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我国移动社交行业消费特点 中老年用户规模增长 消费需求将愈发多样

移动社交是指用户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以在线识别用户及交换信息技术为基础,按照流量计费,通过移动网络来实现的社交应用功能,移动社交不包括打电话、发短信等通讯业务。

形式来看,移动社交的形式主要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过去传统的移动社交主要是以文字为主。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网络社交越来越与现实社交出现交叉,对传统社交形成了极大补充,社交形式也从过去单单的文字发展成图文结合,声音图文结合,视频文字声音结合等等。与传统的PC端社交相比,现如今的移动社交应用更具有人机交互、实时场景等特点,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的创造并分享内容,也能够让网络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个人的现实生活。

形式来看,移动社交的形式主要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过去传统的移动社交主要是以文字为主。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网络社交越来越与现实社交出现交叉,对传统社交形成了极大补充,社交形式也从过去单单的文字发展成图文结合,声音图文结合,视频文字声音结合等等。与传统的PC端社交相比,现如今的移动社交应用更具有人机交互、实时场景等特点,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的创造并分享内容,也能够让网络最大程度地服务于个人的现实生活。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1、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移动社交大约是从2003年开始,行业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基于当时国内PC社交网络的出现,社交应用便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形成移动社交服务形态,但其商业模式并不清晰,且同质化竞争严重。到2011年持续到2012年,我国移动社交行业开始进入启动期,由于探索期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发展泡沫破裂,所以移动即时通讯产品开始带动市场向社交网络迁移,新产品和新服务也被不断探索开发,我国社交网络的重心慢慢从基于PC端的网络社交向移动社交转移。

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移动社交大约是从2003年开始,行业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基于当时国内PC社交网络的出现,社交应用便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并逐渐形成移动社交服务形态,但其商业模式并不清晰,且同质化竞争严重。到2011年持续到2012年,我国移动社交行业开始进入启动期,由于探索期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发展泡沫破裂,所以移动即时通讯产品开始带动市场向社交网络迁移,新产品和新服务也被不断探索开发,我国社交网络的重心慢慢从基于PC端的网络社交向移动社交转移。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013年到2016年是行业的高速发展期,这样一时期,国内智能手机普及催熟移动社交需求,异质化社交产品相继出现,市场多元化探索加快,以兴趣为导向的多媒体平台开始建立,移动社交变现能力也得到提升。2017年至今则是我国移动社交行业的市场成熟期,随着我国5G等新技术的发展,头部平台逐步完成从单纯社交平台向综合服务平台拓展,实现对用户场各类线上线下生活服务场景的广泛达连接与覆盖。移动社交内容日益充盈,短视频、直播、音频、图文等多种内容形态融合社交关系形成更活跃的生产——消费——变现闭环,移动社交功能不断创新,同时移动社交社会价值也不断扩大,尤其在疫情期间,移动社交平台在传播疫情信息、联动防控抗疫、恢复复工复产复学等多方面都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

市场规模来看,2015年到2020年我国移动社交市场收入规模逐年递增。在2016年的高速发展期其规模收入增长至294亿元,同比增速更是达到67.05%;2017年之后随着行业进入市场成熟期,其市场收入规模增速也逐渐放缓,尽管如此,但是我国移动社交市场收入规模增速仍然维持比较高的水平。截止至2020年我国移动社交市场收入规模增速约为29.69%。

市场规模来看,2015年到2020年我国移动社交市场收入规模逐年递增。在2016年的高速发展期其规模收入增长至294亿元,同比增速更是达到67.05%;2017年之后随着行业进入市场成熟期,其市场收入规模增速也逐渐放缓,尽管如此,但是我国移动社交市场收入规模增速仍然维持比较高的水平。截止至2020年我国移动社交市场收入规模增速约为29.69%。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行业消费主体

