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绿色低碳下我国煤化工行业正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各细分领域经济效益差异明显

1.煤化工行业正从传统煤化工为主,向传统与现代煤化工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转变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产品或半产品,而后进一步加工成化工、能源产品,实现煤综合利用的工业过程。作为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传统与现代两大领域,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煤化工以煤焦化为主要生产方式,产品体系包括煤制合成氨(尿素)、焦炭、煤焦油、电石和焦炉煤气等。现代煤化工则以以煤气化、液化为核心工艺,主要产品包括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等,代表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发展方向。

传统和现代煤化工对比情况

对比项目 传统煤化工 现代煤化工
生产方式 以煤焦化为主要生产方式 以煤气化、液化为核心工艺
主要产品 焦炭、煤焦油、电石和焦炉煤气等 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等
特点 传统煤化工技术发展较早,投资成本相对较低,适合大规模应用;主要产品集中在焦炭、 合成氨、甲醇等基础化工原料,下游延伸产品较少,产业链较短。 工艺及产品技术含量较高;聚焦清洁转化与高附加值产品
环保性能 能耗高,碳排放量大,废水废气治理难度大 清洁转化技术先进,资源利用率高,碳排放控制较好
应用领域 主要应用于化肥、钢铁冶炼、通用塑料、燃料等领域 交通运输、生物医药、高端化工、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当前,我国煤化工行业正从传统煤化工为主,向传统与现代煤化工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转变。传统煤化工由于技术成熟度高、投资门槛相对较低,曾长期占据行业主导地位。然而,随着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煤化工的市场占比正逐步下降。与此同时,现代煤化工凭借其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通过采用先进的清洁转化技术和高效环保装备,聚焦清洁转化与高附加值产品。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四大核心产品为例,2015-2024年间产能实现显著增长:煤制油从318万吨增至931万吨,煤制天然气从31.03亿立方米提升至74.55亿立方米,煤制烯烃由514万吨扩张到1972万吨,煤制乙二醇则从230万吨增长到1143万吨。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展现了现代煤化工强劲的发展势头。

当前,我国煤化工行业正从传统煤化工为主,向传统与现代煤化工协同发展的新阶段转变。传统煤化工由于技术成熟度高、投资门槛相对较低,曾长期占据行业主导地位。然而,随着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煤化工的市场占比正逐步下降。与此同时,现代煤化工凭借其技术创新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通过采用先进的清洁转化技术和高效环保装备,聚焦清洁转化与高附加值产品。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四大核心产品为例,2015-2024年间产能实现显著增长:煤制油从318万吨增至931万吨,煤制天然气从31.03亿立方米提升至74.55亿立方米,煤制烯烃由514万吨扩张到1972万吨,煤制乙二醇则从230万吨增长到1143万吨。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展现了现代煤化工强劲的发展势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2.煤化工行业加速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正经历深度调整

煤化工行业作为典型的高能耗、高水耗产业,是我国工业领域碳排放的重点管控对象。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从能效约束、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多个维度推动行业绿色转型。在政策引导和标准提升的双重驱动下,全行业加速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煤耗、能耗、水耗等关键生产指标持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例如:2019年到2024年,煤制油单位煤耗从4.9吨下降到3.7吨,单位水耗从8.8吨下降到6.6吨;煤制烯烃单位煤耗从6.1吨下降到4.7吨,单位水耗从15.8吨下降至15.0吨。

我国煤化工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21年10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 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2022年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 发布的《现代煤化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明确:到2025年,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分别达到30%、50%、30%,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行业节能降碳效果显著,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提高。
2022年3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 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按照生态优先、以水定产、总量控制、集聚发展的要求,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
2022年12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 水利部 关于深入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黄河流域钢铁、铁合金、焦化、现代煤化工等行业企业为重点,开展工业节能监察,加强节能法律法规、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围绕黄河流域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通过流程降碳、工艺降碳、原料替代,实现生产过程降碳。加强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高重点行业技术装备绿色化、智能化水平。落实“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碳排放强度控制等要求,推动重化工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严格控制现代煤化工产业新增产能。
2023年6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 关于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引导现有现代煤化工企业实施节能、降碳、节水、减污改造升级,加强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能效、水效、污染物排放标准引领和约束作用,稳步提升现代煤化工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2023年6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 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 对此前明确的炼油、煤制焦炭、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烧碱、纯碱、电石、乙烯、对二甲苯、黄磷、合成氨、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炼铁、炼钢、铁合金冶炼、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电解铝等25个领域,原则上应在2025年底前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对本次增加的乙二醇,尿素,钛白粉,聚氯乙烯,精对苯二甲酸,子午线轮胎,工业硅,卫生纸原纸、纸巾原纸,棉、化纤及混纺机织物,针织物、纱线,粘胶短纤维等11个领域,原则上应在2026年底前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2024年5月 国务院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 到2025年底,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超过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与此同时,在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要求下,煤化工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一方面,中小型煤化工企业面临日益加大的环保合规压力,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治理标准持续提高,使得这些企业在环保设施投入和运行维护上面临较大资金压力,部分中小企业可能因难以承担高昂的环保成本而被迫退出市场。另一方面,行业正加速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工作,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强化监管执法等方式,促使能效水平低、环保设施不达标的生产装置有序退出。这一调整过程虽然给部分企业带来生存压力,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优化行业结构,推动产业向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煤化工行业正不断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现状研究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年)》显示,我国煤化工行业正不断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通过产业链深度拓展持续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方向升级演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例如,以电石为原料,经乙炔→BDO(1,4-丁二醇)→PTA等工艺路线,可生产PBAT可降解塑料、TPU弹性体、NMP锂电池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煤制乙二醇则可进一步加工为高性能聚酯、生物可降解材料等。这种产业链延伸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有效增强了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在煤化工领域:重点支持发展煤基可降解塑料、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等新型材料,推动甲醇、烯烃等基础化工原料的高值化利用。同时强调推进费托合成油、煤焦油中环烷烃、含氧化合物、芳烃等高值组分的综合利用,发展特种油品、高端碳材料、橡胶助剂以及农药、染料、医药中间体。该方案的出台不仅为煤化工行业未来三年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还将有力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工领域纵深拓展。

