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火箭发射市场快速增长,美国为重要增量来源,SpaceX引领方向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火箭发射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火箭是商业航天的重要运载工具,按用途可分为载人火箭和非载人火箭,按运载能力则分为小型、重型运载火箭。火箭发射则是商业航天产业链中核心环节,指通过火箭将卫星、探测器等航天器送入太空轨道的过程,是卫星应用、通信、遥感等下游行业得以存在与扩张的基础。
近年来全球火箭发射服务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轨道发射次数达259次,创历史新高,平均每34小时发生一次,比2023年增加了5小时。这一显著增长反映了市场对发射服务的强劲需求。另外在市场规模方面,2024年全球发射服务市场收入约 186.8 亿美元,预计到 2034年将增长至 642.5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 13.15%,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数据来源:Precedence Research,观研天下整理
从地区来看,美国火箭发射量领先,主导全球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火箭发射达164次,同比增长40.1%,占全球比重提升至六成,已成为全球发射市场的重要增量来源。这一优势主要依托其庞大的卫星投放能力:2024 年,全球共发射航天器2873颗,其中美国以2269颗位居首位,占比近八成。在细分领域,美国“星链”新增部署 1982 颗卫星,分别占据美国和全球航天器发射数量的 81% 和 69%,保持绝对领先地位。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从企业来看,美国的SpaceX主导火箭发射市场,引领市场方向。2024年SpaceX共发射138次,占全球航天发射次数的一半以上,平均每2.3 天发射一次。其中,SpaceX执行117次商业发射,占全球总量的67%,其中,92次为“星链”发射任务,占全球商业发射数量的53% ,并占据了全球商业航天发射数量的35%,显示其在卫星星座组网上的强大自驱力。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二、我国多星座组网计划全面铺开,引爆火箭发射需求
火箭发射作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其需求主要由卫星发射驱动。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共有259 次航天发射任务,其中224次为商业卫星相关发射,占比约86%。与此同时,另也有数据显示显示,2024年在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中,“卫星发射”类别占比约 71.75%。这些数据清晰表明,卫星发射已经成为商业火箭发射最主要的需求来源,是推动发射频率与市场规模增长的重要引擎。
随着多星座组网计划全面铺开,我国对火箭发射的需求正呈现爆发式增长。自2025年7月底以来,我国GW星座(“国网星座”)发射频率显著提升,从01-05组星的一到两个月发射间隔,缩短到05-08组星的3-5天发射间隔,组网速度明显加快,或表明我国卫星互联网开始进入高密度组网期。
目前我国已启动多个千颗级以上的巨型卫星星座项目。如千帆星座规划完成约1.5万颗组网;GW 星座计划完成约1.3万颗组网;HONGHU-3规划1万颗;洲际航天低轨卫星计划组网达6000颗卫星等。上述星座规划总量已超6万颗,标志着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进入规模化建设阶段。这一庞大布局将直接催生持续、大规模的火箭发射需求。预计到2030年前后,我国火箭发射市场有望达到千亿量级。
我国卫星星座部分项目统计表
| 名称 | 类型 | 运营公司 | 规划总数(颗) | 在轨数量(颗) |
| 千帆星座 | 通信 | 垣信卫星 | 15000 | 90 |
| GW星座 | 通信 | 中国星网 | 12992 | 28 |
| HONGHU-3 | 通信 | 鸿擎科技 | 10000 | 0 |
| 低轨卫星星座计划 | 通信、导航、遥感 | 洲际航天 | 6000 | 0 |
|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 | 通信、导航、遥感 | 时空道宇 | 5676 | 30 |
| 三体计算星座 | 遥感 | 国星宇航 | 2800 | 0 |
| 秦岭小卫星星座 | 遥感 | 西安航投 | 2000 | 8 |
| 太湖星座 | 遥感 | 太湖星云 | 600 | 0 |
| 灵鹊星座 | 遥感 | 零重力实验宣 | 378 | 1 |
| 楚天星座 | 通信、遥感 | 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总体部 | 300 | 0 |
| 天算星座 | 通信 | 北京邮电大学 | 300 | 6 |
| 东方慧眼 | 遥感 | 陆海空间 | 252 | 2 |
| 微用空间卫星星座 | 导航 | 未来导航 | 240 | 10 |
| 商业红外星座 | 气象 | 星科技 | 200 | 0 |
| 中安国通一号 | 通信、遥感 | 中安国通 | 198 | 1 |
| 星时代星座 | 遥感 | 国星宇航 | 192 | 18 |
| 西光壹号 | 遥感 | 中科西光航天 | 158 | 9 |
| MCMI星座 | 遥感 | 星众空间 | 150 | 0 |
| 吉林一号 | 遥感 | 长光卫星 | 138 | 117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你好太空,观研天下整理
三、可回收技术驱动成本降低,我国火箭发射次数不断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低轨星座规划数量大幅上升、组网节奏显著加快,火箭在多星搭载、批量发射能力和入轨精度等方面的技术门槛持续抬升,成为制约低轨卫星系统建设效率与成本的核心因素之一。
