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汽车轻量化为聚碳酸酯带来机遇 行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对外依存度大幅下降

前言:

2020-2024年,我国聚碳酸酯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产能和产量分别实现16.62%和23.7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同时,其对外依存度、进口量不断下滑。然而,在产能快速扩张的同时,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低端产品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而在光学级、医疗级等高端产品领域,国内产能仍然欠缺。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有17家聚碳酸酯生产企业,万华化学以60万吨的产能规模领跑行业,占比15.75%。

1.聚碳酸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电子电器为下游最大消费市场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聚碳酸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显示,聚碳酸酯(PC)是一种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的高分子聚合物,作为五大工程塑料之一,其综合性能极为优异。聚碳酸酯不仅具有突出的抗冲击性、耐蠕变性和尺寸稳定性,还兼具耐高温、低吸水性、无毒、优良介电性能以及高透明性等特点,使其在高性能材料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聚碳酸酯主要应用于电子电器、汽车、板材/片材/薄膜、水桶及包装容器领域,2024年合计占比超过八成。其中,电子电器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消费占比超过40%;汽车行业位居第二,占比17%。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领域正加速向航空航天、高端医疗器械、精密光学元件、光电信息等高附加值新兴领域渗透。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聚碳酸酯凭借轻量化、高强度特性被用于飞机内饰和透明舱盖;在精密光学领域,其高透光率和抗冲击性能适用于镜头、AR/VR镜片等产品。这些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进一步推动了聚碳酸酯产业的升级与创新。

目前,我国聚碳酸酯主要应用于电子电器、汽车、板材/片材/薄膜、水桶及包装容器领域,2024年合计占比超过八成。其中,电子电器占据主导地位,2024年消费占比超过40%;汽车行业位居第二,占比17%。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领域正加速向航空航天、高端医疗器械、精密光学元件、光电信息等高附加值新兴领域渗透。例如在航空航天领域,聚碳酸酯凭借轻量化、高强度特性被用于飞机内饰和透明舱盖;在精密光学领域,其高透光率和抗冲击性能适用于镜头、AR/VR镜片等产品。这些新兴应用领域的拓展,进一步推动了聚碳酸酯产业的升级与创新。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在电子电器行业,聚碳酸酯凭借其卓越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制造家用电器、手机等设备的外壳、中框等部件。特别是在家电领域,聚碳酸酯因其优异的耐热性、出色的冲击强度、良好的尺寸稳定性以及优异的透光性能,正逐步替代传统材料,应用于高端冰箱透明抽屉、咖啡机水箱、空气炸器视窗等对材料性能要求严苛的部件。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家电全品类(不含3C)零售额呈现整体上升态势,2024年创历史新高,达到9071亿元,同比增长6.4%,为聚碳酸酯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电子电器行业,聚碳酸酯凭借其卓越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制造家用电器、手机等设备的外壳、中框等部件。特别是在家电领域,聚碳酸酯因其优异的耐热性、出色的冲击强度、良好的尺寸稳定性以及优异的透光性能,正逐步替代传统材料,应用于高端冰箱透明抽屉、咖啡机水箱、空气炸器视窗等对材料性能要求严苛的部件。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家电全品类(不含3C)零售额呈现整体上升态势,2024年创历史新高,达到9071亿元,同比增长6.4%,为聚碳酸酯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来源:奥维云网(AVC)、观研天下整理

2.汽车轻量化为聚碳酸酯行业创造更多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汽车为我国聚碳酸酯第二大应用市场,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轻量化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020年由工信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修订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了我国汽车轻量化分阶段目标,其中提出到2035年燃油乘用车轻量化系数需降低25%,纯电动乘用车轻量化系数需降低35%。

在汽车轻量化进程中,聚碳酸酯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优势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出色的抗冲击性能,还具备优异的加工成型性,相比传统金属和玻璃材料能显著减轻部件重量。在传统汽车应用中,聚碳酸酯已广泛用于仪表板、车灯透镜、格栅、内饰面板、天窗等部件。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其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至激光雷达外壳、电池组件、充电接口等关键部位。这些发展趋势充分表明,汽车轻量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扩张,正在为聚碳酸酯行业创造更多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我国汽车轻量化目标

