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绍兴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汇总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快速增长

绍兴市工业发展“十三五”成效

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7136亿元、1552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为7.2%、6.6%。

1.“两业联动”跃升发展力。聚焦聚力构建“3+2+4”产业体系,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全力念好“两业经”,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1)传统产业质效提升。作为全省唯一省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综合改革试点地市,实现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各区、县(市)试点“全覆盖”,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水平指数居全省第一。

(2)“跨域整合”办成大事。市区印染、化工产业“跨域整合”集聚提升取得重大突破,集聚项目计划总投资530亿元左右,将盘活用地10000多亩,建成后将新增产值1000多亿元,并生成了绍兴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项目(圆锦新材料项目总投资208亿元),成为全省率先实现生产力布局重大调整的示范地市。

(3)新兴产业量级突破。引进中芯国际这一集成电路产业“链主型”企业,并引进长电、豪威等一批集成电路规模链条企业,聚焦聚力打造集成电路“芯”高地,加快打造长三角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致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布局城市。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3.8%。

(4)现代集群重点发力。螺旋式、立体式推进实施“双十双百”现代集群制造培育行动,建立“十群十链”培育体系,绍兴现代纺织产业集群列入2020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初赛优胜集群,获得专项资金支持。

2.“数智赋能”驱动引擎力。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率先迈向“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排名、产业数字化指数排名明显提升,数字经济成为引领新发展的关键动能和重要引擎。

(1)智能化改造加快赋能。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行动计划,达标改造1300多家企业,每万名制造业员工机器人拥有率214台,装备数控化率50%以上。

(2)工业互联网先行先试。加快构建“一区域一平台、一行业一朵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共有省级工业互联网创建平台25家、认定平台7家,“印染大脑”“轴承云”等行业互联网平台全国知名。

(3)5G规划应用抢占先机。大力推进5G基站建设“一件事”集成改革,至2020年底已建成5G基站8023个,基本实现主城区和重点园区平台5G网络全覆盖。积极打造5G工业应用先行区,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获“‘5G+工业互联网’十大典型应用案例”1例。

3.“平台整合”拓展承载力。主动融入长三角,拥抱大湾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省域一体化发展和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发展重要部署,构建高能级引领型重大平台、高质量骨干平台、特色化基础平台三级联动的平台支撑体系。

(1)重大平台能级跃升。高标准高质量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统筹抓好大湾区新区规划建设,绍兴滨海新区获批设立,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产业平台列入全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2)整合提升全国推广。深入推进开发区(园区)改造提升省级试点,系统打好“退散进园、退低进高、退污进绿、退劣进优”攻坚战,省级以上开发区从13个缩减为9个,建成省级小微企业园103个。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

(3)“腾笼换鸟”全省先进。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655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25562家,盘活存量土地90472亩、占存量用地80%以上,连续八年获全省“腾笼换鸟”工作考核先进市。

4.“雁阵培育”提升竞争力。坚持创新驱动、亩均牵引、政策激励、服务集成,加快推动隐形冠军、单项冠军、雄鹰企业等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发展,获评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

(1)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上市公司数量从2015年的60家提高到2020年的83家,居全国同级别地级市第3位。拥有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省级雄鹰企业11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7家、省级“放水养鱼”行动培育企业261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36家、专精特新培育企业1240家。“十三五”以来累计升规企业3044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18.1万元/亩,亩均增加值达98万元/亩。

(2)创新动能获得新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绍兴科创大走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研发飞地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97.4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3.1%,均位居全省第四;累计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46家;制定“浙江制造”标准179项。《2019年浙江省及11个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报告》显示,全省6个Ⅰ类地区,绍兴居“动能转换提高幅度”首位。

(3)发展生态得到新优化。构建“1+9”政策体系,打造“一站式”政策兑现平台,打通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迭代升级绍兴市涉企综合服务平台,多次被评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全省率先启动“企业码”绍兴专区建设和应用,成为全省最早领码“全覆盖”、应用活跃度最高、最早创设“驻企服务”应用、最早获得省级创新应用试点的地市,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绍兴市“十三五”时期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一览表

序号

指标名称

1.基期

2.目标设定

3.成情况

备注

2015年

2020年

2016-2020年均增速

2020年

1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

[6.5]

[6.6]

完成目标。2016—2020年分别:4.7%、7.9%、7.4%、8.4%、4.9%。

2

规上工业产值增速(%)

[6.0]

[7.2]

超额完成目标。2016—2020年分别:3.2%、14%、11.6%、5.4%、2.3%。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

25.5

30

43.8

超额完成目标。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与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80.1亿元、1551.8亿元。

4

限额以上工业投资(亿元)

1252.4

2000

10%

500

因省投资统计口径调整难以对标统计。

5

规上企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0.3

28

9%

25.1

因省投资统计口径调整难以对标统计。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从业人员数分别为1551.8亿元、61.9万人。