有资料显示,运载火箭的硬件成本主要包括发动机、箭体结构、电气设备、阀门机构、火工品、推进剂等。其中以发动机为核心的推进系统在一级火箭中的成本占比高达 54.3%,在二级火箭中占比达到 28.6%;其次为结构系统,主要由轻质高强度材料构建,用以承受飞行载荷并确保箭体完整性,占一级火箭硬件成本的 23.5%、二级为 29.5%。而控制系统虽在整体成本中占比较小,但技术集成度高,是确保精准入轨与飞行安全的核心保障。
数据来源:《猎鹰-9运载火箭发射成本研究》朱雄峰,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猎鹰-9运载火箭发射成本研究》朱雄峰,观研天下整理
火箭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控制成本的核心手段是火箭回收技术。不过可回收火箭虽能降低硬件采购成本,但也引入了着陆平台费用、火箭回收与翻新、运输、再测试、任务前检查、保险以及地面支持系统等。这些环节虽不构成核心成本,但也不容忽视,通常控制在总发射成本的 10%–15%以内。因此,可回收技术的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火箭发射成本的最终水平。
目前,火箭回收技术已在 SpaceX 的“猎鹰 9号”上实现成熟应用。资料显示,全新的“猎鹰 9号”发射成本约为5000万美元,而在重复使用后,叠加推进剂(40 万美元)、地面测控及准备费用(460 万美元),单次发射总成本可降低70%。
SpaceX的“猎鹰9”火箭重复使用成本情况(万美元)
|
“猎鹰9”火箭 |
全新火箭成本(占比) |
复用火箭成本(占比) |
|
|
硬件 |
一级 |
3000(60%) |
- |
|
二级 |
1000(20%) |
1000(66.6%) |
|
|
整流睪 |
500(10%) |
- |
|
|
软件 |
推进剂 |
40(0.8%) |
40(2.6%) |
|
发射调控、翻修 等相关费用 |
460(9.2%) |
460(30.6%) |
|
|
合计 |
合计 |
5000 |
1500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在此背景下,我国火箭企业亦积极布局可回收技术。如蓝箭航天正在研制的朱雀三号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具备一级回收能力,预计可节省约 80%的火箭成本,计划实现 16.5 吨以上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单公斤发射价格有望降至 18000 元以内,接近 SpaceX 的成本效率水平,具备明显的替代与竞争潜力。
随着相关企业研发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不断发展。2024年,朱雀三号成功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试验,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突破,为将来实现大运力、低成本、高频次、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发射迈出关键一步。2025年11月下旬,我国液体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将进行首飞,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取得突破。
随着火箭与卫星制造技术的持续突破,我国火箭发射活动愈发频繁。目前,我国已规划建设酒泉、太原、西昌三大发射场的3个陆基发射工位,以及海南文昌发射场的4个陆基发射工位。其中海南文昌的两个工位于2025年获批商用,另外两个仍在稳步建设中。
2025年11月9日至10 日,我国先后连续完成 4 次运载火箭发射任务。这一系列发射既有圆满成功的技术突破,也遭遇了试验失利的挑战,折射出行业高速发展进程中的探索与前行。
数据显示,2018—2024 年,我国火箭发射次数已从39次快速攀升至68次。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四、市场面临供需错配问题,火箭的发射频次、运载能力和成本效率上仍需提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我国火箭发射市场不断发展,但仍面临供需错配问题。据测算,若“千帆”“国网”“鸿鹄” 等星座计划按期推进,2030 年预计将发射超2.3万颗卫星。结合单星重量估算(千帆单星 200–300 千克、国网单星 800–1000 千克),2025–2030年我国商业航天累计运力需求约达 7353 吨,年均需求约 1500 吨,而当前年均运力仅200–225 吨,供需差距显著。
从增长预期来看,即便 2025 年起运力实现 40% 的年均增速,2030 年仍会存在超 500吨的运力缺口;若年均增速不足 20%,缺口将扩大至 1500 吨以上,严重制约星座如期组网。按当前火箭单次平均运力 10 吨、朱雀三号等 20 吨级大型商用火箭如期投用计算,2030 年左右至少需发射 80–100 枚重型火箭才能满足组网需求,这一数量远高于当前的火箭发射规模。
整体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火箭的发射频次、运载能力和成本效率上仍需提高。
火箭发射频次方面,2024年,美国全年完成约164次火箭发射,仅 SpaceX 一家就占138次,全年太空投送总质量超1500吨;而中国同期仅实施68次轨道发射,发射飞行器总数约250颗。同时,从商业星座组网需求来看,当前发射能力仍显不足。即便 2025 年迎来乐观增长,实现100次发射、搭载飞行器数量提升至550 颗左右,这样的规模依旧难以匹配商业星座高密度组网的进度要求,后续仍需进一步提升发射效率与产能。
火箭运载能力方面,2023年美国平均每次发射载荷达 10.47吨、发射航天器 19.38 个,而中国平均仅为2.28 吨和3.25个。SpaceX的主力火箭猎鹰9号具备22.8吨LEO运力,可一次部署约 20 颗星链V2 Mini 卫星;相比之下,中国的主力火箭长征八号LEO运力为 8.1 吨,SSO运力4.5 吨,单箭投送能力明显偏低。
在发射成本方面,美国的重复使用系统显著提升了效率并降低了边际成本。目前猎鹰9号低轨发射成本约为每千克 1 万元,而中国的长征系列火箭仍在每千克 4万至9万元区间波动,民营商业火箭则普遍高于每千克 10 万元。中国商业火箭产业在发射频次、单箭运力与成本效率等关键环节存在明显的提升空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