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政策+需求推动我国生物农药行业市场扩容 产品抽检合格率大幅提升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其具有‌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可以分为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等。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转基因生物、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信息素、生长素、萘乙酸、2,4-D等)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其具有‌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可以分为植物源农药‌、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等。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一、生物农药行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1.政策驱动

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生物农药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未来投资分析报告(2024-2031年)》显示,一方面,化学农药的大量应用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也会因农药残留超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方案》《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等相关政策。随着化学农药减量政策落地实施,我国农药产业结构将持续优化,化学农药施用总量进一步减少。生物农药可以替代化学农药使用,在此背景下,其迎来广阔替代空间。

我国“化学农药减量”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15年2月 农业部 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到2020年,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升,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力争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重点推行绿色防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2022年1月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方案 通过实施“两增两减”行动,力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具体目标:统一组织实施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5亿亩次、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增加1亿亩、覆盖率提高4个百分点;统防统治区病虫危害损失率减少1个百分点、多挽回产量损失20亿—30亿斤,全国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个百分点、减量2500吨。
2022年11月 农业农村部 到2025年化学农药减量化行动方案 到2025年,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生态包容的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农药使用品种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安全用药技术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化学农药使用总量保持持续下降势头。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力争比“十三五”期间降低5%;果菜茶等经济作物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力争比“十三五”期间降低10%。
2022年1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 “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 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优化种植业结构,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
2024年3月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2024年“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 持续推进化学农药减量增效。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另一方面,《关于推进实施农药登记审批绿色通道管理措施的通知》《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等利好政策相继发布,为生物农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助力推动行业发展。

我国生物农药行业相关政策

发布时间 发布部门 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
2020年9月 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司 关于推进实施农药登记审批绿色通道管理措施的通知 加快生物农药、高毒农药替代产品、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审批进程,促进农药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
2021年3月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推广绿色投入品,加快推广生物有机肥、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高效叶面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推广粘虫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产品。
2021年4月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 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 意见 推广绿色投入品,重点推广有机和微生物肥料、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兽药渔药和生物农药等绿色投入品,规范使用饲料添加剂,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
2021年11月 国务院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积极稳妥推进高毒高风险农药淘汰,加快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大中型植保机械,因地制宜集成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021年12月 农业农村部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 聚焦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推广应用缓释肥、水溶肥和高效低风险生物农药,优化施肥用药模式,推行定额施肥,集成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模式,构建绿色种植制度。调整优化农药产品结构,鼓励农药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逐步淘汰高毒高风险农药,加快研发推广新型高效低风险农药。
2022年1月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 “十四五”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 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药产业发展各环节,支持生物农药等绿色农药研发登记,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针对中西部生态要求和产业现状,重点培育一批生物农药优势企业和绿色农药制剂加工企业。支持发展高效低风险新型化学农药,大力发展生物农药,逐步淘汰退出抗性强、药效差、风险高的老旧农药品种和剂型,严格管控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等特性的高毒高风险农药及助剂。
2022年10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 将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产品开发、生产: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农用抗生素、生物刺激素、昆虫信息素、天敌昆虫、微生物除草剂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鼓励和引导外国投资者投资。
2022年11月 市场监管总局 中央网信办等18部门 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2—2025年) 强化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广应用缓释肥、有机肥和高效低风险农药。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强化米面油等大宗粮油产品和蔬菜、果品、木本油料质量保障。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市场需求带动

一方面,农业是生物农药下游主要需求领域,其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农作物种植。近年来,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增长,由2018年的165902.38千公顷增长至2022年的169990.92千公顷,这利好生物农药市场需求增长。

一方面,农业是生物农药下游主要需求领域,其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农作物种植。近年来,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增长,由2018年的165902.38千公顷增长至2022年的169990.92千公顷,这利好生物农药市场需求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观研天下整理

另一方面,有机作物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但会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日益关注,有机农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推动有机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长,为生物农药行业带来更多需求。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有机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21万公顷,同比增长52.54%。

另一方面,有机作物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但会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日益关注,有机农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推动有机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增长,为生物农药行业带来更多需求。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有机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21万公顷,同比增长52.54%。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生物农药行业发展现状

1.生物农药市场规模持续扩容

在政策驱动、市场需求带动等因素影响下,近年来我国生物农药行业发展向好,市场规模持续扩容,由2018年的60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150.3亿元,年均复合增率达到28.51%。同时,数据还显示,2018年-2022年期间,我国生物农药市场规模增长率始终高于全球水平,是全球生物农药行业主要增长市场之一。未来,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预计我国生物农药市场规模还将持续扩容,到2017年有望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30.9亿元,2022年-2027年的年均复合增率将达到17.1%。

在政策驱动、市场需求带动等因素影响下,近年来我国生物农药行业发展向好,市场规模持续扩容,由2018年的60亿元上升至2022年的150.3亿元,年均复合增率达到28.51%。同时,数据还显示,2018年-2022年期间,我国生物农药市场规模增长率始终高于全球水平,是全球生物农药行业主要增长市场之一。未来,在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预计我国生物农药市场规模还将持续扩容,到2017年有望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30.9亿元,2022年-2027年的年均复合增率将达到17.1%。

