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驱动我国氰化钠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呈现出“传统”与“新兴”并进的鲜明特征。一方面,黄金开采作为需求基本盘(占比高达80%-90%),在金价持续高位、央行增储及消费需求坚挺的背景下,为行业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另一方面,新能源赛道异军突起:氰化钠是制备钠离子电池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的关键前驱体,随着钠电池产业化在即,预计至2030年,此领域有望催生约65万吨的氰化钠新需求,开辟了巨大的增量市场。
与此同时,行业壁垒高企,监管极其严格,导致生产企业数量少,竞争格局稳定。在国内产能优化、环保趋严的背景下,海外市场(尤其是金矿产量增长迅速的南美、非洲等地区)需求广阔,推动我国氰化钠出口量持续显著增长。
1、氰化钠具有极强的络合能力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氰化钠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氰化钠是一种剧毒的无机化合物,具有极强的络合能力,这一特性使其在工业生产中既是重要的原料,也是极高的安全和环境风险源。在产业链方面,氰化钠行业上游主要原材料为氢氰酸,而氢氰酸多为丙烯腈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因此氰化钠企业的布局常与大型石化基地相关联;下游主要是应用黄金开采、电镀、化学合成。
氰化钠产业链图解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黄金及有色金属提取对氰化物行业需求稳定
黄金开采采用“氰化法”提金,即以氰化钾、氰化钠等碱金属氰化物的水溶液作溶剂,在有氧存在的条件下,浸出金银矿石中的金、银,然后从含金、银的浸出液中提取金、银的方法,这是全球范围内最经济、最有效的黄金提取方法,应用占比约80%-90%。中国黄金产量的波动直接决定了氰化钠的市场需求。
近几年,在地缘政治危机、世界经济放缓、通货膨胀加剧等因素的支撑下,黄金价格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致使黄金消费需求较为坚挺。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黄金产量377.24吨,消费量达到985.31吨。其中,黄金首饰为黄金消费需求的最主要部分,占逾黄金消费的60%。
数据来源:中国黄金协会
进入2025年以来,随着金价不断攀升,黄金珠宝投资属性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同时,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央行购金需求为黄金提供了避险支撑。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黄金以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尤其是中国央行已连续多月增持黄金,国内黄金价格持续高涨。
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走势
资料来源:WIND
如未来经济环境长期保持现有趋势,基于黄金的货币属性及抗通胀属性,预计未来黄金需求仍将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如未来全球范围内经济复苏,则黄金首饰等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从而推动氰化物行业需求将持续增长。
3、氰化物在钠离子电池领域潜在需求大
氰化钠是生产亚铁氰化钠的关键原料,而亚铁氰化钠则是制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的核心前驱体。在新能源电池领域,钠离子电池因其材料成本更低、充电速率更高及工作温域更宽等优势而备受关注。目前,其正极材料技术路线主要分为过渡金属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和普鲁士蓝类化合物三类。其中,普鲁士蓝类材料凭借其原材料成本低、比容量与能量密度高、以及优异的倍率性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相关资料预测,钠离子电池将在2025年之后实现产业化发展,到2030年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出货量预计将达到347.0GWh,届时最大的应用领域将是储能。如上述钠离子电池均采用普鲁士蓝类正极路线,结合普鲁士蓝生产商公开披露的信息,上述钠离子电池出货量预计将产生约65万吨的氰化钠需求。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我国氰化钠行业出口量显著增长,境外市场需求广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氰化钠的净进口国转变为全球最大的生产与出口国。近年来,出口市场迅速拓展至南美、非洲、大洋洲、中亚及东南亚等地区。自2019年起,海外生产因公共卫生事件受到抑制,进一步拉动我国出口订单增长,形成了稳步上升的态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年进口量已微乎其微,仅维持在百余吨水平。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非洲、南美、俄罗斯、西亚、东南亚等作为国内固体氰化钠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其金矿产量整体保持增长趋势。同时,近年来出口用于生产农药及中间体的氰化钠增长明显,境外市场对于氰化钠行业需求广阔。因此,预计未来我国氰化钠出口量仍将持续增长。
5、我国氰化物行业生产厂家较少,市场竞争格局相对稳定
虽然我国是氰化钠的生产大国,产能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氰化物属于剧毒化学品,行业准入门槛高,监管非常严格,扩建新产线受到较多限制,行业内的生产企业数量极少。同时,近年来随着国内环保政策监管趋严,氰化钠行业内小企业逐渐被淘汰,行业竞争格局不断优化。根据《中国无机盐工业年鉴(2022)》,全国氰化钠总产能约80万吨/年(折百),产量长期在45万吨左右波动,2021年度有所提升,增长至55万吨。然而,随着新疆紫光永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破产清算,其年产2.5万吨固体氰化钠产线闲置停产,以及齐鲁石化齐泰化工有限公司停产丙烯腈、氰化钠等情况的变化,现阶段国内总产能预计已小于80万吨/年(折百)的数量。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WYD)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