6

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02

1.35

3.1

超额完成目标。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97.4亿元、6366.7亿元。

7

规上新产品产值率(%)

35.7

40

37.6

因省投资统计口径调整难对标统计。2020年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680.6亿元、规上工业产值7135.8亿元。

8

两化融合指数

70.67

85

91.85

超额完成目标。

9

上市公司数量(家)

60

100

83

完成目标的83%。

注:1.表中数据来自统计部门发布。

2.[ ]中的数据是指2015—2020年均数据。

资料来源: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观研天下整理

绍兴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把握“适度超前、奋力赶超”原则,高水平完成规模跨越、高效低碳、创新驱动、空间重构、数字变革五方面奋进目标。通过五年时间,以系统性重构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三生”融合,制度性演进锻造内生动力、市场活力、发展潜力,数字化改革引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率先走出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市域发展之路,率先走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智造强市之路。

1.规模跨越:迈向全省前列。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其中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年均增长7%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600亿元以上,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2%以上。

2.高效低碳:名列国内同业先进。到2025年,规上制造业利润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主要行业及产品单位能耗及排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到2025年,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

4.空间重构:对标省内先进。到2025年,完成开发区(园区)“2+7+N”全域治理;累计建成小微企业园150个以上,工业企业入园率超过95%,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到30万元/亩。

5.数字变革:迈向长三角领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快速增长,到2025年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数达到92以上;每万名制造业员工机器人拥有率达到400台以上,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5G信号连片优良全覆盖,5G用户普及率达到100%。

到2035年,建成全面迈入数字新时代、高度发达的智造强市,打造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全球布局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以若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涌现一批拥有自主可控核心技术、高质量产品服务、高价值国际品牌、现代化管理能力的世界级一流企业,产业生态更趋完善,永续发展空间充足,营商环境国际一流,成为长三角乃至全球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环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翼。

绍兴市“十四五”时期工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9年

2020年

2025年

指标

规模跨越

1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亿元

[7.1]

[6.6]

[7.2]

预期性

2

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4.2

25.9

不低于26.0

预期性

高效低碳

3

规上制造业利润率

%

6.9

7.2

8

预期性

4

规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

%

[2.6]

6.4

[7.0]

预期性

5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6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

%

完成上级下达指标

约束性

创新驱动

7

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

%

41.9

43.8

50

预期性

8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

%

2.54

3.1

3.0以上

预期性

9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7.1

17

预期性

空间重构

10

省级认定小微企业园数

70

103

150

预期性

11

万亩千亿新产业发展平台

2

3

4

预期性

12

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

万元/亩

17.3

18.1

30

奋进性

数字变革

13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4

3.6

10

奋进性

14

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数

72.9*

80.5*

92

奋进性

15

规上工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

%

100

奋进性

注:1.2019年、2020年、2025年三列中的[ ]分别为2015—2019年年均增速、2015—2020年年均增速、2020-2025年年均增速。

2.*为当年公布的上一年度评价数据。

资料来源: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观研天下整理

4185”目标战略

4185”目标战略

4个战略发展目标:更为畅通的“双循环”要素集聚高地、更具品质的长三角南翼先进智造基地、更富标识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示范地、更有优势的“腾笼换鸟”理论践行地。

1个产城融合体系:系统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产城平台现代化,着力构建以三大传统产业、两大历史经典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十大现代制造业集群、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为主线,“两大高能级引领型重大平台、七大高质量骨干平台、若干个特色化基础平台”为空间布局,“优质创新、优质智造、优质服务、优质环境”为导向的产城融合体系。

8项重点工程任务:着力实施工业强基、产业再造、平台升级、项目续力、数字变革、集约增效、稳企稳链、码上服务等8项重点工程。

5大标识工作成果:全行业智能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果,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深度融合,生产力布局完成系统性重构,各区、县(市)形成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双十双百”成群成链。

资料来源: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观研天下整理

标识成果

1.全行业智能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果。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落实智能制造领航行动,以“分行业改造、梯度式推进、全市域推广”为路径,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智能化改造生产线”四位一体的示范体系。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广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智造模式。到2025年,规上制造业智能化改造覆盖率达100%,培育省级未来工厂10家、省级智能工厂100家、市级数字化车间1000个。

2.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深度融合。立足集成电路、现代纺织、先进新材料等产业优势,推进建设绍芯集成电路实验室、鉴湖现代纺织实验室、曹娥江新材料实验室,争取纳入省级实验室布局。建设协同创新载体:围绕“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全面实施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产业创新研究院、技术创新联盟“三个全覆盖”计划,推动重点产业集群、标志性产业链和细分关键技术领域协同创新。面向产业基础再造、省市级标志性产业链重点领域,强化目录引导、清单攻关、揭榜攻关等模式创新,强化从应用研发到示范应用的政策集成供给,加快形成标志性技术(产品)持续涌现、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3.生产力布局完成系统性重构。实施开发区(园区)全域治理行动,系统性重构开发区(园区)平台体系,形成“高能级引领型重大平台+高质量骨干平台+特色化基础平台”新产业平台格局。打造“五有五星”小微园区改造提升2.0版,全面促进各类园区平台环境提升、服务提质、配套提档、产出提效。强化“亩均论英雄”理念,强势推进工业用地全域治理、低效企业淘汰出清,为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留出更多空间。

