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非遗保护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行业数字化、跨界融合产业化发展

行业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遗范围具体包括:口头传统(含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遗可分为艺术、技术两大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技艺、医药、体育杂技和曲艺、民俗十小类。在都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增加,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

序号 内容
1 口头传统,包含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 传统艺术表演
3 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 传统手工艺技能
6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类型

具体内容

艺术类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美术

民俗

技术类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市场现状

1项目和传承人区域分布相对集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近87万项,其中有42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非遗保护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相对集中于华东地区,其次是中南、华北、西南地区,占比分别为28.0%、19.6%、18.4%和17.0%,东北地区仅占了4.8%的代表性项目。同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项目数量分布大体一致,其分布相对集中于华东,占比30.3%;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比例分别为20.0%、18.3%、15.7%、12.1%、3.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丰富,据不完全统计近87万项,其中有42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末我国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6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相对集中于华东地区,其次是中南、华北、西南地区,占比分别为28.0%、19.6%、18.4%和17.0%,东北地区仅占了4.8%的代表性项目。同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项目数量分布大体一致,其分布相对集中于华东,占比30.3%;华北、中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比例分别为20.0%、18.3%、15.7%、12.1%、3.6%。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非遗传承人普遍高龄化

我国共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前三批大多是老一辈大师,2012年第四批传承人中虽然有十多位年轻化的“70后”,但多数在当时为五六十岁;2018年第五批新增传承人在当年的平均年龄为63.29,有超过一半人数年龄在60岁以上。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非遗传承人队伍普遍高龄且青黄不接,非遗传承人的相继逝世会给非遗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培养和保护传承人尤其重要。

我国共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前三批大多是老一辈大师,2012年第四批传承人中虽然有十多位年轻化的“70后”,但多数在当时为五六十岁;2018年第五批新增传承人在当年的平均年龄为63.29,有超过一半人数年龄在60岁以上。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非遗传承人队伍普遍高龄且青黄不接,非遗传承人的相继逝世会给非遗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培养和保护传承人尤其重要。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机构涌现叠加数字化技术

丰富的非遗身后相应伴随着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的涌现,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逐年递增,2020年达到5788家,较上年增长了253家。同时博物馆、文化展示馆等单位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以数字媒介承载文化遗产,用3D动画、全息全景技术等多媒体秀从图、形、音、文立体化展示和传播非遗文化。

丰富的非遗身后相应伴随着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的涌现,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数量逐年递增,2020年达到5788家,较上年增长了253家。同时博物馆、文化展示馆等单位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以数字媒介承载文化遗产,用3D动画、全息全景技术等多媒体秀从图、形、音、文立体化展示和传播非遗文化。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跨界融合产业化发展

为使非遗适应快速发展的节奏,推动非遗项目的现代化转变和产业转变,国家于2012年、2014年分别公布两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总计100个。这些基地通过把非遗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和产品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不仅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中得到保护,还能积极协调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批次 时间 数量(个)
第一批 2012年 41
第二批 2014年 59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此外为形成可进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态链,非遗与各行业相互融合发展,应用于更多生活场景,既能拓宽非遗保护的视野,也能凸显非遗品牌的文化价值。将非遗元素进行创意跨界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非遗+服装、非遗+餐饮、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

非遗跨界融合形式

形式 案例
非遗+服装 东莞非遗服装设计活动
非遗+餐饮 东莞首届腊味节
非遗+电商 “把非遗带回家”节目、非遗购物节
非遗+家居 皇“潮”新品荟暨非遗文化艺术展
非遗+旅游 江苏秦淮灯会、湖北郧西七夕等
非遗+研学 龙山黑陶非遗研学活动等
非遗+扶贫 丹寨万达小镇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非遗+”跨界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将非遗资源在创新转化后得到动态传承保护,再把高端要素创意人才、金融资本等进行开放整合并高效利用后形成知名非遗品牌,最后融合集聚各环节,定位具有特色化的非遗品牌,形成产业并进行创新和升级。

“非遗+”跨界发展的基本路径

<strong>“非遗+”</strong><strong>跨界</strong><strong>发展的基本路径</strong>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PY)

5政策+资金双重支持

随着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重视,国家不断加大非遗专项资金支持力度。2011年国家投入4.14亿元的非遗保护资金,2018、2021年分别投入8.08、7.73亿元,2022年提前下达非遗保护资金预算6.96亿元,目前我国累计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百亿元左右。