汽车类型 到2025年 到2030年 到2035年
燃油乘用车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10%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18%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25%
纯电动乘用车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15%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25%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35%
载货车 载质量利用系数提高5% 载质量利用系数提高10% 载质量利用系数提高5%
牵引车 挂牵比平均值提高5% 挂牵比平均值提高10% 挂牵比平均值提高15%
客车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5%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10% 整车轻量化系数降低15%

资料来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观研天下整理

3.聚碳酸酯行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对外依存度大幅下滑,但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近年来,我国聚碳酸酯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2020至2024年间,国内聚碳酸酯产能从206万吨快速扩张至38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6.62%。伴随产能的持续释放,其产量也从98万吨跃升至23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77%。随着我国聚碳酸酯供给能力提升,其对外依存度从2020年的62.45%大幅降至2024年的27.83%,进口替代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国聚碳酸酯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2020至2024年间,国内聚碳酸酯产能从206万吨快速扩张至38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6.62%。伴随产能的持续释放,其产量也从98万吨跃升至23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77%。随着我国聚碳酸酯供给能力提升,其对外依存度从2020年的62.45%大幅降至2024年的27.83%,进口替代成效显著。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注:聚碳酸酯对外依存度=聚碳酸酯进口量÷(聚碳酸酯进口量+聚碳酸酯产量)

然而,在产能快速扩张的同时,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当前聚碳酸酯低端产品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而在光学级、医疗级等高端产品领域,国内产能仍然欠缺,需要依赖进口补充。这种“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供需格局,反映出我国聚碳酸酯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未来,突破高端产品技术壁垒、优化产品结构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4.聚碳酸酯进口量、净进口量和贸易逆差额大幅减少,进口量整体上升

虽然我国聚碳酸酯行业尚未实现完全自给自足,但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聚碳酸酯进口量快速减少,由2020年的163万吨下降至2024年的88.71万吨;出口量则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由25.12万吨增长至48.71万吨;与此同时,聚碳酸酯净进口量大幅下滑,2024年降至40万吨,同比减少41.01%;贸易逆差额则自2022年起大幅缩小,2024年约为69.09亿元,同比减少37.80%。

虽然我国聚碳酸酯行业尚未实现完全自给自足,但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聚碳酸酯进口量快速减少,由2020年的163万吨下降至2024年的88.71万吨;出口量则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由25.12万吨增长至48.71万吨;与此同时,聚碳酸酯净进口量大幅下滑,2024年降至40万吨,同比减少41.01%;贸易逆差额则自2022年起大幅缩小,2024年约为69.09亿元,同比减少37.80%。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观研天下整理

5.万华化学聚碳酸酯产能位居国内首位

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有17家聚碳酸酯生产企业,包括万华化学、科思创、浙江石化、鲁西化工、天津中沙等公司。其中,本土企业万华化学聚碳酸酯产能位居国内首位,达60万吨,占比15.75%;其次为外资企业科思创,以55万吨产能位居第二,占比 14.44%;浙江石化紧随其后,产能为50万吨,占比13.65%;其余企业产能均未超过30万吨。此外,行业集中度特征明显,前五大生产企业合计产能占比达到58.53%,显示出头部企业在产能规模上的显著优势。

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有17家聚碳酸酯生产企业,包括万华化学、科思创、浙江石化、鲁西化工、天津中沙等公司。其中,本土企业万华化学聚碳酸酯产能位居国内首位,达60万吨,占比15.75%;其次为外资企业科思创,以55万吨产能位居第二,占比 14.44%;浙江石化紧随其后,产能为50万吨,占比13.65%;其余企业产能均未超过30万吨。此外,行业集中度特征明显,前五大生产企业合计产能占比达到58.53%,显示出头部企业在产能规模上的显著优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光伏装机激增释放需求 我国EVA树脂行业高端自供能力显著增强 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