行业消费主体方面,我国移动社交行业的消费主体主要是广大网民,又因为我国移动社交是指用户以手机为主的载体,通过移动网络来实现的社交应用功能等业务,所以手机网民是我国移动社交行业的主要消费群体。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移动社交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以及手机的普及,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规模逐年递增,从2014年的5.6亿人增长至2021年的10.3亿人。手机网民数量占总网民规模比例也从2014的85.8%增长至2021年的99.7%。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以及手机的普及,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规模逐年递增,从2014年的5.6亿人增长至2021年的10.3亿人。手机网民数量占总网民规模比例也从2014的85.8%增长至2021年的99.7%。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在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不断增长,我国移动社交需求不断释放,这便使得国内移动社交应用日益丰富。当前我国移动社交应用丰富多样,盖含内容社交、婚恋交友、娱乐交友、趣缘交友、声音交友、直播交友、游戏社交、即时通讯、运动社交、图片社交等个种类。

在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不断增长,我国移动社交需求不断释放,这便使得国内移动社交应用日益丰富。当前我国移动社交应用丰富多样,盖含内容社交、婚恋交友、娱乐交友、趣缘交友、声音交友、直播交友、游戏社交、即时通讯、运动社交、图片社交等个种类。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随着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不断增长,移动社交需求不断释放,移动社交应用日益丰富,行业用户规模也随之扩大。根据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0年我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已经从6.66亿人增长至9.24亿人。预计今年我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将继续增长并突破10亿人。

随着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不断增长,移动社交需求不断释放,移动社交应用日益丰富,行业用户规模也随之扩大。根据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0年我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已经从6.66亿人增长至9.24亿人。预计今年我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将继续增长并突破10亿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消费者画像及偏好

行业消费主体年龄分布来看,2021年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中,30-39岁人群占比最大,约为17.3%;其次便是40-49岁和20-29岁,占比分别为18.4%和17.3%。另外我国10-19岁的零零后网民占比也达到了13.3%。而00后的移动社交平台用户具有粘性较小、付费意愿较高的特点,同时其更热衷于社交,主张个性,乐于尝试新事物,但同时也比较挑剔,这为我国移动社交行业新进入者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行业消费主体年龄分布来看,2021年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中,30-39岁人群占比最大,约为17.3%;其次便是40-49岁和20-29岁,占比分别为18.4%和17.3%。另外我国10-19岁的零零后网民占比也达到了13.3%。而00后的移动社交平台用户具有粘性较小、付费意愿较高的特点,同时其更热衷于社交,主张个性,乐于尝试新事物,但同时也比较挑剔,这为我国移动社交行业新进入者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互联网红利进一步向老年人释放,使得我国老年网民数量增长,占比扩大,当前我国50岁以上的网民占比达到26.8%。预计我国老年网民数量的增长,占比的扩大将为我国移动社交行业发展带了新的发展点。

当前我国移动社交功能较为丰富,用户使用移动社交应用的意图种类也较多。从我国移动社交用户使用移动社交应用意图占比情况来看,仍然是文字聊天占比最大,约为58.7%;其次便分别是观看直播、参与群组、发现页面、游戏互动、语音配对、附近/同城、视频配对、直播间连麦、滑动配对、打赏,占比分别为33.6%、33.4%、32.5%、28.1%、22.6%、21.7%、18.3%、16.2%、14.5%、11.3%。

当前我国移动社交功能较为丰富,用户使用移动社交应用的意图种类也较多。从我国移动社交用户使用移动社交应用意图占比情况来看,仍然是文字聊天占比最大,约为58.7%;其次便分别是观看直播、参与群组、发现页面、游戏互动、语音配对、附近/同城、视频配对、直播间连麦、滑动配对、打赏,占比分别为33.6%、33.4%、32.5%、28.1%、22.6%、21.7%、18.3%、16.2%、14.5%、11.3%。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分析当下我国移动社交用户需求情况来看,选择用移动社交应用来进行聊天需求的用户占比最大,这也是为什么当下从我国移动社交用户使用移动社交应用意图占比最大的是文字聊天。除了聊天需求之外,熟人通讯、分享生活或观点、打发时间以及结交朋友需求则分别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分比占比约为54.7%、43.8%、40.9%和39%。

