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AI医疗器械行业:上游原材料及部件提供坚实发展基础 中游正迈入商业化初期阶段

一、行业相关定义及产业链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AI医疗器械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5-2032)》显示,AI医疗器械是指基于“医疗器械数据”,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其预期用途(即医疗用途)的医疗器械,包括AI手术设备、AI放射治疗器械、AI医用成像器械、AI医用康复器械、AI临床检验/检测器械等。具体来说,AI医疗器械主要是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医疗设备产生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供更准确、高效的医疗服务。

AI医疗器械产业链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体系,它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器械的精髓,为医疗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目前我国AI医疗器械行业已基本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产业生态。医疗机构、医药制造业等传统医疗卫生行业是数据、需求等资源和场景的提供方,互联网企业、人工智能算法研发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医疗信息化企业等共同主导产品研发,反哺赋能传统医疗卫生行业,形成产业生态闭环。

具体来看,我国AI医疗器械产业链上游为硬软件,主要包括原材料、硬件、先进技术、AI技术、软件系统、数据服务等。产业链中游为AI器械产品,主要包括AI手术设备、AI放射治疗器械、AI医用成像器械、AI医用诊察和监护器械、AI物理治疗器械、AI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AI眼科器械、AI口腔科器械、AI医用康复器械、AI临床检验/检测器械。产业链下游则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第三方实验室、养老院、家庭用户、体检中心。

具体来看,我国AI医疗器械产业链上游为硬软件,主要包括原材料、硬件、先进技术、AI技术、软件系统、数据服务等。产业链中游为AI器械产品,主要包括AI手术设备、AI放射治疗器械、AI医用成像器械、AI医用诊察和监护器械、AI物理治疗器械、AI注输、护理和防护器械、AI眼科器械、AI口腔科器械、AI医用康复器械、AI临床检验/检测器械。产业链下游则为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第三方实验室、养老院、家庭用户、体检中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

二、上游原材料及部件市场不断发展,给AI医疗器械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我国AI医疗器械上游主要为钢材、芯片、大数据、机器视觉等行业。近年,随着国家政策的驱动以及相关技术的提升,上述芯片、大数据、机器视觉、数据服务等行业市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给AI医疗器械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1、钢材

钢材是AI医疗器械制造的基础材料,其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医疗器械的生产效率。近年我国钢材产量呈增长趋势,为我国AI医疗器械的制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钢材产量约为139967.4万吨,同比增长1.1%。2025年1-4月我国钢材产量约为48020.8万吨,同比增长6%。

钢材是AI医疗器械制造的基础材料,其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医疗器械的生产效率。近年我国钢材产量呈增长趋势,为我国AI医疗器械的制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钢材产量约为139967.4万吨,同比增长1.1%。2025年1-4月我国钢材产量约为48020.8万吨,同比增长6%。

(增速均按可比口径计算)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2、芯片

芯片是AI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医疗器械的智能化水平。近年来,我国AI芯片受到广泛关注,不断涌现出新的生产设计商,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AI芯片市场规模达到1206亿元,同比增长41.9%。到2024年,我国AI芯片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到1412亿元,同比增长17.1%,为AI医疗器械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芯片是AI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医疗器械的智能化水平。近年来,我国AI芯片受到广泛关注,不断涌现出新的生产设计商,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AI芯片市场规模达到1206亿元,同比增长41.9%。到2024年,我国AI芯片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到1412亿元,同比增长17.1%,为AI医疗器械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3、大数据

‌大数据在AI医疗器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数据分析和数据治理能力‌。近年伴随着数据产量的高速增长,国内大数据产业规模大幅提升,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数据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数据产量持续增长,到2023年我国数据产量约为9.5ZB,同比增长17.3%。从市场规模来看,2021年到202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从1.33万亿元增长到了2.4万亿元,连续四年市场持续增长。

‌大数据在AI医疗器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数据分析和数据治理能力‌。近年伴随着数据产量的高速增长,国内大数据产业规模大幅提升,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数据来看,2019年到2023年我国数据产量持续增长,到2023年我国数据产量约为9.5ZB,同比增长17.3%。从市场规模来看,2021年到202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从1.33万亿元增长到了2.4万亿元,连续四年市场持续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观研天下整理

4、机器视觉

机器视觉为AI医疗器械提供了高精度的检测和识别能力,通过机器视觉技术,AI医疗器械能够实现对医疗设备的精确检测和分析,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效率。具体来说,机器视觉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眼功能,对医疗影像进行自动检测、分类与识别,实现了人眼无法企及的高精度和高效性,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决策支持‌。

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的一个分支,其技术涉及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心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的突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视觉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机器视觉行业市场规模为207.17亿元,同比增长11.9%。

机器视觉是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的一个分支,其技术涉及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心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诸多领域。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的突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视觉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机器视觉行业市场规模为207.17亿元,同比增长11.9%。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三、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催生了对AI医疗器械的强烈需求

从市场需求来看,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催生了对AI医疗器械的强烈需求。一方面,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慢性病和老年病发病率上升,AI医疗器械在疾病早期筛查和长期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诊断能力有限,AI医疗器械可以弥补这一短板,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此外,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AI医疗器械将更加注重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AI可以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和偏好,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商品推荐和服务体验。