数据来源: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数据来源: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2.生物农药产品抽检合格率大幅提升

2015年我国生物农药抽检样品合格率仅有21.6%,产品质量普遍较差。但随着生物农药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评价标准体系逐渐丰富和完善,我国生物农药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升,2022年其抽检合格率已达到91.9%。生物农药产品质量提升有助于增强下游行业对该产品的认可和信任,带动其渗透率提升,利好行业发展。

2015年我国生物农药抽检样品合格率仅有21.6%,产品质量普遍较差。但随着生物农药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评价标准体系逐渐丰富和完善,我国生物农药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升,2022年其抽检合格率已达到91.9%。生物农药产品质量提升有助于增强下游行业对该产品的认可和信任,带动其渗透率提升,利好行业发展。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观研天下整理(WJ)

更多好文每日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国聚烯烃产业:产能产量高增但需求放缓 高端聚烯烃技术突破使进口依赖度下降

中国聚烯烃产业:产能产量高增但需求放缓 高端聚烯烃技术突破使进口依赖度下降

随着产能扩张,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产量持续增长。2018-2024年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产量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0.06%、8.71%,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市场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而聚乙烯、聚丙烯需求增速有所回落,2018-2024年间聚乙烯、聚丙烯表观消费量年复合增速分别为5.56%、6.69%,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我国聚烯烃

2025年07月22日
我国LED封装胶行业分析:应用场景多元化 汽车、Mini-LED、Micro-LED将为市场带来新增量

我国LED封装胶行业分析:应用场景多元化 汽车、Mini-LED、Micro-LED将为市场带来新增量

随着市场存量LED光源、灯具二次替换的产品需求,以及商业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农业照明等消费需求明显恢复,照明市场凭借刚需属性、供应链优势快速发展,打开LED封装胶行业增长空间。按下游应用环节产值计算,中国LED照明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6388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约701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6%,预计

2025年07月22日
我国胶粘剂行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出口量持续上升 贸易顺差逐渐扩大

我国胶粘剂行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出口量持续上升 贸易顺差逐渐扩大

近年来,我国胶粘剂产量持续上升,2023年实现4.62%的同比增长。销售额则在2019-2022年保持连续增长态势,但2023年回落至1140.9亿元,较2022年下降0.91%。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胶粘剂行业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矛盾,呈现“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端产能相对过剩”的特征。从进口数据看,2019-2024年间,行

2025年07月22日
我国己二胺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产能实现跨越式提升 价格震荡下行

我国己二胺下游消费高度集中 产能实现跨越式提升 价格震荡下行

在上游原材料己二腈国产化进程加快,以及下游聚酰胺66和HDI需求强劲释放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己二胺行业产能实现跨越式提升,由2022年的66.5万吨激增至2024年的137.1万吨,增幅高达106%。与此同时,其价格整体震荡下行。

2025年07月22日
聚丙烯扩产带动成核剂行业需求增多 厂商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呈和科技处龙头地位

聚丙烯扩产带动成核剂行业需求增多 厂商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呈和科技处龙头地位

近年来,国内聚乙烯、聚丙烯持续扩产,带动成核剂市场需求快速增多。根据数据,2024年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产能分别为3431万吨、4369万吨,同比增长5.86%、9.39%。2024年我国成核剂需求量为1.3万吨,同比增长18.18%。

2025年07月16日
我国POE行业:汽车轻量化带来发展机遇 多家企业积极推进产能布局

我国POE行业:汽车轻量化带来发展机遇 多家企业积极推进产能布局

我国POE行业长期面临较高的技术准入门槛,核心难点集中在三大关键技术领域:茂金属催化剂研发、高碳α-烯烃制备以及聚合工艺优化。这些核心技术长期被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学等国际化工巨头所垄断。由于技术积累不足且产业化起步较晚,在2023年之前我国POE产品完全依赖进口,产业发展严重受制于人。

2025年07月16日
我国电石下游消费以PVC为主但占比渐下降 行业新旧产能更替持续推进

我国电石下游消费以PVC为主但占比渐下降 行业新旧产能更替持续推进

我国电石下游消费结构呈现高度集中的特征,PVC领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电石在PVC生产领域的消费占比从2020年的84%逐步下滑至2024年的78.84%。近年来,在政策调控和产能过剩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电石行业新旧产能更替持续推进。这一结构调整使得行业产能呈现波动,2024年降至4121万吨,同比小幅下降1.0

2025年07月15日
我国PTMEG行业:下游消费以氨纶为主 产能快速扩张 进出口均价同步下跌

我国PTMEG行业:下游消费以氨纶为主 产能快速扩张 进出口均价同步下跌

我国PTMEG产能从2021年的89.7万吨显著提升至2024年的15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75%。产量则由2019年的55.4万吨增长至2023年的77.0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58%。这一供给端的良好表现既受益于上游BDO原料供应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也得益于下游氨纶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此外,自2022

2025年07月09日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二维码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QQ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007-6266
010-86223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