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经济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智能床垫是其最大细分领域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2024年我国居民平均每晚睡眠时长仅为6.75小时,且该时长呈下降趋势,这一数字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成年人最低睡眠时间7小时,同时在2024年世界主流国家国民平均睡眠中排名最低。
睡眠困扰会带来多项衍生负面影响,如身体疲惫、精神萎靡、记忆力变差、皮肤状态变差等等,当前,健康睡眠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政策和技术层面都在推动行业发展。
早在2006年美国CDC年度报告将睡眠不足列为公共卫生问题,推广7-9小时标准睡眠时间;欧洲于2003年要求限制受雇者周工时,解决国民失眠问题。近年来,由于中国国民睡眠问题日益凸显,我国也出台一系列政策将睡眠问题提升到国民健康战略的高度。国家卫健委要求2025年前每个地级市(区县)至少设一家心理和睡眠专科门诊,并将“睡眠质量”纳入《健康中国2030》核心健康指标。技术突破层面,国内智能床垫品牌如喜临门、慕思、趣睡(8H)和梦百合等,普遍融合了脑波级睡眠监测、多维压力传感、智能分区调节、APP互联以及AI睡眠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推动智能床垫产品不断向高科技和精细化方向升级。
睡眠经济是以提升居民睡眠质量为核心,围绕解决睡眠障碍、改善睡眠体验而衍生的一系列消费业态。在当下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浪潮中,对高强度的工作模式、短视频等数字内容的过度依赖正不断侵蚀人们的睡眠质量,睡眠经济应运而生。
分品类看,睡眠经济主要可划分为三大板块:家居硬件、助眠APP和辅助类产品,家居硬件仍为行业主力,科技助眠成行业风向标。
(1)家居硬件:传统优势与创新融合。家居硬件是睡眠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床、床垫、枕头等传统睡眠用品,以及相关的智能硬件产品。传统家居硬件企业正通过引入智能技术,如智能床垫、智能枕头等,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家具硬件是当前睡眠经济最大的需求市场。
(2)助眠APP:科技赋能与生态链融合。助眠APP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助眠声音、记录睡眠数据以及帮助用户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等方式,促进用户入睡。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助眠APP市场迅速崛起,苹果、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纷纷将助眠功能纳入其智能穿戴设备的生态链。
(3)辅助类产品:保健品、香薰精油匹配长期睡眠障碍用户。辅助类产品主要包括治疗失眠的药物和促进用户入睡的保健品,以及香薰精油等衍生概念产品。随着人们对健康睡眠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辅助类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在稳步增长。
睡眠经济三大板块特征比较
|
板块 |
优势 |
劣势 |
|
硬件设备 |
可搭载新消费或新科技的快车,面向终端消费者,拥有较高利润水平 |
市场教育成本较高 |
|
新消费产品易陷入同质化竞争,新科技产品对研发投入要求高 |
||
|
助眠APP |
用户触达容易,且用户对软件的接受度较高,市场教育成本低 |
技术壁垒低,模式易被复制,同质化程度高,需要大厂玩家才有优势 |
|
用户流量较难转化为盈利 |
||
|
辅助产品(以药品为例) |
药物具备权威性,保健品具备药品和消费品属性,在消费者心目中使用效果更佳 |
研发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国家监管流程繁琐 |
|
新产品的市场教育成本高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智能床垫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智能床垫是睡眠经济中最大的细分品种。1991年,瑞典Fagerdala世界海绵公司依托美国太空总署记忆绵技术,推出全球首张商业化记忆绵床垫“Tempur-pedic瑞典床垫”,其温感特性可自适应人体曲线、缓解压力,在注重健康的发达国家迅速普及,开启功能性材料大规模应用先河。
1997年,德国Lattoflex乐德飞翼研发第一代飞翼支撑系统,摒弃传统弹簧与木条排骨架设计,从支撑结构层面革新,为提升睡眠舒适度开辟新方向,这些探索为智能床垫后续技术融入奠定了物理基础。国内此时尚未涉足智能技术,喜临门等企业仅聚焦传统床垫的生产和研发,智能床垫领域仍是空白。
进入21世纪,智能床垫行业围绕弹簧技术改良与功能优化持续发力,逐步融入初步的智能理念,产品从单纯的物理支撑向具备一定动态响应能力转变。2001年,丝涟发布“第六代双重感应承托弹簧”,以两端独立伸缩感应层提升对体型和重量的灵敏度,增强承托精准度与耐用性。2011年,舒达推出的高科技睡眠iComfort系列床垫突破性地使用具有温度调节效果的凝胶记忆海绵,在减轻压力的同时增强舒适感;同年推出的iComfort智能睡眠系统,针对入睡难等问题优化睡眠全场景,将智能科技与睡眠需求深度结合。国内床垫行业在这一阶段开始逐渐接触智能化理念,但整体发展较为缓慢。
2013年开始,智能床垫的核心技术从初步应用转向深度整合,睡眠监测与动态调节功能逐渐成熟,产品开始覆盖多样化睡眠场景,形成“数据追踪+主动干预”的基础逻辑。2013年,HEKA推出首款AI床垫,集成传感系统与AI模型,通过实时调节贴合人体脊椎曲度,开启“AI+床垫”的技术探索;2014年,SleepNumberX12智能床应用SleepIQ技术,以非接触式传感器追踪呼吸、心率等数据并生成睡眠报告,推动睡眠数据化管理。2020年,SleepNumberClimate360智能床通过“微气候”技术自动调温,进一步强化环境适应与睡眠质量的联动。
