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来,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实现快速成长,销量、规模与渗透率均实现显著提升。行业不仅在国内需求旺盛,更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已成为该领域重要的增长极。尽管行业目前仍处发展初期,但潜力巨大,未来在供需双侧协同驱动下,有望持续保持快速发展。
1.智能焊接机器人优势突出,尤其适用于定制化生产
根据加工路径生成方式,焊接机器人可分为传统示教型与智能焊接机器人两类。传统示教型焊接机器人依赖人工引导焊枪并记录轨迹,形成固定程序,灵活性低。智能焊接机器人则通过集成视觉、激光等传感器与AI算法,实时识别焊缝、自主生成并动态优化路径,大幅降低了对人工示教的依赖。凭借其高度的自适应能力,智能焊接机器人尤其适用于定制化生产、复杂空间曲线焊接等场景,在船舶制造、钢结构等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
传统示教型焊接机器人与智能焊接机器人对比情况
对比项目 | 智能焊接机器人 | 智能焊接机器人 |
焊接路径生成方式 | 依靠人工示教,记录焊缝路径 | 采用传感器自主识别焊缝,自动规划路径 |
焊接信息来源 | 人工编程,手动示教调整 | 传感器自动识别,系统调动后台工艺数据包 |
前端技术人员需求 | 机器人工程师 | 无需 |
现场操作人员需求 | 机器人工程师 | 仅需普工 |
自动化程度 | 低,需要人工示教和监督 | 高,可自动调整焊接参数和路径 |
智能化水平 | 无智能感知,严格按照示教路径执行 | 具备智能感知与决策能力,可优化焊接路径 |
灵活性与适应性 | 路径依赖于预先设定的程序,因此在面对非标准或变化的工件时,可能需要重新示教和编程,限制了其灵活性和适应性。 | 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件形状和尺寸,甚至在工件轻微变化的情况下也能维持焊接质量和速度。能够处理非标准化的任务,减少了重新编程的需求。 |
焊接精度与一致性 | 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精度依赖示教质量 | 依赖传感器数据,精度高且一致性好 |
编程方式 | 需人工示教,耗时较长 | 采用离线编程或自主学习,减少调试时间 |
应用场景 | 适合批量化生产、标准化焊缝作业,如汽车、3C电子等 | 适合定制化生产、焊缝路径复杂或不确定的场景,如钢结构、船舶等 |
资料来源:GGII、观研天下整理
2.钢结构与船舶领域带动,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下游需求强劲释放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智能焊接机器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钢结构与船舶制造两大领域。近年来,这两大应用领域均呈现稳健发展态势,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深、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市场对智能焊接机器人的需求持续强劲。
首先,钢结构凭借其材料强度高、施工周期短、绿色环保等突出优势,已在建筑、桥梁、工业设施、能源等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随着我国钢结构行业持续发展,加工量稳步提升,2023 年已达11200万吨,同比增长10.45%。焊接作为钢结构制造的关键环节,其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工程整体进度与安全,而智能焊接机器人能够有效应对钢结构构件规格多样、焊缝复杂的特点,显著提升焊接一致性与生产效率,已成为行业升级的重要技术装备。在加工量持续增长的推动下,钢构焊接需求不断扩容,为智能焊接机器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
其次,在船舶制造领域,焊接作为关键工艺环节,其工作量及成本占比高达30%–50%。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造船三大指标同步增长。以 2024年为例,1-12月全国造船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8%;新接订单量113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8.8%;截至12月底,手持订单量20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7%。随着船舶制造向大型化、集成化与高效化方向发展,传统手工焊接在效率、质量和一致性方面已难以满足要求,智能焊接机器人的应用需求日益凸显。
数据来源:中国钢结构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最后,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焊接作业的高强度、高危险性及健康风险使其职业吸引力下降,加之教育水平普遍提升,年轻劳动力更倾向选择非体力劳动岗位,导致焊工资源日趋紧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焊工已位列2022年全国“最缺工”职业第10位,需求年增速约3%。另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焊工需求缺口达349万人。与此同时,用工成本持续上涨,钢结构和船舶等行业对“机器代人”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一劳动力结构性变化与成本压力,加快驱动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需求释放。
3.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快速成长:销量、规模、渗透率亮眼,全球地位领先
在技术进步与产业链协同效应的驱动下,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制造成本下降进一步推动了智能焊接机器人的市场普及。在此基础上,叠加下游钢结构、船舶等行业的强劲需求,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实现快速成长,销量、规模与渗透率均呈现亮眼表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销量达到0.43万台,同比增幅高达86.96%;与此同时,市场规模也同步快速扩容,2024年达到9亿元,同比增长70.13%。随着产品性能持续优化、性价比不断提升,智能焊接机器人逐渐获得市场广泛认可,渗透率显著提升,从2022年的2.44%增长至2024年的8.69%。
