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双碳”战略的强劲驱动下,中国光伏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已达277.17GW,组件产量突破627.5GW,这为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作为光伏组件的关键辅材,占比成本约9%的边框,正迎来一场由材料创新引领的深刻变革。
传统铝合金边框虽占据主导地位,但其高能耗、易腐蚀及重量问题,在海上光伏、分布式屋顶等新兴场景中渐成瓶颈。以轻量化(减重30%-40%)、高耐蚀、高绝缘为核心优势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边框,作为革命性的“替代者”应运而生。尽管当前面临长期可靠性验证与成本优化等挑战,但在市场需求驱动下,行业正通过材料创新、智能制造与产业链协同,坚定地沿着从高端应用向主流市场渗透的路径迈进,有望开启一个百亿级的新兴市场。
1、光伏产业蓬勃发展,为纤维增强材料光伏边框行业带来强劲增长动力和广阔市场空间
近年来,随着“双碳”战略推进及《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等政策的实施,我国光伏产业蓬勃发展,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不断攀升,带动光伏组件需求提升、出货量快速增长,这将为纤维增强材料光伏边框行业带来强劲增长动力。
数据显示,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由2019年的30.1GW激增至2024年的277.17GW,累计装机容量则由204.2GW快速增长至886.66GW,分别实现55.90%和34.1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025年1-9月,中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突破11.2亿千瓦(1120吉瓦),新增装机规模约2.4亿千瓦(240.3吉瓦),全年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亿千瓦(300吉瓦)。与此同时,光伏组件产量由2019年的98.6GW跃升至2024年的627.5GW,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4.79%。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光伏边框是光伏组件的重要组成,位于光伏产业链中下游。边框是太阳能光伏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保护光伏玻璃边缘、加强组件密封性能、提高组件机械强度,起到便于运输、安装和保护光伏组件的作用,需要产品拥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和耐腐蚀特性,光伏边框的性能对电池组件的安装和使用寿命有直接影响。光伏边框占组件成本比例约为9%,是组件中成本占比最高的辅材。
2、纤维增强材料光伏边框是革命性的“替代者”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纤维增强材料光伏边框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目前,光伏边框以铝合金为主要材质,铝合金材料具有强度高、牢固性强、导电性能好、抗腐蚀抗氧化、抗拉力性能强、运输安装便捷,以及便于回收等优良性能,并且经过了市场长期验证,现阶段铝合金边框占有绝大多数市场份额,渗透率在95%以上。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然而,传统铝合金边框的原材料电解铝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较高,消耗大量电力,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而纤维增强材料边框的生产过程对能耗和污染物更低,有利于光伏产业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同时,纤维增强材料在结构设计环节可通过使用生物基或可回收树脂提高材料的可持续性及回收利用度,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规模的扩大,降本、环保、美观、耐腐蚀、绝缘等诉求推动新型边框快速发展,以纤维增强材料为材质的光伏边框需求应运而生,在海上光伏等环境严苛或对美观度有要求的BIPV等应用场景率先应用,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
纤维增强材料光伏边框与传统铝边框对比
|
特性维度 |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边框 |
传统铝合金边框 |
|
重量 |
轻约30%-40%,有效降低组件重量与支架载荷 |
较重 |
|
耐腐蚀性 |
极佳,耐盐雾、耐酸碱,无电化学腐蚀 |
较差,需表面处理 |
|
绝缘性 |
优良,无PID衰减风险,提升系统安全性 |
导电,存在潜在风险 |
|
强度与成本 |
强度高,但韧性低于铝合金;材料成本潜力大 |
强度好,韧性佳;受铝价波动影响大 |
|
生产工艺与外观 |
颜色一体成型,美观;但生产效率和工艺成熟度待提升 |
工艺成熟,效率高;外观依赖喷涂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3、我国纤维增强材料光伏边框行业面临挑战,未来呈现两大趋势
不过,我国纤维增强材料光伏边框行业面临着技术与质量、市场与成本以及回收利用难题。
我国纤维增强材料光伏边框行业面临挑战与风险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展望未来,我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光伏边框行业的发展将由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双轮驱动,呈现清晰的两大趋势:
在技术层面,突破方向明确集中于材料与制造两端。一方面,行业将致力于材料体系的创新,重点开发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树脂基体与增强纤维;同时,为解决当前热固性复合材料面临的回收难题,对可回收热塑性复合材料的探索与应用将成为关键课题。另一方面,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升级是降本增效的核心路径,通过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改造传统的拉挤工艺,将大幅提升生产的稳定性、效率与规模,从而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产业层面,发展路径则体现为深度绑定与市场渗透。为加速技术落地与市场导入,复合材料企业将与下游头部组件厂商建立深度的战略合作,通过联合研发、共建产能等方式锁定长期订单,实现风险共担和协同发展。在市场拓展上,应用场景将从耐腐蚀性要求高的海上光伏和重量敏感的分布式屋顶等优势领域率先切入,在积累足够实证业绩和实现成本优化后,逐步向对价格极为敏感的大型地面电站市场渗透,最终完成从特殊场景的“特供”产品向主流应用的“普适”方案的跨越。(WYD)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