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支架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术植入血管内的医疗器械,主要用于治疗血管狭窄、闭塞或动脉瘤等血管病变。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机械支撑作用恢复血管通畅性,改善血液供应,同时部分类型支架可携带药物以抑制血管再狭窄或血栓形成。
发展历程来看,我国血管支架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的起步阶段,早期我国血管支架市场完全依赖进口产品,国内企业尚未具备自主研发能力。20世纪80年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球囊导管技术引入中国,为血管支架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随着心血管疾病诊疗需求增长,血管支架作为高端医疗器械开始进入国内医疗机构,但整体市场规模有限。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国产化阶段,1999年,我国首款国产冠状动脉支架(金属裸支架,BMS)成功研发并上市,打破进口垄断,标志着行业国产化起点。国产企业聚焦金属裸支架技术优化,通过材料改进(如不锈钢、钴铬合金)和工艺升级,提升支架支撑力和生物相容性。国产支架凭借价格优势(较进口产品低30%-50%)和本土化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快速渗透,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21世纪初至2009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后,药物洗脱支架(如雷帕霉素、紫杉醇涂层支架)问世,通过药物缓释抑制血管再狭窄,再狭窄率从金属裸支架的15%-30%降至5%-10%。乐普医疗、微创医疗等企业推出国产DES,采用微孔刻槽、靶向涂层等技术,实现药物精准释放,临床效果媲美进口产品。
2009年至今的技术创新阶段,2009年,微创医疗启动可吸收支架研发,攻克“薄壁技术”与“精准载药”难题,于2024年推出全球首款新一代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Firesorb®(火鹮®)。该支架采用高分子材料(如聚乳酸),植入后2-3年内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血栓发生率降至0.34%,临床数据优于国际同类产品。药物涂层技术优化,通过纳米技术实现药物定点、定时、定量释放,减少全身副作用。而内置传感器监测血管健康指标(如压力、温度),通过无线传输实现远程管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从进出口来看,进口方面,2025年1-5月,我国血管支架进口数量为91.40万个,同比下降38.18%;进口金额为11.54亿元,同比下降18.70%,形成量价同降局面。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出口方面,2025年1-5月,我国血管支架出口数量为28.89万个,同比增长30.09%;出口金额为2.43亿元,同比增长24.03%。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进口额国家分布来看,2025年1-5月,我国从爱尔兰进口血管支架金额达6.51亿元,同比下降1.21%,占中国总进口金额的56.39%。其次是美国,进口额为3.07亿元,同比下降44.14%,占中国总进口金额的26.57%。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出口额国家分布来看,2025年1-5月,我国出口新加坡血管支架金额为4741.27万元,同比增长188.61%,占中国总出口额的19.48%。其次是土耳其,出口额为3223.29亿元,同比增长41.35%,占中国总出口额的13.25%。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xyl)
观研天下®专注行业分析十三年,专业提供各行业涵盖现状解读、竞争分析、前景研判、趋势展望、策略建议等内容的研究报告。更多本行业研究详见《中国血管支架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