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部餐饮大规模下单+资本疯狂加码,我国炒菜机器人市场爆发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炒菜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炒菜机器人是通过程序化操作实现自动化烹饪的智能设备,其核心技术集成了烹饪工艺数字化、运动控制系统和AI算法,在餐饮标准化、降本增效等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近年,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租金、人工成本、食材成本和运营成本等压力不断加大,餐饮企业均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降本增效方案。其中,炒菜机器人受到青睐。
进入2025年我国炒菜机器人市场彻底爆发。一方面,京东七鲜小厨、霸碗、小菜园、老乡鸡等头部餐饮纷纷大规模下单炒菜机器人。如小菜园在2025年年初发布的招股书显示,小菜园自2023年就开始尝试炒菜机器人,到2025年其门店自研的炒菜机已开发到第三代,并计划用1亿元采购2000台单价5万元的炒菜机器人。老乡鸡的招股书也显示,2023年就已开始在部分门店使用炒菜机器人,截至2025年4月,其有388家餐厅采用自动设备,涉及智能炒菜机器人、智能蒸柜、智能鸡汤炉等,更是表示将上市募集的资金一部分计划用于采购3000台炒菜机器人。此外湘式盖码饭品牌霸碗,目前全国门店已有700+家,品牌宣布其所有门店都配备炒菜机器人,据悉,其门店的炒菜机还是自研的,已迭代至第三代。
随着餐企需求量的猛增,头部炒菜机器人的咨询量和销量也相继暴涨。2025年上半年,科沃斯旗下的炒菜机器人品牌添可已经卖出1000台左右的商用炒菜机器人,合作的商家达到200多个;而去年的销量是400~500台,合作的商家为60-70个。添可上半年的销量已是去年全年的两倍多。品牌方预测,2025年全年商用炒菜机器人的销量有望达到去年的五倍,这在设备类餐饮供应链市场中属于相当罕见的增长速度。还有佛山饪芯机器人有限公司2024年的订单量为3000多台,预计2025年炒菜机器人的订单将新增近万台。
另一方面,围绕炒菜机器人的融资事件密集发生,从早期试水到如今的大额战略投资,资金的持续涌入正在推动行业加速成熟,让整个赛道升温。例如2025年4月,智能烹饪机器人企业不停科技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数千万美元,是去年继A++轮后在半年内完成的又一笔融资;7月,头部企业橡鹿科技宣布再获京东近2亿元战略投资,双方达成全面合作,截至目前,该公司4年融资6轮;8月,锅圈食品宣布完成对炒菜机器人品牌熊喵大师的数千万级战略投资,并同步发布了由炒菜机器人现炒实现中餐到家的“锅圈小炒”项目。
二、中餐集中度低、客单价下滑,“炒菜机器人”成中餐企业“降本增效”解法之一
根据市场分析,炒菜机器人热度走高,其背后是餐饮行业长期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痛点在集中爆发。不可否认,当前我国中餐市场,已然是万亿级赛道(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近5.6万亿元,同比增长5.3%)。但是目前这个万亿赛道集中度依旧不高。2024年我国餐饮行业的连锁化率只有22%;且以CR5标准来看,中式正餐仅有1%,中式休闲餐为5%,中式快餐则为2%。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除了行业较分散之外,客单价下滑、店均出品量下滑也是行业所面临的挑战。2020-2024年中式正餐客单价从56.4元下跌至53.5元,年复合增长率是-1.3%,店均出品数量从120以上减少到90以下。中式快餐2024年以来也纷纷下调价格,小菜园、和府捞面、乡村基等连锁的客单价都在下滑。利润率较好的中式特色餐饮如火锅,也开始走性价比路线。例如海底捞在上海、广州等地推出夜宵主题店,一杯鸡尾酒只要40多元,就附赠免费演出。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2025年二季度全国客流量增加的餐饮,只有“15元~20元”和“30元~40元”两个客单价区间。而当前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一顿中餐价格就是30元到60元,100元以上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已经是高消费了。然而,虽然客单价中枢下移,消费者的口味要求却并没有放低,中餐连锁需要在出品稳定和严控成本之间找到巧妙平衡。在此背景下,餐饮老板们开始望向了炒菜机器人,希望技术迭代能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
当下,在餐饮行业趋势倒逼下,降本增效成为多数中餐店的必选项,而“炒菜机器”则成为不少连锁餐饮店“降本增效”的解法。
众所周知,我国餐饮行业一直以来都面临三大核心成本压力:人力成本、租金成本和食材成本。对比中国饭店协会过去几年的报告可发现,餐饮企业平均人力成本基本占到营业收入的21%到26%。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的《2024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餐饮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前三大分别是原材料进货成本(44.5%)、人力成本(22%)、房租物业成本(超过11%)。
