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光电耦合器行业: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领域需求旺盛 国产企业正不断发力

一、行业相关定义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光电耦合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光电耦合器是以光为媒介传输电信号的一种电-光-电转换器件。它由发光源和受光器两部分组成。把发光源和受光器组装在同一密闭的壳体内,彼此间用透明绝缘体隔离。发光源的引脚为输入端,受光器的引脚为输出端,常见的发光源为发光二极管,受光器为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等等。光电耦合器可根据不同要求, 由不同种类的发光器件和光敏器件组合成许多系列的光电耦合器。

光电耦合器是以光为媒介传输电信号的一种电-光-电转换器件。它由发光源和受光器两部分组成。把发光源和受光器组装在同一密闭的壳体内,彼此间用透明绝缘体隔离。发光源的引脚为输入端,受光器的引脚为输出端,常见的发光源为发光二极管,受光器为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等等。光电耦合器可根据不同要求, 由不同种类的发光器件和光敏器件组合成许多系列的光电耦合器。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二、行业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

光电耦合器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光电器件,能够调节电流的状态,可以满足当前工业系统高规格的隔离和保护要求。随着近年来光耦器件在工业、汽车电子等应用中的逐渐成熟,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固体继电器与光隔离器等部件被广泛应用在机械行业中,为光耦合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023年国内光电耦合器行业市场规模为38.96亿元,具体如下:

光电耦合器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光电器件,能够调节电流的状态,可以满足当前工业系统高规格的隔离和保护要求。随着近年来光耦器件在工业、汽车电子等应用中的逐渐成熟,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固体继电器与光隔离器等部件被广泛应用在机械行业中,为光耦合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023年国内光电耦合器行业市场规模为38.96亿元,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供应规模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光耦合器的功能边界正被不断拓宽。国产光耦合器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与创新,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2023年中国光电耦合器产量为98.74亿颗,具体如下: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光耦合器的功能边界正被不断拓宽。国产光耦合器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与创新,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2023年中国光电耦合器产量为98.74亿颗,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3、需求规模

随着智能制造浪潮的兴起,光耦合器在工业自动化与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它们作为信号传输与隔离的关键元件,有效保障了工业设备间的高效、精准通信,为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23年中国光电耦合器销量为115.67亿颗,具体如下:

随着智能制造浪潮的兴起,光耦合器在工业自动化与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它们作为信号传输与隔离的关键元件,有效保障了工业设备间的高效、精准通信,为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23年中国光电耦合器销量为115.67亿颗,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4、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未来的光耦合器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信号转换与传输元件,而是将融入更多的智能化元素,如自动感知环境变化、智能调节信号传输参数等。这种多功能化与智能化的融合将使得光耦合器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智能桥梁,为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各个领域提供更加智能、便捷、高效的解决方案,赋能各类应用场景的智能化升级与转型。

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对高速、低延迟光电耦合器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国产企业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抢占市场先机。同时,企业需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产光电耦合器将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对高速、低延迟光电耦合器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国产企业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质量,抢占市场先机。同时,企业需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产光电耦合器将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行业细分市场

1、线性光电耦合器

线性光电耦合器具有较好的小信号性能,其电流传输特性曲线为线性,可以传输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开关电源就是一种相对线性的电源,它使用先进电力电子技术控制开关时间比并保持稳定输出电压的电源。

从发展趋势看来,开关电源的小型化、减轻重量对便携式电子设备十分关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标志着未来光耦的发展方向,光耦将向高速化、高性能、小体积、轻重量的方向发展。2023年中国线性光电耦合器行业市场规模为13.25亿元,具体如下:

从发展趋势看来,开关电源的小型化、减轻重量对便携式电子设备十分关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标志着未来光耦的发展方向,光耦将向高速化、高性能、小体积、轻重量的方向发展。2023年中国线性光电耦合器行业市场规模为13.25亿元,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2、非线性光电耦合器