光伏装机激增释放需求 我国EVA树脂行业高端自供能力显著增强 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

在我国,EVA树脂广泛应用于功能性棚膜、包装膜、鞋材、热熔胶、电线电缆以及太阳能光伏等多个领域。随着功能性棚膜、包装膜、鞋料以及热熔胶等行业的快速崛起,我国对EVA树脂的需求持续旺盛。近年来,光伏在能源转型和经济性驱动下装机规模激增,给EVA树脂消费带来新增量。

2025年08月20日
我国聚偏氟乙烯(PVDF)行业:锂电需求虹吸效应显著 供给能力快速提升

我国聚偏氟乙烯(PVDF)行业:锂电需求虹吸效应显著 供给能力快速提升

早期聚偏氟乙烯在国内主要应用于涂料领域,但随着技术进步,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目前覆盖锂离子电池、光伏背板、注塑、水处理膜、涂料等多个领域。2020年涂料领域还以37%的占比位居聚偏氟乙烯下游消费首位,锂离子电池领域仅占19%,位居第三。但到2021年,随着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锂离子电池迅速超越涂料成为第一大消费市场,并

2025年08月20日
全球船舶涂料行业分析:船舶大修和改装需求将被释放 市场规模超百亿

全球船舶涂料行业分析:船舶大修和改装需求将被释放 市场规模超百亿

近年来,受全球大环境的影响,全球造船市场整体低迷,全球造船完工量在2011年达到高峰(15891万载重吨)后逐年下降并稳定在8000万载重吨左右。手持订单方面,从2010年开始逐年下降,直到2020年开始稳步回升,2020-2024手持订单CAGR达22%。新接订单方面,自2013年的14477万载重吨逐年下降,201

2025年08月19日
EVOH行业:全球市场高度集中 国内自产能力不足 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正齐发力

EVOH行业:全球市场高度集中 国内自产能力不足 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正齐发力

全球EVOH市场高度集中,2024年可乐丽与三菱化学合计控制80.19%产能,呈双寡头格局。国内因技术门槛高,自主生产能力不足,需求依赖进口,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正推进技术开发与产业化。2024年我国EVOH消费65%集中在食品和药品包装领域,其在该领域性能优势显著,但因价格高渗透率有限。未来国产化加速有望降低成本,提升

2025年08月19日
我国聚丙烯行业:强供弱需下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市场价格不断下滑

我国聚丙烯行业:强供弱需下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市场价格不断下滑

近年来,为了满足下游市场发展需要,我国聚丙烯生产企业积极扩产,使得行业处在持续的扩能当中。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聚丙烯产能已上升至4369万吨,占全球聚丙烯总产能36.98%。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增聚丙烯产能315.5万吨,同比增长70.5万吨,增幅达28.77%。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聚丙烯总产能达4682.

2025年08月19日
我国呋喃树脂行业需求有望增多 圣泉股份凭借原材料规模化生产优势稳坐头把交椅

我国呋喃树脂行业需求有望增多 圣泉股份凭借原材料规模化生产优势稳坐头把交椅

国内铸件总产量稳中有进,呋喃树脂需求随之增长。2023年我国铸件总产量 为5190 万吨,预计 2024 年我国铸件总产量将达到 5516 万吨,同比增长6.28%。

2025年08月15日
我国集装箱涂料行业分析:红海超卖与贸易摩擦或压制需求 市场空间有所下滑

我国集装箱涂料行业分析:红海超卖与贸易摩擦或压制需求 市场空间有所下滑

2022-2023年,受海外通胀高企、欧美大幅加息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速和商品贸易增速放缓,集运市场呈现周期性调整,新箱市场需求疲软,2023年仅为384万TEU。

2025年08月15日
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行业:下游隔膜领域需求激增 民营企业产能领跑

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行业:下游隔膜领域需求激增 民营企业产能领跑

隔膜是我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下游第一大消费领域,2023年占比约为40%。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蓬勃发展,我国湿法隔膜出货量快速上升,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行业带来强劲发展动力。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有望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行业开辟新增长曲线。

2025年08月15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