数据来源:中国饭店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对于更依赖厨师手艺的中餐,人力成本占比会更高。小菜园的招股书显示,2024年员工成本占到其收入的27.3%,一位厨师长的月薪约1.9万元,一位副厨师长月薪约1.1万元。
而2025社保新规的落地,犹如火上浇油——用工成本被进一步抬高,餐企不得不更紧迫地寻找“降本增效”的新解法。
不过用上了炒菜机器人的餐饮老板发现,机器确实能节省后厨的用人需求,尤其是爆炒、蒸煮为主的菜式。香天下餐饮董事长朱全就谈到,一台炒菜机器人能节省2-3名人工,人力成本节约是非常明显的。湘味快餐霸碗的每家门店一般配备3台炒菜机器人,只需1名员工,按标准化菜单备菜放入机器即可。
据四川熊喵大师创始人黄天勇介绍,熊喵大师炒菜机器试点门店出餐速度从以往5~10分钟一道菜提升为平均2~3分钟可出一道菜,出餐效率提升40%以上,人力成本降40%,厨房面积压缩30%,秒级能耗监控使食材浪费降低25%,门店综合效率提升超过30%。
此外,厨师短缺已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不仅是优秀厨师难招,就连愿意入行的年轻人都越来越少。据统计,新东方烹饪学校的新学员数量六年间减少了18%,未来,中国面临400万厨师缺口。在人力紧张的背景下,厨房效率问题也被放大。外卖大战让餐企面临更快出餐、更高稳定性的压力,而依赖人工的传统后厨难以在高峰期保持稳定质量与速度。而炒菜机器人则可以解决这一情况。
三、我国炒菜机器人市场将进入高增长阶段,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百亿
炒菜机器人在国内早已不是新生事物,已经有成熟的资本链条和应用场景。自2006年我国第一台针对中餐的炒菜机器人问世以来,科技公司、高校院所、烹饪学院纷纷投身其中,各类炒菜机器人层出不穷。炒菜机器人技术也经历了从机械臂自动炒菜到集成AI算法、传感器控制和云端协同的升级迭代。经过多年的研发,目前炒菜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不少核心功能,具体如下: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与此同时,炒菜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也在快速扩容——从最初的团餐、快餐,到如今加速渗透堂食、外卖,几乎无所不在。目前炒菜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餐饮连锁店、机关食堂、学校餐厅、医院后厨等团餐、大型中央厨房、面向家庭的应用场景。随着智能供应链和社区餐饮的发展,炒菜机器人将在社区厨房、无人餐厅和外卖前置仓等新场景实现深度落地。到2028年,炒菜机器人在团餐和快餐的渗透率最高,可达50%左右,其次是湘菜和川菜约35%-45%,而粤菜、浙江菜、鲁菜及小吃类渗透率相对较低。
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分析,受餐饮行业自动化升级需求增加、中央厨房和连锁餐饮标准化运营的推动,我国炒菜机器人市场正在经历从早期探索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7亿元,随后将呈现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到2030年将突破117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四、当前炒菜机器人还处于商用验证和优化阶段,家用产品前期缺少足够多大众使用的检验
如今市面上的中餐炒菜机器人,大致可分为商用、家用两大类,前者又可分为大型团餐和社会餐饮两类。在商用炒菜机器人领域,除了黄天勇的熊喵大师,市面上已有橡鹿科技的美膳狮、拓邦股份的厨纪、优特智厨、麦大厨、赛米控、智味来等品牌。从各家披露的情况来看,商用炒菜机器人已经基本上能覆盖辣椒炒肉、回锅肉、手撕包菜、番茄炒蛋、麻婆豆腐等家常小炒。
家用炒菜机器人领域,小米、美的、苏泊尔、九阳、科沃斯等家电品牌已经相继推出了相关产品,单价在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不过这些家用炒菜机器人,优点是足够小巧,但整体评价并不高。消费者要么觉得操作麻烦、每个环节都要手动按键,要么觉得火候不够、缺少锅气,谈不上风味多好。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炒菜机器人还处于商用验证和优化阶段,家用产品前期缺少足够多大众使用的检验。一是因为作为中央厨房的炒菜机器人甚至重达两百公斤,价格高达几十万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使用场景。二是价格门槛高,一台机器动辄数万元,让很多中小餐饮企业望而却步,目前主要集中在高端或有更头部的餐饮客户。三是菜系适配难。中餐讲究百菜百味,不同菜系、不同食材的烹饪逻辑各异,想让一台机器“通吃全场”,技术上仍需攻坚。
预计未来,炒菜机器人的研发将重点围绕智能化、轻量化和标准化展开。一是进一步加强视觉识别和味觉传感技术,实现更精准的食材识别和口感复现;二是模块化结构和轻量化设计,降低成本、提升普及度;三是通过云端训练和机器学习实现自我学习和个性化调味,使机器人拥有“不断成长的厨艺”。(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