分析当下我国移动社交用户需求情况来看,选择用移动社交应用来进行聊天需求的用户占比最大,这也是为什么当下从我国移动社交用户使用移动社交应用意图占比最大的是文字聊天。除了聊天需求之外,熟人通讯、分享生活或观点、打发时间以及结交朋友需求则分别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分比占比约为54.7%、43.8%、40.9%和39%。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总体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精神生活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得我国移动社交用户需求也较为多样化,因此我国移动社交企业可以走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来满足这些细分需求。

4、行业消费趋势

现如今我国首手机网民数量正在趋于饱和,预计未来我国移动社交用户数量增速将逐步放缓,因此把控好行业现有市场的消费趋势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移动社交消费主体年龄从青少年到中老年均有分布。同时消费者在使用移动社交应用时的需求也较为多样化,从熟人通讯到打发时间、寻找伴侣、排解情绪、游戏互动等也均有分布。

近两年来,我国极具个性的z世代群体已经崛起,逐渐成为社会消费主力军;另外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持续推进,使得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较2020年底增加0.08亿,且老年人的即时通讯使用率达到90%以上。

近两年来,我国极具个性的z世代群体已经崛起,逐渐成为社会消费主力军;另外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持续推进,使得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较2020年底增加0.08亿,且老年人的即时通讯使用率达到90%以上。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除此之外,我国2021年成年单身人口达到约2.5-2.6亿,预计2021年处于独居状态成年人数量将超过9200万,这为社交婚恋需求提供了巨大动力。

因此,预计未来针对z世代消费主体,我国移动社交行业消费将向着社交游戏化、娱乐化、体验性发展;针对中老年消费群体,其对移动社交的消费将向着极简化、高端化、功能简约化发展。另外,针对独居单身群体,移动社交消费将向着高质量化、互动多样化(如一起听歌、一起观影等)、沉浸式体验化等发展。总体来说,未来我国移动社交行业消费将愈发细化、多样。(LQM)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数据标注行业:下游持续扩张带来可观发展前景 未来市场有望快速增长

我国数据标注行业:下游持续扩张带来可观发展前景 未来市场有望快速增长

近年来数据标注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内涌现了大批量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截止2023年数据标准行业相关企业数达到1123家,呈现出井喷的趋势。未来,在大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下,预计数据标注相关企业数量将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2024年03月08日
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稳增长 政府、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积极布局

我国智算中心行业市场规模稳增长 政府、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积极布局

AI服务器能够提供人工智能数据服务,是算力基础设施之一。智能算力规模以AI服务器为基础,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不断上升,据IDC数据,2022年全球AI服务器销售额为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7.3%。我国AI服务器销售额持续增长,2022年AI服务器销售额为523.5亿元,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7%。

2024年02月27日
我国数字经济行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产业数字化探索更加丰富多样

我国数字经济行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产业数字化探索更加丰富多样

2022 年我国数据产量达 8.1ZB,同比增长 22.7%,占全球数据总产量 10.5%,位居世界第二。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存力总规模超 1000EB,数据存储量达 724.5EB,同比增长 21.1%,占全球数据总存储量的 14.4%。

2024年02月27日
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溢出赋能成效显著  逐渐步入创新发展新阶段

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溢出赋能成效显著 逐渐步入创新发展新阶段

2023年是《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实施的收官之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的两年多以来,工信部坚持适度超前,基础设施已全面建成。

2024年02月24日
我国大数据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金融领域为最大细分市场

我国大数据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金融领域为最大细分市场

在网络基础资源方面,截至2023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为3024万个;IPv6活跃用户数达7.67亿;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129万个,其中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6%;移动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活跃App数量达260万款,进一步覆盖网民日常学习、工作、生活。

2024年02月22日
我国算力租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大数据驱动下行业前景广阔

我国算力租赁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大数据驱动下行业前景广阔

在数据中心领域,作为算力的物理承载,国内数据中心持续建设与扩容,推动数据中心总机架数连年增长。2018-2022年总机架数由 266 万架增至650万架,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30%。预计2025年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将达到802万个,相应的算力规模持续扩大。

2024年02月2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