从市场需求来看,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催生了对AI医疗器械的强烈需求。一方面,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慢性病和老年病发病率上升,AI医疗器械在疾病早期筛查和长期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机构诊断能力有限,AI医疗器械可以弥补这一短板,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此外,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AI医疗器械将更加注重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AI可以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和偏好,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商品推荐和服务体验。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四、我国AI医疗器械行业已经迈入商业化初期阶段,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近年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AI医疗器械行业不断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4年我国AI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了94.61亿元。预计随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牵引、新兴市场主体不断涌现,2025年我国AI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242.3亿元。

近年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AI医疗器械行业不断发展,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4年我国AI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了94.61亿元。预计随着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牵引、新兴市场主体不断涌现,2025年我国AI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242.3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当前,我国AI医疗器械行业已经迈入商业化初期阶段,产品上市加速,应用场景持续创新,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初创型企业也逐渐受到了资本关注。AI医疗器械三类产品注册准入逐渐步入常态化。2023年我国AI医疗器械三类产品获批数量达到48个,同比增长50%。估计2024年,我国AI医疗器械三类产品获批数量将达68个。

当前,我国AI医疗器械行业已经迈入商业化初期阶段,产品上市加速,应用场景持续创新,拥有核心关键技术的初创型企业也逐渐受到了资本关注。AI医疗器械三类产品注册准入逐渐步入常态化。2023年我国AI医疗器械三类产品获批数量达到48个,同比增长50%。估计2024年,我国AI医疗器械三类产品获批数量将达68个。

数据来源:公开数据,观研天下整理

五、我国AI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已超1000家,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为核心

得益于市场向好,近年来我国AI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3年,全国范围内注册的AI医疗器械企业已超过1000家。

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区域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密集,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成为AI医疗器械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另外在中西部地区方面,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武汉等城市正逐步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

从具体城市来看,我国AI医疗器械行业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苏州、广州、成都为核心城市,形成“技术研发—临床转化—商业化落地”的全链条生态。

我国AI医疗器械行业城市差异化特征

区域 核心优势 重点赛道 典型技术应用
长三角地区 科研院所密集、产业链完整 AI芯片、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 医学影像AI辅助诊断
粤港澳地区 应用场景丰富、尚业化能力强 可穿戴设备、慢病管理 智慧医院、基层医疗AI渗透
京津冀地区 政策支持力度大、顶尖人才聚集 临床研究转化、高端算法 AI+精准医疗、多模态数据融合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观研天下整理(WW)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康复医疗迎机遇 但体制不完善+供给不足挑战仍存

政策、需求、技术三重驱动 我国康复医疗迎机遇 但体制不完善+供给不足挑战仍存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存在“重治疗、轻康复”的现象。但近年这一情况正在不断扭转。国家层面连续出台重磅政策,将康复医疗纳入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如2025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引导学校联合医养结合机构、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基层医

2025年11月06日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血液透析中心增多并下沉 促血液透析行业相关设备及耗材扩容 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增强

在国内,随着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血液透析治疗的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得更多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国内医疗资源的不断投入和优化,血液透析中心的数量逐渐增加,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市场的扩容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2025年H1我国血液透析中心数量由6377家增长至8928家。

2025年10月31日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核心技术突破下骨传导耳机行业多点开花 头部稳步扩张 中小型企业如何突围?

骨传导耳机早期聚焦于医疗领域的听力辅助,为传导性耳聋、单侧耳聋患者提供非侵入式听力重建方案。京东数据显示,2023年面向听力障碍人群的医疗级骨传导耳机产品需求增速高达50%。随着骨传导耳机行业在核心技术(如振子技术、漏音控制技术、噪声消除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骨传导耳机在音质、漏音控制及佩戴舒适性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

2025年10月30日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两大因素驱动 我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行业成长性较好 国产快速崛起

近年来,随着侵入性检查、介入治疗和手术、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的风险正在快速增加,尤其是病毒合并曲霉的感染以及由酵母及酵母样真菌造成的真菌性脓毒症。根据数据,全球每年约 3 亿人罹患严重的真菌感染,其中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逐年提升,侵袭性真菌病平均致死率可达 27.6%。侵

2025年10月23日
免疫治疗将开启新纪元 我国胃癌围术期药物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免疫治疗将开启新纪元 我国胃癌围术期药物行业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中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根据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数据,中国与美国胃癌新发患者人数预计将在2026年分别达到34.6万人、2.9万人。

2025年10月17日
惠及约20万存量患者 我国重症肌无力药物行业景气度较高 精准靶向成趋势

惠及约20万存量患者 我国重症肌无力药物行业景气度较高 精准靶向成趋势

重症肌无力(MG)作为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波动性肌无力为特征,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其致病机制明确,约85%的患者与抗AChR抗体介导的补体通路激活密切相关。中国作为MG患者大国,拥有约20万存量患者,其中约15%-20%可能进展为死亡率极高的肌无力危象,临床需求远未满足。长期以

2025年10月17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