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重因素叠加,智慧矿山成大势所趋
1.政策支持
智慧矿山是以矿山数字化、信息化为前提和基础,对矿山生产、职业健康与安全、技术支持与后勤保障等进行主动感知、自动分析、快速处理,建设智慧矿山,最终实现安全矿山、无人矿山、高效矿山、清洁矿山的建设。
1999年,“数字矿山”概念被首次提出,旨在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矿山生产流程及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智慧矿山联盟提出“智慧矿山”概念。相较数字矿山,智慧矿山更强调智能化与无人化,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发展受到国家的广泛关注。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智慧矿山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近些年来,我国颁布了多项关于支持、鼓励、规范智慧矿山行业的相关政策。如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在《“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中提出煤矿和非煤矿山机械化、智能化的具体要求,并设立“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 2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 10%”的目标。
我国智慧矿山行业相关政策
时间 | 政策 | 发布部门 | 主要内容 |
2022年4月 | 《“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 |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 提出煤矿和非煤矿山机械化、智能化的具体要求,并设立“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10%”的目标。 |
2021年12月 | 《煤炭工业“十四五”安全高效煤矿建设指导意见》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推广应用智能开采技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研究、加快发展智能化核心技术装备、发挥示范煤矿引领带动作用。 |
2021年6月 | 《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2021年版)》 | 国家能源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 | 攻坚七大智能技术,构建智能煤矿标准体系,建设多类型智能矿井,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助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
2020年11月 | 《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 | 到“十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吨左右;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4000处以内,建成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000处以上,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 |
2020年2月 | 《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八部委 | 到2021年,建成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 |
资料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2.大型矿山占比提升
近年来我国矿山整体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大型矿山数量占比呈现上升趋势,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战略转型升级以及微小型矿山逐渐合并。大型矿山规模大,产量高,更加需要先进成熟的矿山开采技术和设备。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3.矿山安全事故频发
安全事故频发,安全责任事故将严重影响矿企社会和经济效益。2021年,全国矿山共发生事故356起,死亡503人;2022年我国矿山事故总数为518起,死亡人数367人。矿山安全事故易发,一方面给人民生命财产成严重损失,社会影响恶劣;另一方面,矿企面临停工整顿风险,安全标准不达标的矿山会直接关停,造成高达数亿元的经济损失。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4.矿山劳动力紧缺
一线矿工以70后,60后为主,年轻人不愿从事枯燥又充满危险的矿山工作,从业人员老龄化、基础劳工及高质量人才流失是行业共性难题,解决关键环节的用人问题是引导企业智能化的重要手段。
二、矿山管理需求日益迫切,我国智慧矿山将不断渗透率
随着矿山管理需求日益迫切,我国智慧矿山将不断渗透率。2023年我国智慧矿山市场规模达2297.4亿元,预计2028年我国智慧矿山市场规模达14070亿元,2023-2028年CAGR为43.7%。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智慧矿山建设包括新建+改造两大内容。目前新建智慧矿山渗透率较高,2023年约为15%,预计2028年渗透率可达到50%;改造智慧矿山渗透率较低,2023年仅为2%,但随着投入资金增多,预计2028年渗透率可达到18%。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三、煤矿智能化将为智慧矿山创造万亿级广阔空间
中国矿山细分类型中,煤炭矿山产值占比23.5%,市场规模增速最快,其智能化建设对智慧矿山整体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
目前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与智慧矿山建设的长远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考虑到我国存量 4300 余座煤矿以及未来产能置换新建煤矿,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将创造万亿级的广阔智能矿山领域市场。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数据中心整理(zlj)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