天测控被称为“航天器的生命线”
航天工程一般分为航天器系统、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应用系统五大系统,并且主要任务职能具有显著区别,如测控系统的主要职能为对卫星等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监视和任务控制等。
航天系统五大职能简介
航天系统 |
主要任务职能 |
航天器系统 |
指卫星等航天器,一般由有效载荷和航天器平台两部分组成,有效载荷的主要职能是完成具体的航天任务,航天器平台的主要职能是保证航天器正常工作运转 |
火箭系统 |
主要为多级火箭组成的航天运载工具,主要任务职能是将卫星、空间站或深空探测器等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 |
发射场系统 |
指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场所,主要任务职能包括为卫星射前总装测试提供场地、电、气、环境、运输、吊装、安全等条件保障以及负责发射任务的组织指挥和计划协调等 |
测控系统 |
主要任务职能为对卫星等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监视和任务控制等,包括对卫星进行跟踪测轨,确定并预报卫星轨道;接收和处理卫星遥测数据,监视卫星工作状况;按要求发送遥控指令和注入遥控数据,完成对卫星的控制与管理等 |
应用系统 |
根据航天器应用方向的不同,分为遥感卫星应用系统、通信卫星应用系统、导航卫星应用系统、气象卫星应用系统等,分别承担遥感、通信、导航、气象预报等职能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航天测控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显示,航天测控是航天器升空后天地通信的关键链路,发挥天地之间信息传输的“高速路”作用,是航天产业高度专业化的细分领域。航天测控的主要功能是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接收星上遥测数据、发送遥控指令进行航天器的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等,并且已成为航天器应对复杂太空环境、恶劣太空安全形势的关键,是航天器发挥性能、维持寿命的决定性因素,被称为“航天器的生命线”。航天测控基础工作包括三部分跟踪,遥测和遥控。
航天测控基础工作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全球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长,为航天测控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航天测控主要通过提供航天任务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测控管理服务,如卫星测控、轨道确定与控制、碰撞预警与规避,协助航天器运营方提升卫星运行效益、降低运管环节的资源投入,提高航天任务经济效益。因此,随着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长,为航天测控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根据数据显示,2020-2023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由114次上升为212次,全球入轨航天器数量由1432个上升为3080个。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航天测控行业市场活力将被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应构建核心壁垒、聚焦垂直领域
在中国市场,随着商业航天市场爆发及国家队的“低轨星座”逐渐落地,成千上万颗卫星的批量管理和数据下行,将带来指数级增长的测控需求。并且,天宫空间站的长期常态化运营,对高可靠、实时性的测控服务提出刚性需求。因此,我国航天测控行业驱动力量正从单一的政府投资,转向“政府+商业”双轮驱动。
我国航天测控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航天数据涉及国家安全,商业公司在开展业务需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国家队仍牢牢掌控核心资源和重大任务,但商业公司已在市场化领域开辟广阔天地,并推动整个航天测控行业向高效、智能、低成本和服务化转型。
例如,航天驭星提供从发射测控、在轨运维到数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在全球建设和合作了数十个地面站,实现了对中低轨道卫星的高覆盖率,为商业卫星公司提供可靠的测控服务,当前客户包括长光卫星、银河航天等几乎所有头部商业卫星公司。航天驭星的商业模式本身就是“服务化”的最佳体现,通过规模化、共享化的服务摊薄成本,让小型卫星公司也能享受专业的测控服务。
星测未来则专注于研发星上智能处理和在轨实时计算技术,这不仅减轻了下行测控的数据压力,还让卫星能自主做出判断(如只下行拍摄到的有效数据),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系统的“智能”水平和效率。星测未来避开单纯的站网资源比拼,通过核心技术打造壁垒,体现了推动行业向“智能”转型的方向。
因此,对于民营航天测控企业而言,可以深化技术创新,构建核心壁垒,聚焦垂直领域,提供差异化服务,拥抱“互补”而非“替代”的生态位,拓展国际化视野与合作。
对民营航天测控企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建议 |
简析 |
深化技术创新,构建核心壁垒 |
应重点投入软件定义卫星、AI算法用于任务规划与故障诊断、云原生测控平台、星间链路技术等,通过技术护城河建立长期竞争优势。 |
聚焦垂直领域,提供差异化服务 |
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如专属频段服务:深耕Ka波段、光学测控等特色服务;特定轨道服务:专注服务于某一类型轨道(如倾角)的卫星星座;数据增值服务:不仅提供测控,还提供数据下行后的处理、分析和应用解决方案。 |
拥抱“互补”而非“替代”的生态位 |
明确自身是国家航天体系的重要补充和有益延伸。积极寻求与国家队合作,承接其溢出或非核心的商业化任务,成为国家力量的有效协同部分。 |
拓展国际化视野与合作 |
随着中国商业卫星公司出海,为其提供全球测控支持是天然市场。同时,可以探索与海外地面站运营商合作,融入国际测控网络,甚至为国际卫星公司提供服务。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