数据来源:GGII、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GGII、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行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亮眼,在全球市场中也占据领先地位,已成为全球智能焊接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和主要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销量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达到69.35%,市场规模占比也达到56.53%,两项关键指标均位居全球首位,充分印证了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的地位,也彰显了国内行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及市场应用等方面的强大综合竞争力。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4.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蓝海市场潜力足 供需协同将驱动行业快速发展
虽然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行业在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层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从行业生命周期来看,整体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面临技术成熟度不足、综合成本偏高以及适用场景有限等挑战。不过,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与产业链协同效应的持续增强,这些挑战正逐步迎来破解契机。例如,智能焊接机器人产业链的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快,激光跟踪等前端感知系统,以及智能焊接系统、配套焊机设备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不断提升,为智能焊接机器人成本下降提供了支撑。同时,越来越多企业加快入局,涵盖机器人本体厂商、焊接设备商、传感器供应商、AI软件公司及系统集成商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正推动智能焊接机器人的技术链、供应链与应用生态加速走向成熟完善。
智能焊接机器人行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 | 详情 |
技术成熟度不足 | 在复杂路径规划、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及自适应工艺调整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升,面对高变异性的焊接场景时稳定性与精度不足,难以完全替代高水平焊工的经验判断。 |
综合成本高 | 初期设备采购成本较高,且后期维护、编程与调试需要专业人员,导致整体投入较大。当前成本效益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焊接机器人的普及速度。 |
应用场景存在局限 | 目前智能焊接机器人系统的主要价值在于解决非标、小批量、复杂几何形状工件的自动化难题。然而,对于大批量、高度标准化的重复性焊接任务(如汽车白车身点焊),其投入产出比相对于传统专机或基础型工业机器人尚无明显优势,效率和成本竞争力有待进一步优化。 |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总的来看,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行业仍处于蓝海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在供给与需求两侧的协同驱动下,行业将持续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智能焊接机器人销量有望达到3.73万台,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47.33亿元,2025–2030年间销量与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可达34.42%和23.66%。
数据来源:GGII、观研天下整理
从需求侧来看,驱动力量正不断集聚:一方面,钢结构、船舶行业的持续扩张,为智能焊接机器人提供了规模庞大的应用场景,直接拉动基础需求增长;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不断攀升的人工成本以及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共同构成了推动智能焊接机器人市场扩容的强劲动力。此外,随着技术进步与成本优化,智能焊接机器人的应用边界正不断拓宽,未来有望逐步向汽车制造、金属加工、新能源装备及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渗透,进一步拓展行业需求增长空间。
从供给侧来看,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成为关键支撑: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和自适应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的持续突破,将显著提升智能焊接机器人在复杂焊缝路径规划、多源传感信息融合与工艺参数实时优化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此外,规模化生产带来的制造成本下降,以及产业链协同所带来的整体效率提升,将进一步增强产品经济性,加速智能焊接机器人在更多行业和场景中的普及渗透。(W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