自2021年起,随着人工智能与生物传感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床垫行业进入AI深度赋能阶段,技术重点转向深度学习算法和个性化健康管理,产品不仅提供睡眠监测,还能通过多模态传感和医疗级数据分析,为用户定制睡眠方案。
2022年,SleepNumber迭代360智能床,优化温度调节与鼾声干预功能,可通过抬高头部改善呼吸气流,并实时监控健康状况生成建议;2023年,泰普尔Pro梵璞系列采用第三代材质,依据体型、体温自适应调整,兼顾环保与个性化需求。2024年,泰普尔ErgoSmartBase智能床搭载Sleeptracker®-AI传感器,响应打鼾并提供深度睡眠分析。2025年,乐德飞翼PrimoW200-A智能床垫以飞翼护脊系统结合AI监测,构建从睡眠追踪到健康管理的完整闭环,标志着智能床垫向全场景健康生态的深度延伸。
我国智能床垫市场处于蓝海,多家企业布局智能床垫产品
调查显示,2025年中国智能床垫渗透率预估将跃升至18%,渗透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究其原因,首先,消费认知不足,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床垫的功能和健康价值缺乏了解,市场教育成本较高;其次,价格敏感度高,智能床垫均价远高于传统床垫,在三四线城市的渗透率尤其低;再者,行业标准滞后,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健康认证,影响消费者信任度;最后,中国消费者更换床垫频率较低,49.8%的消费者正在使用超过5年的床垫,其中70后、60后正在使用10年以上的床垫的比例分别为28.6%和21%,而在美国成熟市场,平均三年就会更新一次床垫。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为解决睡眠设备孤立性问题,睡眠经济产业链需从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生产制造,到下游渠道销售及终端消费者体验的全链条入手,打造完整的睡眠生态系统。
B端场景化体验:酒店、养老院、医院等B端使用场景,通过设置沉浸式的睡眠场景,将功能价值生动形象传达给使用者,结合其品牌力和渠道力,将B端流量引流至家庭消费场景,实现ToB向ToC的转化。
C端智能家居生态链:智能单品使用独立系统使得设备之间无法互联互通,极大地限制了用户体验。智能家居生态链的打造,将单一智能产品整合为互联互通的智能家居生态“设备池”,通过统一平台和协议,实现设备协同工作,放大消费者使用端的功能价值体验。消费者可通过一个智能中枢设备,同时控制智能床垫、智能窗帘、智能灯光等,实现一键切换睡眠模式,自动调节环境亮度、温度和声音,营造理想的睡眠环境。
睡眠经济行业产业链结构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在有睡眠困扰的人群中,有91%曾购买或使用助眠产品来改善自己的睡眠,具体包括家居家纺产品、保健品及药品、智能硬件等。但较多消费者表示,现有助眠产品不能较为满意地满足自己改善睡眠的需求,认为现有助眠产品能十分满足自身需求的消费者仅占3%,53%的消费者认为现有产品改善效果较为一般,而13%的消费者认为现有产品很不满足自身需求。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助眠类产品主要为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戒指、部分头戴类产品等,大多数产品均内置了基于心率、加速度传感器等算法的睡眠监测功能,能够记录用户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长、浅睡与深睡状态等信息。然而,这类功能通常只是可穿戴设备的附加功能,并非其核心卖点。一方面,出于成本考虑,大多数设备采用的是较为基础的感应与分析技术,监测精度有限;另一方面,这类设备多数仅具备被动记录功能,无法提供有效的睡眠干预或调节支持,难以替代临床级睡眠监测设备在数据准确性与干预能力上的专业性,健康睡眠赛道供给缺口机遇广阔。
在无感监测、主动干预和环境感知等方面,相比可穿戴设备需长时间贴身佩戴、易受佩戴姿势或电量影响,目前在持续进化中的“AI健康睡眠床垫”采用非接触式光纤压力传感器、雷达波或生物电等技术,能够在用户毫无感知的状态下连续监测心率、呼吸、体动和睡眠阶段,数据更稳定、完整;同时集成床体调节系统、助眠音效、智能振动唤醒等功能,具备主动干预能力;部分高端型号还支持温湿度、噪音等环境因子的实时感知与调节,从而实现对睡眠环境的整体优化。因此,AI床垫正成为高阶睡眠管理的关键载体,逐步从“监测”迈向“改善”。
智能床垫代表性产品
|
品牌 |
产品 |
推出时间 |
核心技术 |
|
喜临门 |
宝褓・BrainCo |
2025年 |
脑电实时监测技术;AI智能调节系统;睡前引导-睡中调节-睡后唤醒的全周期干预方案。 |
|
aise宝褓尊享H30系列 |
2024年 |
云动系统,集成cloudhold、cloudsleep、iRoomy等三大睡眠科技模块 |
|
|
慕斯股份 |
T11PRO |
2024年 |
结合体动次数、睡姿建模、心率呼吸监测等多维数据,实现对用户睡眠状况的实时感知与自适应调节。 |
|
趣睡科技 |
8H智能撑腰护眠床垫 |
2024年 |
双检测AI核心+AI智能算法 |
|
泰普尔丝涟 |
泰普尔Ergo SmartBase智能床 |
2024年 |
搭载Sleeptracker-AI传感器,提供睡眠大数据,响应打鼾问题,智能唤醒闹钟 |
|
席梦思 |
BackCare®护脊系列Starry繁星床垫 |
2024年 |
内置四大放松模式:零重力模式、电视模式、止鼾模式和放平模式 |
|
舒达 |
ICF智能底床 |
2025年 |
一键哄睡、鼾声感应、智能闹钟、实时睡眠监测和睡眠报告、AI语音交互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现有助眠产品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睡眠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希望有功能更丰富、更人性化的AI智能床垫产品面世。消费者目前对于智能床垫的产品功能、安全性和舒适度关注最高。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ym)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