4.各区、县(市)形成现代特色制造业体系。抢抓用好产业链强链补链大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全力支持各区、县(市)培育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数字安防、高分子新材料等新支柱产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迭代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版,一体化打造“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加快数字化、服务化、集群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

5.“双十双百”成群成链。实施“双十双百”现代集群制造培育行动,建立面、线、点多层级立体式培育机制,培育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引领发展潮流、代表未来方向的标志性产业链,争创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示范区、引领区。到2025年构建形成十大现代制造业集群和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完成100家以上标杆企业升级,推进100个以上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支撑推动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提升。(TC)

相关行业分析报告参考《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行业分析报告-产业竞争格局与发展机会预测

行业分析报告是决策者了解行业信息、掌握行业现状、判断行业趋势的重要参考依据。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调整,未来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将进入新阶段,决策和判断也需要更加谨慎。在信息时代中谁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谁将在未来竞争和发展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环境监测行业:水质监测为主要市场  相关投融资金额整体增长

我国环境监测行业:水质监测为主要市场 相关投融资金额整体增长

而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环境监测相关投融资事件增多。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3年我国环境监测投融资事件和投融资金额增长,到2023年我国环境监测发生投融资事件7起,投融资金额为4.32亿元。2024年1-4月25我国投融资事件发生1起投融资事件,投融资金额约为3亿元。

2024年04月29日
政策及需求推动我国第三方检测服务市场发展  民企国企数量占比旗鼓相当

政策及需求推动我国第三方检测服务市场发展 民企国企数量占比旗鼓相当

企业方面,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我国第三方检测服务行业相关企业共有2711家。而从企业类型占比情况来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占比接近,数据显示,2020年国有企业在整体市场中占比为48.60%;民营企业占比为46.20%。

2024年04月08日
我国研学旅行行业:新增相关企业数量逐渐减少 下沉市场政策利好

我国研学旅行行业:新增相关企业数量逐渐减少 下沉市场政策利好

整体来看,虽然市场规模有所下降,但整体市场热度不减,数据显示,在2022年我国研学旅行人次突然破600万人次,远超2019年的480万人次,而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小,研学旅行市场发展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721亿元。

2024年04月02日
车险改革不断深化后我国汽车保险收入高速增长 未来行业将愈发规范、多元化

车险改革不断深化后我国汽车保险收入高速增长 未来行业将愈发规范、多元化

由于其他财产保险市场的快速扩张,以及综改等影响,2020年和2021年我国车险保费收入规模呈有所下降,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但仍然占据了财产保险的主要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车险保费收入为7773亿元,同比下降5.72%。

2024年03月25日
2023年我国在线旅游热度强势复苏 各大旅游平台营收同比大幅增长

2023年我国在线旅游热度强势复苏 各大旅游平台营收同比大幅增长

在2023年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和国民经济复苏的环境下,我国旅游市场也逐渐回暖,国内旅游人次持续攀升。数据显示,在2023年国内旅游收入.9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87万亿元,同比增长140.3%,出游人次达到了48.91亿,比上年同期增加23.61亿,同比增长93.3%。

2024年03月19日
我国会展市场已全面复苏 出海热潮下行业未来发展将趋向国际化和专业化

我国会展市场已全面复苏 出海热潮下行业未来发展将趋向国际化和专业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向好,会展市场需求回暖,行业迎来全面复苏,且回升趋势强烈,目前中国经贸类展会举办规模已超疫情前水平。《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923场,较2022年增长117.1%,较2019年增长10.6%。

2024年03月07日
我国公关服务行业:业务类型愈发元化 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

我国公关服务行业:业务类型愈发元化 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

与欧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中国公关服务行业起步较晚,行业发展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行业转型阶段,传统公关服务业务逐步减少,新媒体营销等新兴公关服务业务发展迅猛,业务类型也越来越多元化。

2024年03月06日
我国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整体壁垒较高 2023年东方财富增加注册资本约20%

我国金融信息服务行业整体壁垒较高 2023年东方财富增加注册资本约20%

金融信息服务是指向从事金融分析、金融交易、金融决策或者其他金融活动的用户提供可能影响金融市场的信息和/或者金融数据的服务。从行业壁垒来看,我国金融信息服务行业主要存在技术和人才壁垒、准入壁垒、用户群体壁垒、品牌壁垒等。

2024年02月28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