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是对含碳量质量百分比介于0.02%至2.11%之间的铁碳合金的统称。钢材是钢锭、钢坯或钢材通过压力加工制成的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材料。
一、钢铁行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产量稳中有增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3-2030年)》显示,粗钢作为钢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虽然近年来在“双碳”政策的背景下钢铁行业产能产量“双限”。但进入2023年,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钢铁产量保持增长,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支撑了下游行业和新兴产业对钢铁在量和质上的更高需求。
但当前钢铁行业仍面临传统需求恢复不足等挑战与困难。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钢铁市场仍是供给强于需求,前三季度我国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7.31亿吨,同比下降1.5%;而粗钢产量为7.95亿吨。预计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实施、显现效果,钢材需求有望逐步恢复,市场供强需弱的格局将阶段性改善。
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钢铁产量稳中有增。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9月,我国粗钢产量7.95亿吨,同比增长1.7%;生铁产量6.75亿吨,同比增长2.8%;钢材产量10.29亿吨,同比增长6.1%。1-9月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生产粗钢6.34亿吨,同比增长4.1%;累计生产生铁5.67亿吨,同比增长4.86%;累计生产钢材6.25亿吨,同比增长3.93%。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观研天下整理
根据市场分析,2023年前三季度导致我国钢产量稳中有增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制造业的平稳运行成为“钢需”重要支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保持增长。特别是9月份,“下游”机械、汽车等诸多行业增势明显,为“上游”钢铁业的平稳运行夯实基础。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拓展“钢需”市场,推动钢产量增长。例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新能源汽车在2023年前三季度,其产销量分别完成631.3万辆和627.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7%、37.5%。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大幅增长,显著拉动新能源汽车车身用钢、无取向硅钢需求。同时,为持续降低能耗,增加续航里程,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对高强汽车用钢和高磁感、高能效无取向硅钢要求更高。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观研天下整理
三是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钢材出口增长明显。近年来我国优秀钢铁企业紧盯世界一流,积极布局,坚持创新,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经统计,目前有中国宝武、鞍钢、首钢等企业开启了52项世界前沿低碳技术的研发。目前我国在全球钢铁生产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进入2023年,我国钢铁行业的稳健表现不仅推动了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全球钢铁市场的影响也愈加明显。前三季度,我国钢铁工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目前已经成为全球钢铁工业的重要引擎。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1-9月我国钢材出口6681.8万吨,同比增长32%。
数据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二、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在加速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稳步提升
据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8月,我国钢铁企业的吨钢能耗同比下降0.1%,吨钢耗电下降0.36%,吨钢耗新水下降3.4%,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4.7%,颗粒物下降14.1%。超过5亿吨产能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重点钢铁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23年1-9月,我国会员钢铁企业外排废水总量同比下降9.3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18.59%,氨氮排放量同比下降21.63%,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4.92%,颗粒物排放量同比下降14.88%。
由于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对钢材强度、韧性、耐高温低温、疲劳寿命等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钢铁需求潜力不断释放。有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用钢品种数量持续增长。从出口品种看,热轧板卷和中厚板增长较明显,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明显提高。2023年前三季度,电工钢板(带)产量同比增长14.3%,热轧薄板同比增长18.2%,冷轧窄钢带同比增长15.7%。。
在此环境下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推动钢铁行业上下游供需对接。例如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提出实施技术创新改造行动、钢材消费升级行动、供给能力提升行动以及龙头企业培育行动,着力扩大钢铁需求,保障行业稳定高效运行。
除了国家政策外,钢铁企业也在着力推进研发创新,使得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高端化方面,产品不断涌现。例如中国宝武钢铁集团1300兆帕超高强热镀锌汽车用钢取得突破,鞍钢集团33毫米厚X80级别大应变石油管线钢板实现全球首发,首钢集团全球首发两款取向电工钢产品。
绿色化方面,我国钢铁行业正在执行全球最严的污染物超低排放标准,超过5亿吨产能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重点钢铁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23年9月底,一共有96家钢铁企业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涉及的粗钢产能大约4.53亿吨。58家企业4.4亿吨的产能正在积极推进实施极致能效工程。目前钢铁企业已经启动了53项世界前沿低碳技术的研发,部分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例如宝武的1300兆帕超高强热镀锌汽车用钢取得突破,鞍钢33毫米厚的X80级别的大应变石油管线钢板以及首钢的两款取向电工钢也实现了全球首发。
智能化方面,2023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在智能化及数字化转型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每吨钢用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投资约30元。截止到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机器人应用密度达到每万人54台套,90%的钢铁企业建立了生产制造执行及能源管控系统。例如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千万吨级钢企数字孪生智慧运营系统一比一还原真实产线,实现数字化生产、可视化制造。该系统通过智能算法和系统模型,实现开发周期缩短,吨钢能耗下降,产业链协同效率提升,以及产业链合作成本下降。
而中钢协表示,下一阶段我国钢铁行业将继续做好研究和推进产能治理新机制,全面实施“产能置换”“超低排放”“极致能效”三大改造工程,围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智能制造两大主题,加快低碳冶金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促进钢铁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高质量发展。
四、行业效益有所回升
得益于钢铁行业依托科技创新持续深入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诸多举措,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钢铁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行业效益逐月回升。有相关数据显示,从2023年6月起,我国钢铁重点企业利润环比开始逐月增长,三季度月均实现利润100亿元。前三季度我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营业收入4.66万亿元,同比下降1.74%;利润总额621亿元,同比下降34.11%,平均利润率仅为1.33%,在41个工业大类中排名靠后,处于较低水平。9月末,重点统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65%,同比上升0.56个百分点。
另外从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预告看,部分公司前三季度业绩改善明显。比如河钢资源预计,2023年前三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亿元至7亿元,同比增长45.2%至69.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95亿元至6.95亿元,同比增长43.3%至67.39%。其中,第三季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亿元至3.2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2318.95万元。
宝钢股份前三季度,宝钢股份营业收入为2550.17亿元,和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减少8.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3.50亿元,同比减少11.76%。值得关注的是,在第三季度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7.98亿元,同比增加127.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6.23亿元,同比增加163.27%。这一单一季度的业绩也几乎是今年前两个季度的总和。
上海钢联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65.47亿元,同比上升12.77%;归母净利润1.67亿元,同比上升21.04%;扣非净利润1.19亿元,同比上升3.77%;其中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275.06亿元,同比上升32.91%;单季度归母净利润4797.08万元,同比上升5.04%;单季度扣非净利润3079.71万元,同比上升2.99%。(WW)

【版权提示】观研报告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kf@chinabaogao.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