非线性光电耦合器其电流传输特性曲线为非线性,不能在开关电源中使用,因为可能会使输出的振荡波形变差,甚至出现寄生振荡。因此,当非线性光电耦合器在模拟电路中使用时,只能隔离传输频率较高的小信号。其中,晶体管光耦具有大电流传输比(CTR)、高耐压、低输入电流、传输速率较慢、时序延时较大的特点。2023年中国非线性光电耦合器行业市场规模为25.71亿元,具体如下:

非线性光电耦合器其电流传输特性曲线为非线性,不能在开关电源中使用,因为可能会使输出的振荡波形变差,甚至出现寄生振荡。因此,当非线性光电耦合器在模拟电路中使用时,只能隔离传输频率较高的小信号。其中,晶体管光耦具有大电流传输比(CTR)、高耐压、低输入电流、传输速率较慢、时序延时较大的特点。2023年中国非线性光电耦合器行业市场规模为25.71亿元,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四、行业竞争格局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光耦市场基本由国际巨头垄断,其中博通、安森美、东芝和威世占据全球主要市场份额,这些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和电子元器件企业均涉足光耦合器领域,凭借其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富的产品线和高品质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国内企业,近年来,国内企业包括奥伦德、匡通、华联电子(联创光电子公司)等开始逐渐崛起。其中华联电子重点布局高速光耦单品,广泛应用于光伏逆变器、工业变频器、国网电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等场景,2021年,华联电子光耦订单突破2亿元,高端高阶光耦出货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逐步积累了超50家相关应用行业的头部企业客户,奠定国内光耦品牌地位。

此外,还有光谷、光通、创谷等品牌,也在光电耦合器市场占据一定份额,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中国光电耦合器行业主要品牌

企业名称 品牌 简介
华联电子 厦门华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现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厦门市重点工业企业、厦门市制造百强企业、全国文明单位。公司在智能控制器、光耦器件以及光电显示模块的产品质量、规模以及市场占有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是半导体光电组件及半导体器件封测领域技术领先企业。产品领域涉及家电厨电、健康护理、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以及光伏储能等,是伊莱克斯、Arcelik、艾欧史密斯、江森自控、开利、B/S/H、海尔、格力、美的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核心战略合作伙伴与金牌供应商,被国家工信部评为“绿色工厂”。
奥伦德 奥伦德元器件专业研发制造光电芯片及光耦,掌握芯片核心技术,IDM完整产业链结构; 奥伦德品牌光电耦合器现已发展为国内高端品牌,将近500品种型号,为通讯、电力、家电、车辆、新能源等各个行业提供服务。基本实现大部分品种能够PIN TO PIN对标欧、美、日系光耦。现阶段光耦月产能300KK,产销量综合位列国内前茅,未来5年公司持续扩产,成为国际光耦知名品牌。
匡通 深圳匡通电子有限公司是国内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发光二极管(LED)、光电耦合器(OC)、集成电路(IC)、光伏器件、半导体照明、显示、应用产品以及相关配套材料的龙头骨干企业。公司实行以事业部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设立有直插LED、LED应用、光耦、贴片LED等事业部,可生产160多个规格直插LED器件,产能规模达50亿支,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年产20亿支的新型贴片LED生产线;可生产817,357,3H7等光耦产品,年产能15亿支;LED室内照明、柔性灯带、户内外高清电子显示屏等应用产品;采用ERP生产制造、财务管理系统,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
博通 Broadcom Corporation (博通公司)(Nasdaq:BRCM)是全球领先的有线和无线通信 半导体公司。市值3599.73亿美元。其产品实现向家庭、办公室和移动环境以及在这些环境中传递语音、 数据和多媒体。 Broadcom 为计算和网络设备、数字娱乐和宽带接入产品以及移动设备的制造商提供业界最广泛的、 一流的片上系统和软件解决方案。2018年7月,博通和企业软件公司CA Technologies宣布,双方已经达成189亿美元现金收购协议。2019年,入选“2019福布斯全球数字经济100强”,排第30位。
安森美 安森美半导体是应用于高能效电子产品的首要高性能硅方案供应商。公司的产品系列包括电源和信号管理、逻辑、分立及定制器件,帮助客户解决他们在汽车、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工业、LED照明、医疗、军事/航空及电源应用的独特设计挑战,既快速又符合高性价比。公司在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之关键市场运营包括制造厂、销售办事处及设计中心在内的世界一流、增值型供应链和网络。作为领先的半导体制造商,我们提供80,000余种元器件产品,包括MOSFET、图像传感器、碳化硅系列(EliteSiC)等以及遍布全球的供应链,各大主要市场的数万客户都在使用安森美的智能电源和感知技术,驱动未来科技。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WWTQ)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液冷市场快速发展,冷液分配装置(CDU)前景向好

