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我国健身器材行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增速提升至11.6%。行业增长由健身人群规模扩大、居民收入提升、政策支持、应用场景多元化等多重因素驱动。与此同时,国内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合作建厂、跨境电商等方式推进国际化布局;产业呈现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德州、厦门等地形成差异化优势。此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加速我国健身器材行业向智能化转型。
1.多重驱动显效:我国健身器材行业规模突破800亿元,增速加快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健身器材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5-2032年)》显示,健身器材是体育用品业最主要的细分市场之一,产品种类丰富,涵盖跑步机、椭圆机、固定自行车、举重机、自由重量器械、阻力带、哑铃、瑜伽垫等多种类型,可满足不同场景的锻炼需求。近年来,我国健身器材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且增速加快,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11.6%。我国健身器材行业之所以发展良好,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协同推动:
数据来源:iiMedia Research、观研天下整理
其一,居民健康意识增强,健身人群规模持续扩大,为行业带来坚实需求基础。数据显示,我国健身人群数量从2019年的3.1亿人增至2023年的3.9亿人,反映出大众参与健身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持续增长的健身人群,直接催生对家用、商用各类健身器材的需求,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其二,居民收入与消费能力提升,为健身器材行业需求落地提供经济支撑。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持续增长:2019-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733元增至41314元,人均消费支出从21559元升至28227元。收入增长让居民更有能力投入健身消费,既推动家用健身器材进入更多家庭,也助力健身房、酒店等商用场景扩大健身器材采购,让健身器材行业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消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其三,政策红利持续加码,为健身器材行业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从健身场地配套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搭建、健身器材企业培育、健身器材产品研发等多个维度,为健身器材行业提供明确发展方向与资源支持,进一步激活健身器材市场活力。
2020-2025年我国健身器材行业相关政策(部分)
发布时间 | 发布部门 | 政策名称 | 主要内容 |
2020年10月 |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 | 完善健身设施建设顶层设计,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促进工作。争取到2025年,有效解决制约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瓶颈问题,相关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高效,健身设施配置更加合理,健身环境明显改善,形成群众普遍参加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
2021年7月 | 国务院 |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 |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促进体育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在健身设施供给、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器材研发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鼓励有条件企业以单项冠军企业为目标做强做优做大。 |
2022年3月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 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政府提供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品质明显提升,社会力量提供的普惠性公共服务实现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群众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
2022年11月 | 市场监管总局 中央网信办等18部门 | 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 | 加大健身器材和运动用品优质供给,提升音乐、舞蹈、美术用品质量水平。 |
2023年5月 | 体育总局办公厅 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5部门 |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 | 到2025年,与城乡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与人口要素相匹配的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
2023年7月 |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商务部 | 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 | 加快发展方便快捷办公用品、绿色健康文具用品、多功能智能化运动健身器材,引导和创造消费需求。利用体育赛事等活动,加快推广冰雪和户外运动器材、运动休闲自行车等产品。 |
2024年7月 | 中共中央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2024年8月 | 国家卫生健康委 全国爱卫办等14部门 | 关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 | 加强农村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等问题的体育干预,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施设备。 |
2025年8月 |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 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充分挖掘城市各类“金角银边”空间,配建群众身边“小而美”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发布新周期全民健身计划,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
2025年9月 | 体育总局 | 关于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 设立全民健身科研项目,发挥交叉学科优势,依托体育、卫生健康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聚焦运动促进健康机制和关键技术、重点人群身心健康需求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其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带动室外健身器材需求稳定增长。全国全民健身路径数量从2020年的87.12万个持续增加至2024年的约110万个,公共体育设施的普及为室外健身器材提供了稳定的采购需求。
数据来源: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观研天下整理