同时国家和文旅部等部门也相继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比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各省市也相应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从2006年起每年的6月的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逐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积极推进非物遗保护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建设。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

颁布时间 颁布主体 政策名称 要点
1997年5月 国务院办公厅 《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 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实行认定制度以及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健全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保护和保密制度,扶持帮助面临失传的工艺美术品等
2005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指导方针,要求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机制
2005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强文化遗产的通知》 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建设,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
2006年11月 文化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 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
2008年5月 文化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 暂行办法》 明确非遗传承人的认定,细化传承人制度
2011年2月 国务院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明确提出立法目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2015年10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
2017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
2017年3月 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
2018年5月 文旅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 确定112所院校参与2018年研培计划。继续探索新门类非遗项目的研培试点,支持中央民族大学在湖北举办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承人群研修交流活动
2019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整体性规定
2019年7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保护方法,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2021年8月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到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结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种类繁多、总量丰富、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动态发展变化的特点,虽然面临诸多内部和外部困难,但在国家政策+资金双重支持下,非遗保护工作呈现数字化、跨界融合产业化发展态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日趋成熟。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K12教培行业现状分析:千亿市场空间有待释放 “双减”后集中度提升

我国K12教培行业现状分析:千亿市场空间有待释放 “双减”后集中度提升

在市场竞争方面,我国K12教培行业集中度较低,2023年CR4仅为7%。不过,在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那些竞争力低的中小企业将被出清,龙头企业有望凭借品牌势能、留存网点、师资等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2024年04月22日
在线教育行业:职业培训市场仍可挖掘 AI视频生成技术落地或将掀起变革

在线教育行业:职业培训市场仍可挖掘 AI视频生成技术落地或将掀起变革

我国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也于2021年的2.98亿人上涨至2022年的3.14亿人,远高于2018年的3.01亿人以及2019年的2.69亿人。另外,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3.42亿人,与2022年的高峰数据持平,由此可预计2023年全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或将达到3.5亿人左右。

2024年04月08日
我国校外培训行业:市场监管政策越发明晰 新规下面临转型变革与机遇挑战

我国校外培训行业:市场监管政策越发明晰 新规下面临转型变革与机遇挑战

近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多元化,校外培训行业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教育部最新发布《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更是给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2024年02月28日
我国考研培训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考研升学热度持续上升驱动市场快速扩张

我国考研培训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 考研升学热度持续上升驱动市场快速扩张

考研培训行业被誉为“黑马领域”。近年随着考研升学热度的持续上升,也带动了我国考研培训行业的发展,使得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8-2022年我国考研培训行业的市场规模从66.22亿元增长到了248.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15%。

2024年01月29日
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字节、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开卷

我国汽车后市场行业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字节、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开卷

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截止2023年1-11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711.1万辆、2693.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0%、10.8%。

2023年12月26日
全球高带宽存储器(HBM)行业拥有百亿增量空间 国产企业发展机遇在何方?

全球高带宽存储器(HBM)行业拥有百亿增量空间 国产企业发展机遇在何方?

随着算力规模不断扩大,驱动AI服务器出货量大幅增加,2026年将达236.9万台,同时GPU基板搭载HBM数量从4颗增至6颗,单个HBM容量从HBM1的1GB提升至HBM3的24GB,HBM价值也随着产品迭代升级而增长。因此,在量价驱动下,全球HBM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30年将达到576亿美元。

2023年12月26日
向不同教育阶段持续渗透 我国数字教育用户规模扩大 粉笔科技市值达百亿

向不同教育阶段持续渗透 我国数字教育用户规模扩大 粉笔科技市值达百亿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教育市场规模达362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2.42%。预计2023年我国数字教育市场规模将接近4000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9.5%。

2023年12月26日
我国线上健身用户规模增长  Keep占据龙头地位  行业市场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

我国线上健身用户规模增长 Keep占据龙头地位 行业市场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

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健身爱好者数量达7.1亿人,健身人群渗透率为26.5%,而美国为47.8%,欧洲为42.5%,提升空间大。同时,2022年,中国健身人群的年均开支为人民币2518元/人,远低于美国的年均开支人民币16425元。

2023年12月14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