4.煤化工行业各细分领域经济效益存在明显差异

我国煤化工行业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分化特征,各细分领域经济效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2019-2024年煤制油实现强势逆转,从亏损1亿元转为盈利58.9亿元;煤制天然气同样扭亏为盈,利润总额由-21亿元提升至17.5亿元;煤制乙二醇明显改善,利润从-17亿元增长到7.6亿元;而煤制烯烃则出现利润回调,从58亿元降至35.3亿元。这种分化态势反映出不同技术路线的市场适应性和成本竞争力差异。

我国煤化工行业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分化特征,各细分领域经济效益存在明显差异。例如:2019-2024年煤制油实现强势逆转,从亏损1亿元转为盈利58.9亿元;煤制天然气同样扭亏为盈,利润总额由-21亿元提升至17.5亿元;煤制乙二醇明显改善,利润从-17亿元增长到7.6亿元;而煤制烯烃则出现利润回调,从58亿元降至35.3亿元。这种分化态势反映出不同技术路线的市场适应性和成本竞争力差异。

数据来源: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观研天下整理(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我国天然钻石行业:稀缺性重塑价值逻辑 年轻富裕群体引领消费多元化浪潮

我国天然钻石行业:稀缺性重塑价值逻辑 年轻富裕群体引领消费多元化浪潮

与此同时,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需求持续回暖。据上海钻石交易所披露,2025年1-7月我国通过钻交所报关的成品钻进口总额同比增长43.5%,进口量更是激增93.8%。其中6月成品钻进口量同比激增179.9%,金额增长84.5%;7月进口量同比增长145.9%,金额增幅高达243.1%。

2025年10月31日
从“批量制造”到“个性表达” 我国烫画膜行业百亿赛道乘风起

从“批量制造”到“个性表达” 我国烫画膜行业百亿赛道乘风起

在个性化消费浪潮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烫画膜行业已成长为一个规模超百亿、年增速逾15%的活力市场。作为连接创意与制造的核心耗材,烫画膜凭借其柔性生产优势,在服装(占比60%)、鞋帽、包装等领域应用深入。未来,在环保政策与技术创新推动下,我国烫画膜行业正朝着功能化、水性化与数字化方向快速演进,前景可观。

2025年10月29日
技术突破+高端应用共振 我国生物基复合材料行业迎发展机遇 市场高度集中

技术突破+高端应用共振 我国生物基复合材料行业迎发展机遇 市场高度集中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驱动下,生物基复合材料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相关企业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在材料改性、工艺优化、装备升级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推动产业从实验室研究向规模化应用加速转型。

2025年10月27日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 全球生物基材料进入“规模化商用”新阶段 我国正以强劲势头发展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与此同时,当前以化石原料为主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低碳转型的刚性需求。

2025年10月25日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新能源汽车、风电等驱动我国聚酰亚胺薄膜需求放量 企业积极布局助力高端化突破

聚酰亚胺薄膜作为综合性能卓越的“黄金薄膜”,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已覆盖消费电子、风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半导体、汽车、医疗、5G通信等多领域。尽管国内行业技术与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但电子级及高端产品仍存短板,进口依赖度较高。在广阔应用前景与国产替代需求推动下,国内企业正积极布局产能,以满足下游需求,助力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

2025年10月24日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散热瓶颈催生百亿市场 我国金刚石复合材料行业蓬勃发展 华为取得技术突破

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高功率芯片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功率密度急剧攀升,“热障”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致命瓶颈。在此背景下,金刚石复合材料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性能优势站上风口,并且实现了应用范围的极大拓展。尤其是在半导体散热这一前沿阵地,CVD金刚石散热片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至2030年,其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市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行业:储量居全球首位 光伏打开新增量 出口进入“管制新阶段”

我国锑矿储量全球第一且分布集中,但经多年开采后矿石品位下降,静态储采比偏低,资源保障压力渐显。供应端受环保政策收紧、开采难度加大等因素制约,产量总体呈收缩态势;需求端应用多元,既以阻燃剂为核心基石、铅酸蓄电池提供稳定支撑,又有光伏产业带来新增量。此外,我国锑矿出口已正式进入明确的“管制时代”,管制政策的落地对行业出口格

2025年10月23日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我国加氢站行业建设加快 广东数量稳居第一 大型化趋势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加氢站通常用于为氢能源汽车提供燃料,是氢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2015年前,我国只有北京氢能示范园加氢站、上海安亭加氢站、郑州宇通加氢站等少数几个加氢站。近年来,随着国内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加速发展,叠加中央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各地加氢站建设加快。2024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已经达到5548辆,销量已达540

2025年10月20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