其五,健身器材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进一步打开健身器材行业增长空间。当前健身器材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健身房与家庭场景,逐步延伸至青少年运动主题公园、智慧健身站点、专业运动训练中心及酒店等多元场景,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推动健身器材品类持续丰富,助力行业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健身器材产品类型和功能日益多元,智能化、个性化产品不断涌现,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推动行业向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
2.国内健身器材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作为全球健身器材生产与出口大国,出口业务已成为我国健身器材行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近年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建厂、跨国合作、跨境电商等方式加快国际化布局。例如舒华体育 2024年与拉美最大连锁健身俱乐部巴西Smart Fit Group达成合作,产品成功进入巴西、智利、秘鲁等市场,当年境外业务营收达2.7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7.42%;康力源则在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的跨境电商平台开设店铺,直接面向美国、欧洲、日本及东南亚终端客户销售产品。
我国部分健身器材企业出海情况
企业简称 | 出海情况 |
三柏硕 | 目前公司产品主要出口至北美洲、欧洲等地区。为深化全球化供应链布局,公司在越南设立三柏硕健康科技(越南)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越南工厂,目前越南工厂的建设正稳步推进。 |
康力源 | 在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的跨境电商平台开设店铺,面向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等终端客户销售产品。 |
英派斯 | 公司采取OEM/ODM模式为国际知名健身器材品牌代加工健身器材,并致力于开拓自主品牌的国际业务,目前已将自主品牌IMPULSE打入欧洲、亚太等多个国际市场。同时积极参加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大赛事活动及展会,及时更新社媒信息和产品动态,展示公司核心产品与技术优势,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 |
舒华体育 | 2024年公司成功与拉美最大连锁健身俱乐部巴西Smart Fit Group建立合作,产品顺利入驻巴西、智利、秘鲁等国际市场。目前,公司全球业务已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 |
信隆健康 | 2025年上半年,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展示产品,建立品牌国际认知;在美骑网、《中文快讯》《TBG》《TBS》和各个展会专刊等并新增 SAZ 德国本地专业杂志,针对公司新趋势产品进行密集宣传。 |
资料来源:各公司年报、观研天下整理
3.健身器材行业呈现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
我国健身器材行业呈现显著的区域集聚特征,已形成多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产集群。山东德州、福建厦门、浙江永康、浙江宁波、河北沧州及江苏南通等重点区域,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品体系与竞争优势。其中,山东德州凭借企业数量多、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完整等优势,在商用健身器材领域占据较高的国内市场份额;福建厦门作为全国最大的运动健身器材生产和出口基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突出。
我国健身器材主要产业集聚区情况
聚集区 | 品类特点 | 区域优势 | 产业发展 | 代表品牌 |
山东德州 | 商用器材与力量器械产业集群,全球商用健身器材的重要供应基地,涵盖有氧健身器材、力量健身器材、综合训练器材以及康养器械等多个品类的室内外健身器材。 | 企业数量多、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完整、企业协同性强,商用健身器材国内市场份额高。 | 头部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中小型企业专注于中低端商用器械的代工和出口。 | 迈宝赫、宝德龙、大胡子、永旺等 |
浙江永康 | 完整的健身器材产业链,特别是在跑步机、动感单车、椭圆机、划船机等产品深度布局。 | 依托高度发达的五金产业,以高效的物流系统和线上销售渠道,形成了规模庞大、产业链完整的产业集群。 | 亿健等多个知名品牌引领,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强,产品智能化、数字化水平高。 | 亿健、麦瑞克、立久佳、易跑等 |
福建厦门 | 健身器材产品丰富,涌盖有氧健身器材、力量训练器材、按摩康复器材等多个品类,跑步机生产居于领先地位。 | 全国最大的运动健身器材和保健康复器具生产和出口基地,同安区为产业核心区,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服务发达。 | 产品在国际市场表现突出,出口能力强,研发创新能力。 | 康乐佳、艾威、朗美等 |
浙江宁波 | 产品涵盖跑步机、健身车等有氧健身器材,哑铃、杠铃等力量型器材,踏步机等小型健身器材,以及室外健身路径、体质测试仪等健身器材。 | 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为支撑,为健身器材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材料、零部件加工以及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支持。 | 力玄运动作为引领性企业,健身车、跑步机等产品极具竞争力,全国同类产品出口企业排名第一。 | 新贵族、凯威、汉那、奇胜等 |
河北沧州 | 以哑铃、杠铃等力量训练器材以及室外健身路径产品为主,涵盖从家用小型健身器材到商用大型健身设备多个品类。 | 形成了海兴、盐山等体育用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和配套厂家较多,具备较强的产业集群效应。 | 政府引导与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带动,打造体育产业园区,吸纳企业进驻。 | 张孔、益奥特、启辉等 |
江苏南通 | 形成了健身用品和竞技运动用品等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链,产品涵盖室内健身器材(如电动跑步机、健身车、踏步机、哑铃、杠铃等)、户外健身路径。 | 如东县新店镇作为“江苏省健身器材之乡”,形成研发、生产、产品展示、包装、运输及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以贴牌代加工为主。 | 以铁人体育为龙头,产品体系全面,产业链较完整,区域内自主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 铁人、裕普、麦克森等 |
资料来源: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观研天下整理
4.健身器材行业正加速向智能化方向转型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加速我国健身器材行业向智能化转型,催生出新产品、新场景与新商业模式。一方面,依托物联网感知技术与智能芯片的嵌入,健身器材可以实时捕捉运动时长、卡路里消耗、运动强度等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生成健康报告,精准满足用户量化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需求;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交互算法与高清智能显示屏的搭配,健身器材能为用户提供虚拟运动场景模拟、个性化健身课程推荐,还支持在线互动竞赛功能,大幅提升运动体验。例如舒华体育2024年推出的I5智能跑步机,作为行业首款搭载专属运动处方系统的产品,可针对不同用户开展运动能力测试并生成个性化有氧运动处方,展现出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实践方向。(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