我国液冷市场快速发展,冷液分配装置(CDU)前景向好

液冷技术经过几十年发展,被广泛认为是解决散热挑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近年来,中国液冷数据中心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0%;预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液冷市场可突破千亿规模。

2025年11月06日
中国变压器产业优势明显,海外电力设备需求旺盛

中国变压器产业优势明显,海外电力设备需求旺盛

全球电力系统升级迭代需求显现,带动变压器需求大涨。与此同时,中国变压器出口量实现快速增长。国外变压器企业扩产动作相对缓慢,而中国变压器产量丰富,并且变压器厂商具有原材料供应稳定、生产成本低、技术能力强等优势,将迎来出口黄金期,产品出海动力足。

2025年11月04日
国内存储芯片市场占比持续提升,AI驱动下存储需求有望延续复苏态势

国内存储芯片市场占比持续提升,AI驱动下存储需求有望延续复苏态势

我国存储芯片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中国半导体存储器市场规模约为3943亿元,2024年约为4267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4580亿元。目前存储芯片市场主要以DRAM和NANDFlash为主。其中,DRAM市场规模最大,占比约为55.9%,NANDFlash占比约为44.0%。

2025年11月04日
中国为模拟芯片最主要消费市场,政策指引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中国为模拟芯片最主要消费市场,政策指引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模拟芯片下游多元分布,汽车与通信市场领跑成为主要增长引擎。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中国模拟芯片下游应用领域中,消费电子占比约37%,为722亿元;泛能源市场规模为507亿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371亿元,通讯市场规模为292亿元。

2025年10月30日
我国固态电解质产业链条优势明显,本土企业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

我国固态电解质产业链条优势明显,本土企业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

在技术路径的选择上,日韩企业更倾向于硫化物体系,欧美企业更偏向于氧化物和聚合物,我国的技术路线选择相对更加多样化,但是最主流的仍然是硫化物和氧化物。根据市场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球固态电池企业选择硫化物的占比为38%,选择氧化物的占比为32%,选择聚合物的有22%。

2025年10月29日
我国感光干膜行业:国产替代加速 市场竞争逐渐加剧

我国感光干膜行业:国产替代加速 市场竞争逐渐加剧

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国产企业如福斯特、容大感光、湖南初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逐渐崛起,其技术和产品在中低端市场逐步占据一定份额,并开始向高端市场进军,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而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持续推进,国内企业也有着越来越好的市场表现,截止2024年我国感光干膜产量约为7.76亿平方米,20

2025年10月17日
我国淀粉糖行业:产销率保持在60%以上 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

我国淀粉糖行业:产销率保持在60%以上 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淀粉糖行业市场规模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为320.16亿元,2024年达到454.73亿元,2025年上半年达到212.94亿元。

2025年10月16日
全球PCB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国内高端应用有望催动PCB产品结构升级

全球PCB行业呈稳步增长态势 国内高端应用有望催动PCB产品结构升级

目前,中国大陆PCB产能集中于中低端领域,从PCB行业细分产品占比来看,中国PCB市场中刚性板的市场占比最高,达81%,包括多层板、刚性单双面板以及HDI板等多种类型;挠性板、封装基板和刚挠结合板占比较低,分别为14%、4%和1%。

2025年10月16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